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国国都都在哪里?

用户3229268518281


辽朝历史从907年至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年。我们如今北京建都已经865周年了,那么在这之前,也就是说在辽朝的时候,它的国都在哪里以及有没有固定的国都?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首次建立年号,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开封府消灭后晋,耶律德光于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

983年再次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1006年辽圣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为了巩固江土,加强统治,辽相继修建了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也叫做辽代五京。1125年被金国所灭。

临潢府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辽代称上京,是契丹建国初期在本土新建的第一座京城,也是辽国早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正式营建于辽太宗神册三年,也就是公元908年。上京临潢府城幅员广阔,气势雄伟,内分为二城。

北名皇城周长10华里;南名汉城,周长17华里,两城相连为“日”字形。皇城呈六角形,由外城和内城组成。墙高三丈,设有楼橹,汉城在皇城之南,略呈正方形。墙高两丈,不设敌楼。契丹统治者住在皇城,汉族人居住在汉城,是辽国“以国治理契丹,以汉治汉人”的政治制度的反应。

辽阳府在今辽宁辽阳。辽太祖灭渤海国后,在辽阳设东平郡。天显三年(928年),辽太宗升东平为南京,府名辽阳。会同元年(938年),改名东京。其城形制模仿汉制。城高三丈,幅员三十里。共设八门:东为迎阳门,东南为韶阳门,南为龙原门,西南为显德门,西为大顺门,西北为大辽门,北为怀远门,东北为安远门。宫城在东北,高三丈,设有敌楼,四隅有角楼。

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础上建设的城市。辽南京子城又称内城、皇城,位置偏于西南隅,与大城共用西门、南门。子城之中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宫殿区的位置偏于子城东部,并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墙以外。南为南端门,东为左掖门(后改称万春门),西为右掖门(后改称千秋门)。宫殿区东侧为南果园区,西侧为瑶池宫苑区。宫苑规模较大,瑶池中有小岛瑶屿,上有瑶池殿,池旁建有皇亲宅邸。

大定府辽中京是上京的陪都,周长15公里,街道宽阔,布局有中轴线,东西对称。但城内仍留有大片的空地,广设毡帐,供契丹人驻防,城内设有“大同驿”以接待宋朝来使。“来宾馆”和“朝天馆”分别接待西夏和新罗使者。辽中京的佛寺和大塔极为著名,均为皇家特建,气宇恢弘。

商业区设在宽达百步的城南大道两侧,有廊舍300余间,以供商业贸易。中京城还有许多汉人养蚕织绸,专门生产送给宋朝的礼品。设在草原以外的西京、南京和东京,也各具特色,特别是辽南京(今北京市)最为繁华,其周长达18公里,面积居五京之首,城市建筑颇为富丽。辽之后,金、元、明、清均定都于此。

大同府是辽朝重要的赋税收入基地之一,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又相邻经济富庶的宋之河东地区,再加上与交界地区的人民的血缘关系密切,不论是在辽宋双方和平时期,还是民族关系紧张阶段都是辽宋间重要的经济贸易区。

文|宋昀娜


史之策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辽朝是五都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皇帝想去哪里住就去哪里住,不必如明清皇帝那样整天呆在紫禁城,天天搞什么闭关锁国的封闭主义。

辽朝五都分别是: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林东);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

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

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大家一定都很奇怪,

从汉朝以后的政权除了辽、金、元三朝之外都是单一首都,为什么辽金元三朝是多都制呢?只是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

《史记高祖本纪》八年:“且夫天子四海为家”

这句话说明了汉朝前,包括秦朝在内,都城都是双都制的多。商朝到处迁都就不用说了,也难保这个都城建成了,早先的都城照样继续保留,比较有祖先的宫殿在,不能随意抛弃。

西周有丰镐和洛阳两个都城。只有东周因为丰镐成为废墟,不得不只有一个都城——因为东周国土只剩下洛阳了,也没有办法再高第二个都城。在春秋时期,因为王子争位,诸侯们也不得不在周国内再新建一个都城为被夺位的王子暂时居住。这段时期实质上也是双都制,只不过是互不承认对方而已。

秦早期定都雍,但无论是秦献公迁都栎阳,还是秦孝公迁都咸阳,从秦始皇即位是在雍的这个事实来看,雍作为秦国都城的地位并未失去,秦国在秦献公迁都栎阳之后,秦国在事实上就是双都制。更何况秦人在周孝王时期就是两个派别:非子的秦和嫡子成的西犬丘两大势力。秦国的基础就是这两大派人的合并。

