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國國都都在哪裡?

用戶3229268518281


遼朝歷史從907年至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我們如今北京建都已經865週年了,那麼在這之前,也就是說在遼朝的時候,它的國都在哪裡以及有沒有固定的國都?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916年首次建立年號,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開封府消滅後晉,耶律德光於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

983年再次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1006年遼聖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為了鞏固江土,加強統治,遼相繼修建了上京臨潢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也叫做遼代五京。1125年被金國所滅。

臨潢府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遼代稱上京,是契丹建國初期在本土新建的第一座京城,也是遼國早期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正式營建於遼太宗神冊三年,也就是公元908年。上京臨潢府城幅員廣闊,氣勢雄偉,內分為二城。

北名皇城周長10華里;南名漢城,周長17華里,兩城相連為“日”字形。皇城呈六角形,由外城和內城組成。牆高三丈,設有樓櫓,漢城在皇城之南,略呈正方形。牆高兩丈,不設敵樓。契丹統治者住在皇城,漢族人居住在漢城,是遼國“以國治理契丹,以漢治漢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應。

遼陽府在今遼寧遼陽。遼太祖滅渤海國後,在遼陽設東平郡。天顯三年(928年),遼太宗升東平為南京,府名遼陽。會同元年(938年),改名東京。其城形制模仿漢制。城高三丈,幅員三十里。共設八門:東為迎陽門,東南為韶陽門,南為龍原門,西南為顯德門,西為大順門,西北為大遼門,北為懷遠門,東北為安遠門。宮城在東北,高三丈,設有敵樓,四隅有角樓。

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礎上建設的城市。遼南京子城又稱內城、皇城,位置偏於西南隅,與大城共用西門、南門。子城之中主要是宮殿區和皇家園林區,宮殿區的位置偏於子城東部,並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牆以外。南為南端門,東為左掖門(後改稱萬春門),西為右掖門(後改稱千秋門)。宮殿區東側為南果園區,西側為瑤池宮苑區。宮苑規模較大,瑤池中有小島瑤嶼,上有瑤池殿,池旁建有皇親宅邸。

大定府遼中京是上京的陪都,周長15公里,街道寬闊,佈局有中軸線,東西對稱。但城內仍留有大片的空地,廣設氈帳,供契丹人駐防,城內設有“大同驛”以接待宋朝來使。“來賓館”和“朝天館”分別接待西夏和新羅使者。遼中京的佛寺和大塔極為著名,均為皇家特建,氣宇恢弘。

商業區設在寬達百步的城南大道兩側,有廊舍300餘間,以供商業貿易。中京城還有許多漢人養蠶織綢,專門生產送給宋朝的禮品。設在草原以外的西京、南京和東京,也各具特色,特別是遼南京(今北京市)最為繁華,其周長達18公里,面積居五京之首,城市建築頗為富麗。遼之後,金、元、明、清均定都於此。

大同府是遼朝重要的賦稅收入基地之一,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又相鄰經濟富庶的宋之河東地區,再加上與交界地區的人民的血緣關係密切,不論是在遼宋雙方和平時期,還是民族關係緊張階段都是遼宋間重要的經濟貿易區。

文|宋昀娜


史之策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遼朝是五都制,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皇帝想去哪裡住就去哪裡住,不必如明清皇帝那樣整天呆在紫禁城,天天搞什麼閉關鎖國的封閉主義。

遼朝五都分別是:

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林東);

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

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

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大家一定都很奇怪,

從漢朝以後的政權除了遼、金、元三朝之外都是單一首都,為什麼遼金元三朝是多都制呢?只是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

《史記高祖本紀》八年:“且夫天子四海為家”

這句話說明了漢朝前,包括秦朝在內,都城都是雙都制的多。商朝到處遷都就不用說了,也難保這個都城建成了,早先的都城照樣繼續保留,比較有祖先的宮殿在,不能隨意拋棄。

西周有豐鎬和洛陽兩個都城。只有東周因為豐鎬成為廢墟,不得不只有一個都城——因為東周國土只剩下洛陽了,也沒有辦法再高第二個都城。在春秋時期,因為王子爭位,諸侯們也不得不在周國內再新建一個都城為被奪位的王子暫時居住。這段時期實質上也是雙都制,只不過是互不承認對方而已。

秦早期定都雍,但無論是秦獻公遷都櫟陽,還是秦孝公遷都咸陽,從秦始皇即位是在雍的這個事實來看,雍作為秦國都城的地位並未失去,秦國在秦獻公遷都櫟陽之後,秦國在事實上就是雙都制。更何況秦人在周孝王時期就是兩個派別:非子的秦和嫡子成的西犬丘兩大勢力。秦國的基礎就是這兩大派人的合併。

