這些小而美的新興產業 爲富陽轉型升級注入活力

這些小而美的新興產業 為富陽轉型升級注入活力

汪晶

這些小而美的新興產業 為富陽轉型升級注入活力

陳貴


現代社會什麼最貴?毋庸置疑是人才。

在傳統產業大浪淘沙、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富陽,轉型升級的浪潮方興未艾。為了吸引更多的海內外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項目,富陽出臺了最具含金量的人才政策“5110”計劃,資金、政策、廠房、住房補貼……誠意十足。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自2012年至今,富陽共組織“5110”計劃項目評審11次,入圍評審資助項目108個,落地項目75個,已撥付資金5935萬元。落地項目擁有自主專利163項,授權專利118項,帶動投資6億多元,帶動就業730餘人。2012年至今,累計實現技工貿總收入3.25億元。

體外診斷試劑、3D機器視覺技術、空氣治理服務平臺、新防偽技術……這些行業內領先的技術,紛紛在富陽這片熱土上嶄露頭角,成為業界的明日之星。縱觀這些項目,無一不是小而美且活力十足的產業。在富陽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這些項目帶來了讓人欣喜的新鮮血液。

為了更好地服務這些來富創業的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項目,區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定期、不定期隨訪、走訪企業,為他們送去政策紅利的同時,還盡力幫助破解企業發展瓶頸。日前,記者隨工作人員來到這些企業,見到了傳說中的“高科技”。

杭州皮銳新材料有限公司:體外診斷試劑打破國外壟斷

杭州皮銳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體外診斷試劑原材料的企業,是去年第二批“5110”計劃b類項目。企業負責人是浙工大研究分析化學的副教授汪晶。

和很多專門搞研究的專家不同,汪晶和他的夥伴們並不滿足於在實驗室裡單純地搞研究。“研究某一項技術不難,難的是如何將這項技術應用到生產中。”

2015年底,汪晶和他的團隊成功研究出一種利用磁分離技術分離dna(脫氧核糖核酸)、實現血液篩查功能的技術。這項技術目前被應用於體外診斷試劑核心原材料的製造,而這類耗材,高端產品基本被國外壟斷,國內廠家製造的基本都是中低端產品。

汪晶有了將研究成果投入生產、改變國外壟斷現狀的想法。他的團隊舉手贊成。

有了想法,關鍵還要有市場需求。在知道汪晶研究出國內先進的技術後,有個業內人士為他們指了條路,那就是國內一家生產體外診斷試劑的大型公司——廣州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試圖尋找國內的原材料提供商。

和國內其他體外診斷試劑的公司一樣,這家公司的核心原材料基本靠進口。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該公司開始嘗試國內生產的核心原材料,但是試了很多家,效果並不好。

汪晶團隊開始和達安基因接洽。想和上市公司合作的企業自然不在少數,好在該公司的產品開發部有一位負責人是浙工大的校友,汪晶團隊的樣品終於進入了達安基因的考察範圍並順利通過初試。

但是,在實驗室畢竟是小量生產,一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企業生產,一些問題就暴露出來了,甚至因製作材料不同、批次不同,都可能導致產品的效用打折。

“那段時間我是越做越沒信心,好在挺了過來,現在我們的產品已經穩定,並且通過了達安基因的終試。”

去年下半年,汪晶團隊的項目通過富陽區第二批“5110”計劃,並順利入駐工創谷。除了和達安基因合作的體外診斷試劑,他們的核酸提取產品還可應用於刑偵,目前也已經與相關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汪晶說,他們下一步的目標是蛋白質提取,這項技術如果研究成功,可以應用於癌症標誌物的提取。但是已經脫離了單純研究範疇的汪晶團隊深知,如果沒有原始資本積累,研發就缺少支撐,所以,他們當下希望的,是現有產品能順利投入生產。所幸富陽為他們的創業提供了大力支持,不僅體現在資金上,還為他們解決了生產場地問題。

“搞研究出身的人要進入市場,確實隔行如隔山,我們也在努力適應,希望能更好地融入市場。”他們也希望能和富陽本地企業有更多的聯繫和合作,共同發展。

浙江漢振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給機器人裝上“眼睛”

