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太后對學習經史,和對教育子女很重視,非常難能可貴

本文由憂傷的叢林原創鄧太后對學習經史,和對教育後代很重視,非常難能可貴!元初六年(119年),鄧太后下詔令和帝之弟濟北王、河間王兩家五歲以上的子女四十多人,鄧氏近親子孫三十餘人,在宮內單獨開一院落讓他們集體食宿,派博士教授經書。其中年幼不便於在宮內住的,則安排專人每天接送。她還親自監督考試太后還下詔給從兄、河南尹鄧豹和騎校尉鄧康等,說我所以引納群子,置之學官者,實在是因為方今承百王之弊,時俗淺薄,巧偽滋生,五經衰缺,不有化導,將遂陵遲。故欲褒崇聖道以匡失俗。《傳》不有云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鄧太后對學習經史,和對教育子女很重視,非常難能可貴

今末世貴戚,食祿之家,溫衣美飯,乘堅驅良,而面牆術學不識減否故禍敗所從來也。永平中,四姓小侯皆令人學,所以矯俗厲薄,反之忠孝。先公既以武功書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化子孫。故能束維不觸羅網。誠令兒曹上述祖考休烈,下念詔書本意則足矣。其勉之哉!這份詔書說明了召集貴戚子弟學習的目的表明她希望子孫們都成為尊崇儒家聖道,懂得忠孝的人。她指出穿華衣,吃佳餚,出門則乘堅車騎駿馬,卻不學無術,不分善惡,這正是禍敗的根由,她說明能上束脩,則不觸羅網,既能加強教育,就不會犯法。

鄧太后對學習經史,和對教育子女很重視,非常難能可貴

這些都是極有見地的。這些都充分說明她對學習經史和對教育後代的重視。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女政治家,這是極難能可貴的。鄧太后不僅重視文化教育,也重視科學,支在這方面有才能的人搞發明。這一點,在將科發明視為“淫巧”的歷代封建君主中是不多見。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和在世界科學上享有盛譽的候風地動儀,都是在鄧太后執政前後問世的,這不能說僅僅是個巧合。蔡倫一直受到太后的重用。張衡長太后兩歲。

鄧太后對學習經史,和對教育子女很重視,非常難能可貴

鄧太后曾跟隨班昭學習天文、術學知識,因此,當她聽說張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知識,十分興,就以安帝名義詔令公車特徵,拜為郎中很快將其提升為掌管天文、歷算及宮廷圖讖的史令。太后對張衡研製各種天文觀測的工具給了很大的支持。儘管當時國家財力十分困難太后還是要人給人,要錢給錢,並且吩咐有按給當時十分珍貴的精銅,供張衡鑄造儀器用所以,張衡如魚在水,很快研製成渾天儀。經過無數次試驗,張衡終於在太后逝世十年後,製成了領先歐洲人一千七百年的候風地動儀除了蔡倫、張衡外,為了使國家治理得更好她還提拔重用了一大批有才德的人。

鄧太后對學習經史,和對教育子女很重視,非常難能可貴

在這方面長兄也幫太后出了不少力,他很能發現、推薦賢士。張衡在入朝為官之前,鄧騭就曾多次聘請他進自己幕府中為官。張衡一再婉言謝絕,鄧於是推薦給太后和安帝而由朝廷公車特徵。此外鄧鷺還向朝廷薦舉了何熙、李郃等人。還將楊震陳禪等賢德之士錄用到自己的府中,受到天下的稱讚。別熟知《尚書》,被諸儒譽之為“關西孔子”。他楊震,字伯起,弘農縣人。他通達博學,特多次謝絕州郡的禮聘,安心在家講學二十多年。鄧騭聞知其賢能,將他召到自己府中。當時楊震已五十餘歲,世人謂之“晚暮夕陽紅”。後來在鄧騭推薦下,他先後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鄧太后對學習經史,和對教育子女很重視,非常難能可貴

楊震前往東萊郡赴任時,路經昌邑縣。縣令正是他任荊州刺史時推薦的荊州茂才王密。聞知恩人路經這王密夜晚到客館拜望楊震,並送上懷揣的十斤金,以報恩情。楊震一看,笑著問他:“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知道楊震一向有清廉的名聲,便連忙解釋說:“恩師收下吧,現在是夜晚,不會有誰知道的。”楊震聽後,臉沉了下來,嚴肅地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誰知道呢?”王密聽罷,十分慚愧,連聲諾諾告退。楊震後來轉任涿郡太守,仍然十分公正廉潔,子孫常年吃蔬菜,徒步走路而無車馬。

鄧太后對學習經史,和對教育子女很重視,非常難能可貴

每當親朋故舊勸他為子孫們置些家業時,他總是搖搖頭說:“讓後世稱為清白吏的子孫,用這個好名聲遺留給他們,不也很豐厚嗎?”太后聽說後,感到這樣的廉吏實在難得,於是提拔到朝廷,先後任太僕、太常等職。太后病逝前一年,又擢升震為司徒。太后重用的賢能人才中不僅有長兄鄧推薦的人,也有長兄怨恨的人。虞詡便是其中之一。當時,西方邊境戰亂不已,朝廷軍費開支負擔過重,因此,鄧騭聽信一些人的建議,主張放棄涼州。鄧在朝會上說:“譬若衣服破舊了,毀掉一件用來補另一件,還能有一件完好的。若不這樣,則兩件全破了。” 本文由憂傷的叢林原創,歡迎點贊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