因此,先秦時代,雙都制是中國的常態,即如蕭何所說的天子四海為家,所謂的國都,不過是天子的一個驛站。漢朝之後,中國才開始了單都制的主要模式,但多都制,就被匈奴等草原民族繼續保留,直到契丹才重新回到世人的眼光之眾。


歷史哨聲



契丹人在建立大遼帝國後,實行五京制,就是先後建立上京、東京、南京、中京、西京五個京城。上京,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轄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中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奚族本土。東京,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丹國地區。南京,在今北京市西南,轄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西京,在今山西省大同,轄今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據《遼史》記載:“上京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餘四京隨宜設官,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邊防官,南京、中京多財賦官。”

契丹人最早是遊牧民族,隨著在唐末崛起,開始頻頻進軍中原地區,自身也開始進入農耕時代。不過,其骨子裡還是遊牧民族的做派,與中原王朝不同,遼始終沒有固定的中央政府所在地,五京之中的任何一個京都不是正意義上的國都。中央政府總是跟隨皇帝四處遊移。並沒有一開始就設立五京。

從公元918建立皇都,到公元1044年將大同升為西京,歷經百餘年才建立五京制,每一個京城的建立都是為了因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由於女真人對遼帝國是報復性徹底摧毀,很多典籍在金滅遼時,就被大量損毀了。因此,目前沒有統一的結論。學界對於遼的五京制度存在諸多爭議。如遼有沒有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固定的都城。

上京是契丹最早建立的京城。建立東京,是在滅了渤海國,建立自己的直接屬國---東丹國。後唐末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割讓燕雲16州,換取遼出兵消滅後唐。遼取得燕雲16州後,滅了後唐,扶持石敬瑭傀儡政權,改幽州為南京。

而中京、西京的建立,情況也類似。除了上京之外,其他四個是因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建立的,通過五京來統治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在漢人以及渤海人聚居的南京、西京、東京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


自然使者


遼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王朝,存在了218年,公元947年,遼太宗滅了五代後晉,開始改國號為“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當然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國都,就好比今天我們中國的首都在北京,而當年的遼國他們的國都是在“臨潢府”,也就是如今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他們稱它為“上京”,是遼國早期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中心,最開始建造是在公元908年,而“臨潢府”原本是叫“葦甸”,在唐朝中期就一直是契丹迭剌部的主要居地,後來耶律阿保機選“葦甸”作為政治中心,開始籌劃建設,開始在“西樓”(也叫龍眉宮)營建宮廟,先後在此地建造了明王樓、天雄寺和開皇殿等。

在契丹族滅了後唐奪得燕雲十六州後開始改國號為“大遼”,將皇都“葦甸”改名為上京,也稱臨潢府,臨潢府一直輝煌了二百多年。

遼國在全盛時期疆域還是挺大的,北至庫頁島、色楞格河;西至阿爾泰山;南至天津海河、山西雁塔山;遼國的核心領土,在今天的內蒙通遼和赤峰以及河北壩上、遼寧朝陽一帶,這麼大的疆域自然要進行行政區劃,遼國的行政體系大致是道、府、縣三級,類似我們現在的省、市、縣、鎮、村一樣。

遼國分為5個道,而每個道都有一個政治中心,相當於現在的省會,它們分別是:

上京道治上京臨潢府(內蒙古)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內蒙古)
東京道治東京遼陽府(遼寧)
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北京)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山西)

而這五京當中“上京臨潢府”是首都,其餘四個是陪都,不過要提到的是“中京大定府”在澶淵之盟後地位直線上升,都可以和首都相媲美。

那麼作為遼國國都的“上京臨潢府”,也就是現如今的赤峰市現如今怎麼樣?

赤峰市現如今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市的面積有9萬平方公里,是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經濟發展也相當快,後又評選為國家園林城市。


羽評郡主


在歷史上,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其實也曾經是一個強大的存在,可以說自從匈奴滅亡之後,只有遼國算得上是繼之而起的統一性北方遊牧民族政權,遼國的軍事力量一直讓北宋為之俯首,其管轄的疆域也比北宋更大,如果不是檀淵之盟中止了遼國吞併宋朝的野心的話,不敢想象兩國最後會打成什麼樣。



其實遼國的建立比北宋還早,由耶律阿保機(遼太祖)於公元907年建立,北宋則由趙匡胤(宋太祖)建立於公元960年,由於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的石敬瑭於公元936年割讓了幽雲十六州給遼國(契丹),導致遼國實力大增,社會生產也開始以畜牧和農業並重,如果這個時候契丹人一心統一中國的話,甚至都不會有宋朝出現了,不過好在契丹人過慣了遊牧生活,南下的野心並不是很大,只想在他們的老地盤上過他們的自在日子,還創造性地設立了五個首都,沒事兒就來回的溜達,實在是很好玩的事情,不過遼國皇帝可不說這是為了玩兒,而是以打獵等方式視察各地,稱之為“四時捺缽”制,這其實也反映出了契丹族喜歡四處活動的習性,但是遼國的臣子們沒有辦法,只好興建了五個都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遼五京”,分別是遼上京臨潢府、遼中京大定府、遼東京遼陽府、遼南京析津府、遼西京雲中府。