因此,先秦时代,双都制是中国的常态,即如萧何所说的天子四海为家,所谓的国都,不过是天子的一个驿站。汉朝之后,中国才开始了单都制的主要模式,但多都制,就被匈奴等草原民族继续保留,直到契丹才重新回到世人的眼光之众。


历史哨声



契丹人在建立大辽帝国后,实行五京制,就是先后建立上京、东京、南京、中京、西京五个京城。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辖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契丹本土。中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辖原奚族本土。东京,在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原东丹国地区。南京,在今北京市西南,辖今长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西京,在今山西省大同,辖今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据《辽史》记载:“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余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南京、中京多财赋官。”

契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随着在唐末崛起,开始频频进军中原地区,自身也开始进入农耕时代。不过,其骨子里还是游牧民族的做派,与中原王朝不同,辽始终没有固定的中央政府所在地,五京之中的任何一个京都不是正意义上的国都。中央政府总是跟随皇帝四处游移。并没有一开始就设立五京。

从公元918建立皇都,到公元1044年将大同升为西京,历经百余年才建立五京制,每一个京城的建立都是为了因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由于女真人对辽帝国是报复性彻底摧毁,很多典籍在金灭辽时,就被大量损毁了。因此,目前没有统一的结论。学界对于辽的五京制度存在诸多争议。如辽有没有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固定的都城。

上京是契丹最早建立的京城。建立东京,是在灭了渤海国,建立自己的直接属国---东丹国。后唐末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割让燕云16州,换取辽出兵消灭后唐。辽取得燕云16州后,灭了后唐,扶持石敬瑭傀儡政权,改幽州为南京。

而中京、西京的建立,情况也类似。除了上京之外,其他四个是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建立的,通过五京来统治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在汉人以及渤海人聚居的南京、西京、东京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自然使者


辽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王朝,存在了218年,公元947年,辽太宗灭了五代后晋,开始改国号为“辽”,公元1125年被金国所灭。

当然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国都,就好比今天我们中国的首都在北京,而当年的辽国他们的国都是在“临潢府”,也就是如今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他们称它为“上京”,是辽国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中心,最开始建造是在公元908年,而“临潢府”原本是叫“苇甸”,在唐朝中期就一直是契丹迭剌部的主要居地,后来耶律阿保机选“苇甸”作为政治中心,开始筹划建设,开始在“西楼”(也叫龙眉宫)营建宫庙,先后在此地建造了明王楼、天雄寺和开皇殿等。

在契丹族灭了后唐夺得燕云十六州后开始改国号为“大辽”,将皇都“苇甸”改名为上京,也称临潢府,临潢府一直辉煌了二百多年。

辽国在全盛时期疆域还是挺大的,北至库页岛、色楞格河;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天津海河、山西雁塔山;辽国的核心领土,在今天的内蒙通辽和赤峰以及河北坝上、辽宁朝阳一带,这么大的疆域自然要进行行政区划,辽国的行政体系大致是道、府、县三级,类似我们现在的省、市、县、镇、村一样。

辽国分为5个道,而每个道都有一个政治中心,相当于现在的省会,它们分别是:

上京道治上京临潢府(内蒙古)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内蒙古)
东京道治东京辽阳府(辽宁)
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北京)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山西)

而这五京当中“上京临潢府”是首都,其余四个是陪都,不过要提到的是“中京大定府”在澶渊之盟后地位直线上升,都可以和首都相媲美。

那么作为辽国国都的“上京临潢府”,也就是现如今的赤峰市现如今怎么样?

赤峰市现如今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市的面积有9万平方公里,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经济发展也相当快,后又评选为国家园林城市。


羽评郡主


在历史上,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其实也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可以说自从匈奴灭亡之后,只有辽国算得上是继之而起的统一性北方游牧民族政权,辽国的军事力量一直让北宋为之俯首,其管辖的疆域也比北宋更大,如果不是檀渊之盟中止了辽国吞并宋朝的野心的话,不敢想象两国最后会打成什么样。