在位於科創園的浙江漢振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振科技”),我們看到由國內著名的機器人制造商提供的一個擺臂機器人。漢振科技負責人、畢業於浙大的陳貴博士介紹,這是送來裝“眼睛”的機器人。而漢振科技的3D機器視覺,便是去年第二批“5110”計劃引進的項目。

陳貴讀博期間便已開始創業,創辦了杭州貝葉斯科技,生產光電傳感器等自動化應用類產品。回想那時的創業歷程,陳貴用“艱辛”二字來形容。從象牙塔裡的莘莘學子轉變到企業的管理者,不只是身份、心態的改變,更是社會關係的轉變。“最艱苦的日子是明天要發工資,可到晚上了公司賬戶都沒有足夠的錢,整晚整晚地睡不著。”

度過了艱難的創業初期,企業慢慢走上正軌,陳貴卻不再滿足於此。“我讀博時研究的是統計信息處理及工業控制系統監控與診斷,我喜歡研究,也想發揮專長,而光電傳感器之類的產品相對而言有些偏傳統,更傾向大投資、深製造。所以在2015年,我創辦了漢振科技,專門從事機器視覺核心底層算法研究及高精度三維測量系統及儀器、傳感器的研發與生產。”這聽起來頗為複雜,陳貴說:“通俗地說,就是給機器人裝上‘眼睛’。”

在沒有視覺引導前,機器人智能進行點對點的運動,無法按照實際情況進行位置校正。通過這項技術,工業機器人可以通過3D測頭獲取物體的3D數據,包括顏色及深度等信息,對特定的物體、座標進行自動識別,引導機器人實現無序抓取等功能,徹底替換上料機構。而且針對不同產品,只需要更改對應的軟件即可,方便快捷,真正實現機器人使用的柔性化,顯著節省人工和成本。

據陳貴介紹,這類型產品,在國外也只有少數幾個公司推出了測試產品,還未成熟到大規模推廣應用階段。而漢振科技的產品幾乎與國外產品同步,基本性能則達到了同類水平。在國內,競爭對手更是鳳毛麟角,而且基本處於早期水平,可以說漢振科技掌握了先發優勢。

針對不少研究人士搞創業碰到的營銷難問題,陳貴信心滿滿,“我們的銷售團隊還是很可以的”。也許是吸取了第一次創業的經驗教訓,第二次創業,陳貴在組建團隊時也沒有落下專業的銷售人才。靠著領先的技術和專業的銷售,漢振科技已經打開了市場口子,並且順利進入了一些行業協會。藉助行業協會平臺,越老越多的合作企業知道了“漢振”這個名字。

目前,陳貴正在尋找適合的生產場地,但現有的生產場地都太大,“我們並不需要很大的廠房,三四百平方米就足夠了”。同時,他還著手做引智平臺,希望更多的人才能進入團隊。

區位優勢及創業扶持政策,讓新興產業中的佼佼者紛至沓來

談到為何會從杭州來到富陽創業,陳貴說,首先是富陽的區位優勢吸引了他。事實上,漢振科技剛創立時公司選址在杭州,而隨著公司發展腳步越來越快,杭州顯然無法滿足其急迫的生產場地等要素需求。而富陽,距離杭州很近,既能吸引到濱江等人才聚集地的人才,又有生產場地,非常適合像漢振科技這樣軟硬結合的新興產業。同時,富陽對人才的重視也讓陳貴動容。儘管對現在的漢振科技來說,政府扶持資金並不算多,但陳貴說,如果在他第一次創業的時候就能碰到這樣好的政策,當時就會容易得多。更不用說還有子女入學、購房補貼這些錦上添花的政策。如今,陳貴將總部搬到了富陽,杭州的辦公場所則用來做研發實驗室。“政府對我們很重視,讓我們創業少了很多後顧之憂,多了幹勁和動力”。

與陳貴、汪晶這樣,在杭州、富陽兩地跑的創業者不在少數。富陽的區位優勢及優厚的創業扶持政策,讓這些新興產業中的佼佼者紛至沓來。通過“5110”計劃,富陽進入到越來越多高層次創業人才的視線中,而這些人的到來,必將為富陽創造更好的產業藍圖。

作者 吳璇 金俊熙 張旻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