遼上京臨潢府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是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的地方,也算是遼國真正的首都,當時分為南北兩座城,北城和南城分開,實行胡漢分治,契丹人居住於北面的皇城之中,漢人居住於南面的漢城之中。但遼國滅亡之後,這裡就衰落了,元代時被廢棄。


中京大定府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寧城,是遼聖宗耶律隆緒時開始修建的,但一直到遼興宗耶律宗真在位時期才修築完成,從遼聖宗開始,遼國皇帝就常年居住在這裡,所以這裡也曾經長期作為遼朝的政治中心,同時這裡的商業也很發達,金國滅遼以後也很重視這個地方。

東京遼陽府就是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這裡本就是一座古城,唐朝時是渤海國的都城,後來被遼國所佔領,遼太祖曾將其劃歸東丹國管理,遼太宗時又將之改為東京成,遼國將其作為東部的行政中心,後來女真族佔領了這個地方,將其作為陪都使用。



南京析津府又稱為幽州城,幽都城,就是今天的北京市一帶了,建城的地方或在今北京市區西南的大興區一帶,所以北京在歷史上也曾經被叫做南京,幽州這地方就是後晉高祖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地方,是幽雲16州中的幽州,之後遼國就在此地部署重兵鎮守,把它當作中原漢人北伐的前沿陣地,後來的後周和北宋攻打這裡都沒有得勝。


西京雲中府,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為遼興宗耶律宗真所修建,其出於防禦西夏和北宋的目的,將原來唐代時這裡遺留下的舊城進行修繕和改建,並將這裡稱之為西京,之後這裡成了遼國西南的軍事重鎮,後來金國人得到西京將之改名為大同府沿用至今。

其實遼國這五個都城更像是五個省份,也是遼國朝廷最重視的地方,名義上來說臨潢府才遼國的真正的都城,其它四京屬於陪都的性質,但是由於遼國皇帝更多時候在中京大定府處理政務,所以這裡也曾經長期是實際上的行政中心,其他三個陪都就不如了。


科普大世界


契丹舊俗,根據季節,及水草生長,往來遊牧漁獵。遼國建立後,皇帝也繼續四季外出遊獵,官員隨行,設行帳稱“捺缽”。到遼聖宗時,建立了較為穩定的制度和線路。

與之相近的,遼代有五京制度。說是五個京城並不準確,可以理解為五個中心大城市,即:遼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

上京臨潢府,是遼太祖太宗時的根據地。滅了渤海國,遷徙渤海居民於東平郡,稱南京。取得燕雲十六州後,升級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原來南京改為東京遼陽府。遼聖宗時又在奚王牙帳建立新都,號中京大定府。遼興宗時升大同軍為西京大同府。於是有了“大遼五京“,並非同時設立的。

若五京中選一個國都,應該是上京臨潢府。

“大遼五京——內蒙古出土文物暨遼南京建城1080年展”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展期到12月9日。


幾葦渡


在我國曆朝歷代同時並存都城一般只有一到兩個,比如唐朝,都城長安,還有一個東都洛陽共兩個。而遼國確有5個,分別為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由於契丹民族是遊牧部落,特殊的地理因素決定了它的政治中心也是流動的,哪裡需要就在哪裡辦公,靈活多變便於管理。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契丹國,都城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為大遼的主要都城;遼聖宗耶律隆緒開始興建中京,中京大定府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是大遼國的商業都市,金滅遼後也曾在此建都;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原來是渤海國的都城,在這裡設點是為了更好地管理渤海國的遺民;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是為了控制華北地區,阻止漢人北伐;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西京為遼興宗耶律宗真所建,主要是防禦西夏和北宋的進攻,是遼國西南的軍事重鎮。

遼國的國號也不止一個,而且變來換取的,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開國,定國號為契丹,926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繼位,947年攻佔開封,並在開封改汗稱帝,定國號為大遼;983年遼聖宗又改國號為大契丹,1066年遼道宗又恢復國號大遼;


遼國雖說有5個都城,但還是以上京為主要都城,其他4個屬於陪都的形式,都是為了擴張的需要,就是為了全面控制自己的領土範圍,特別是新吞併的領土,好管理,利於掌控全局,5個都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不必老是待在一個地方。


遺產君


遼朝(916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二百一十年。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遼國一共有過三個國都。