其实辽国的建立比北宋还早,由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于公元907年建立,北宋则由赵匡胤(宋太祖)建立于公元960年,由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石敬瑭于公元936年割让了幽云十六州给辽国(契丹),导致辽国实力大增,社会生产也开始以畜牧和农业并重,如果这个时候契丹人一心统一中国的话,甚至都不会有宋朝出现了,不过好在契丹人过惯了游牧生活,南下的野心并不是很大,只想在他们的老地盘上过他们的自在日子,还创造性地设立了五个首都,没事儿就来回的溜达,实在是很好玩的事情,不过辽国皇帝可不说这是为了玩儿,而是以打猎等方式视察各地,称之为“四时捺钵”制,这其实也反映出了契丹族喜欢四处活动的习性,但是辽国的臣子们没有办法,只好兴建了五个都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辽五京”,分别是辽上京临潢府、辽中京大定府、辽东京辽阳府、辽南京析津府、辽西京云中府。



辽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是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的地方,也算是辽国真正的首都,当时分为南北两座城,北城和南城分开,实行胡汉分治,契丹人居住于北面的皇城之中,汉人居住于南面的汉城之中。但辽国灭亡之后,这里就衰落了,元代时被废弃。


中京大定府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宁城,是辽圣宗耶律隆绪时开始修建的,但一直到辽兴宗耶律宗真在位时期才修筑完成,从辽圣宗开始,辽国皇帝就常年居住在这里,所以这里也曾经长期作为辽朝的政治中心,同时这里的商业也很发达,金国灭辽以后也很重视这个地方。

东京辽阳府就是今天的辽宁省辽阳市,这里本就是一座古城,唐朝时是渤海国的都城,后来被辽国所占领,辽太祖曾将其划归东丹国管理,辽太宗时又将之改为东京成,辽国将其作为东部的行政中心,后来女真族占领了这个地方,将其作为陪都使用。



南京析津府又称为幽州城,幽都城,就是今天的北京市一带了,建城的地方或在今北京市区西南的大兴区一带,所以北京在历史上也曾经被叫做南京,幽州这地方就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地方,是幽云16州中的幽州,之后辽国就在此地部署重兵镇守,把它当作中原汉人北伐的前沿阵地,后来的后周和北宋攻打这里都没有得胜。


西京云中府,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为辽兴宗耶律宗真所修建,其出于防御西夏和北宋的目的,将原来唐代时这里遗留下的旧城进行修缮和改建,并将这里称之为西京,之后这里成了辽国西南的军事重镇,后来金国人得到西京将之改名为大同府沿用至今。

其实辽国这五个都城更像是五个省份,也是辽国朝廷最重视的地方,名义上来说临潢府才辽国的真正的都城,其它四京属于陪都的性质,但是由于辽国皇帝更多时候在中京大定府处理政务,所以这里也曾经长期是实际上的行政中心,其他三个陪都就不如了。


科普大世界


契丹旧俗,根据季节,及水草生长,往来游牧渔猎。辽国建立后,皇帝也继续四季外出游猎,官员随行,设行帐称“捺钵”。到辽圣宗时,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制度和线路。

与之相近的,辽代有五京制度。说是五个京城并不准确,可以理解为五个中心大城市,即:辽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

上京临潢府,是辽太祖太宗时的根据地。灭了渤海国,迁徙渤海居民于东平郡,称南京。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升级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原来南京改为东京辽阳府。辽圣宗时又在奚王牙帐建立新都,号中京大定府。辽兴宗时升大同军为西京大同府。于是有了“大辽五京“,并非同时设立的。

若五京中选一个国都,应该是上京临潢府。

“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展期到12月9日。


几苇渡


在我国历朝历代同时并存都城一般只有一到两个,比如唐朝,都城长安,还有一个东都洛阳共两个。而辽国确有5个,分别为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由于契丹民族是游牧部落,特殊的地理因素决定了它的政治中心也是流动的,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办公,灵活多变便于管理。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为大辽的主要都城;辽圣宗耶律隆绪开始兴建中京,中京大定府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是大辽国的商业都市,金灭辽后也曾在此建都;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原来是渤海国的都城,在这里设点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渤海国的遗民;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是为了控制华北地区,阻止汉人北伐;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西京为辽兴宗耶律宗真所建,主要是防御西夏和北宋的进攻,是辽国西南的军事重镇。

辽国的国号也不止一个,而且变来换取的,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国,定国号为契丹,926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947年攻占开封,并在开封改汗称帝,定国号为大辽;983年辽圣宗又改国号为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又恢复国号大辽;


辽国虽说有5个都城,但还是以上京为主要都城,其他4个属于陪都的形式,都是为了扩张的需要,就是为了全面控制自己的领土范围,特别是新吞并的领土,好管理,利于掌控全局,5个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必老是待在一个地方。