1.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政權的創始人,國號“契丹”,定都

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872年-926年9月6日),姓耶律,名億,遼朝開國君主

2.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遼聖宗耶律隆緒(公元972年1月16日—1031年6月25日),遼朝第六位皇帝

3.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天祚帝兵敗逃走。1222年。耶律大石與宰相李處溫等擁立耶律淳為帝,號天錫皇帝(宣宗),史稱北遼,建都析津府(又稱燕京,今北京西南)。

北遼宣宗耶律淳(1063年—1122年),遼興宗耶律宗真之孫。


驃騎將軍王


  歷史上的遼國最早稱契丹,後來在契丹和遼兩個名字間轉換多次。一般稱遼,遼實行五京制,但真正意義上的國都就兩處。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國,國號“契丹”。契丹族此前和北方遊牧民族一樣,並無固定行政中心。阿保機稱帝后效仿中原漢族王朝開始選定國都,

918年,契丹在阿保機創業之地“西樓”(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修建皇都,契丹皇都在耶律阿保機生年尚未完成。阿保機死後,次子耶律德光即位,繼續營建皇都並竣工,並改名為臨潢府,後也稱上京。契丹實行胡漢分治,因此建成後的臨潢府有南北二城,北為皇城,南為漢城,兩城相連,全城周長12.5公里。

  947年,耶律德光南下中原,攻佔汴京開封府滅後晉後於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但仍以臨潢府為首都。直到遼朝第六任皇帝遼聖宗耶律隆緒修建中京城並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大定府一直到遼興宗耶律宗真時期才修築完成,足見規模之大,此後遼國曆任皇帝都常年在此,而且中京也發展成為遼國最具商業氣息的城市。

  所以遼國真正意義上的國都前期是上京臨潢府,後期是中京大定府。

  前面說過遼國幅員廣闊,在國都外設立陪都,號為五京制。

  最早

中京大定府就是遼國的陪都之一,此外還有東京遼陽府(今天遼寧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即是燕雲十六州中的幽州,今天的北京市)西京雲中府(即“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雲中,今山西大同,西京為遼興宗耶律宗真修建,是遼國西南軍事重鎮)。


趙燕雲


契丹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唐末到五代時,逐漸強大,並不斷對外擴張,916年耶律阿保機在今天的內蒙古的西拉木河流域建立了契丹國,是為遼太祖,國號為契丹,建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遼太祖時期,注意吸收漢文化,又制定了自己的文字,即契丹大字,後進一步改造為契丹小字。社會經濟也進一步發展,但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不一。遼太祖向西北、東北擴張,甚至滅掉了渤海國。926年,耶律阿保機病死,耶律德光即位,為遼太宗。遼太宗入開封,滅後晉,建國號為大遼國。到遼聖宗即位前,宋太宗滅了北漢,準備發動對遼的雍熙北伐,但被遼打敗。北宋對遼遊攻勢轉為純粹防禦。但遼一直沒有放棄對宋的攻勢,也希望解決遼宋之間長期對抗,遼聖宗和承天太后帶領遼軍南下,連破城池,直抵澶州。但因為宋真宗的親臨,遼大大帥蕭撻覽的戰死,遼軍提出和約,雙方簽訂了盟約,即澶淵之盟。該盟約確定了宋遼的邊界,宋遼維持了一段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局面。隨後,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可見,遼代的都城設置基本是為了擴張的需要,更好地控制所得土地。遼朝實施五京制度,除了上述上京臨潢府和中京大定府,還有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遼朝把所統治的疆域,劃分為五道,每道設置一個政治中心。五京中,上京臨潢府是正式首都,其餘四京是陪都。每一京的設置都有不同的特點。上京是最早時遼的皇都;中京是遼聖宗時期的新都城,更適宜對全境的掌控;東京是為了更好地控制渤海國的遺民,南京是為了控制華北地區,也是漢人聚集地;西京是為了更好地部署邊防事宜。
但遼的國都並不意外著遼的政治中心,遼實施“四時捺缽”制度。捺缽是契丹語,意為“行在所”“行宮”,皇帝在四時有不同的行宮,在行宮中辦理國家事務,也就是說遼的政治中心是流動的。而這一制度是遼保存下來的遊牧民族的習俗,一年之中要進行不同的漁獵活動。遼的五京制和四時捺缽制度,是跟遼朝特殊的國情有密切關聯的。首先,遼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次,遼朝的疆域遼闊,遼的統治者在管理疆域的問題上,既吸收了漢文化的處理方法,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最後,遼朝的民族問題複雜,契丹族、漢族、女真族、渤海國遺民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習俗,如何緩和民族問題事關重大,而五京的劃定,有利於針對不同的問題解決,功能不同又相輔相成。綜上,遼朝出現了不同於其他朝代的都城設置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