遗产君


辽朝(916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二百一十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辽国一共有过三个国都。

1.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定都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9月6日),姓耶律,名亿,辽朝开国君主

2.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辽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72年1月16日—1031年6月25日),辽朝第六位皇帝

3.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天祚帝兵败逃走。1222年。耶律大石与宰相李处温等拥立耶律淳为帝,号天锡皇帝(宣宗),史称北辽,建都析津府(又称燕京,今北京西南)。

北辽宣宗耶律淳(1063年—1122年),辽兴宗耶律宗真之孙。


骠骑将军王


  历史上的辽国最早称契丹,后来在契丹和辽两个名字间转换多次。一般称辽,辽实行五京制,但真正意义上的国都就两处。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国,国号“契丹”。契丹族此前和北方游牧民族一样,并无固定行政中心。阿保机称帝后效仿中原汉族王朝开始选定国都,

918年,契丹在阿保机创业之地“西楼”(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修建皇都,契丹皇都在耶律阿保机生年尚未完成。阿保机死后,次子耶律德光即位,继续营建皇都并竣工,并改名为临潢府,后也称上京。契丹实行胡汉分治,因此建成后的临潢府有南北二城,北为皇城,南为汉城,两城相连,全城周长12.5公里。

  947年,耶律德光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开封府灭后晋后于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但仍以临潢府为首都。直到辽朝第六任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修建中京城并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大定府一直到辽兴宗耶律宗真时期才修筑完成,足见规模之大,此后辽国历任皇帝都常年在此,而且中京也发展成为辽国最具商业气息的城市。

  所以辽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都前期是上京临潢府,后期是中京大定府。

  前面说过辽国幅员广阔,在国都外设立陪都,号为五京制。

  最早

中京大定府就是辽国的陪都之一,此外还有东京辽阳府(今天辽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即是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今天的北京市)西京云中府(即“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云中,今山西大同,西京为辽兴宗耶律宗真修建,是辽国西南军事重镇)。


赵燕云


契丹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唐末到五代时,逐渐强大,并不断对外扩张,916年耶律阿保机在今天的内蒙古的西拉木河流域建立了契丹国,是为辽太祖,国号为契丹,建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辽太祖时期,注意吸收汉文化,又制定了自己的文字,即契丹大字,后进一步改造为契丹小字。社会经济也进一步发展,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一。辽太祖向西北、东北扩张,甚至灭掉了渤海国。926年,耶律阿保机病死,耶律德光即位,为辽太宗。辽太宗入开封,灭后晋,建国号为大辽国。到辽圣宗即位前,宋太宗灭了北汉,准备发动对辽的雍熙北伐,但被辽打败。北宋对辽游攻势转为纯粹防御。但辽一直没有放弃对宋的攻势,也希望解决辽宋之间长期对抗,辽圣宗和承天太后带领辽军南下,连破城池,直抵澶州。但因为宋真宗的亲临,辽大大帅萧挞览的战死,辽军提出和约,双方签订了盟约,即澶渊之盟。该盟约确定了宋辽的边界,宋辽维持了一段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局面。随后,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可见,辽代的都城设置基本是为了扩张的需要,更好地控制所得土地。辽朝实施五京制度,除了上述上京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还有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辽朝把所统治的疆域,划分为五道,每道设置一个政治中心。五京中,上京临潢府是正式首都,其余四京是陪都。每一京的设置都有不同的特点。上京是最早时辽的皇都;中京是辽圣宗时期的新都城,更适宜对全境的掌控;东京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渤海国的遗民,南京是为了控制华北地区,也是汉人聚集地;西京是为了更好地部署边防事宜。
但辽的国都并不意外着辽的政治中心,辽实施“四时捺钵”制度。捺钵是契丹语,意为“行在所”“行宫”,皇帝在四时有不同的行宫,在行宫中办理国家事务,也就是说辽的政治中心是流动的。而这一制度是辽保存下来的游牧民族的习俗,一年之中要进行不同的渔猎活动。辽的五京制和四时捺钵制度,是跟辽朝特殊的国情有密切关联的。首先,辽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次,辽朝的疆域辽阔,辽的统治者在管理疆域的问题上,既吸收了汉文化的处理方法,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最后,辽朝的民族问题复杂,契丹族、汉族、女真族、渤海国遗民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如何缓和民族问题事关重大,而五京的划定,有利于针对不同的问题解决,功能不同又相辅相成。综上,辽朝出现了不同于其他朝代的都城设置状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