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殼槍在性能上有什麼優缺點,爲什麼在中國受到廣泛的歡迎?

fujunda


說起來的話,在很多抗日的電視劇裡面,我們經常發現某一些抗日的大俠會裝揹著駁殼槍,因為這種手槍在英文的名字裡面帶號是box,也就是盒子的意思,所以我們中國人稱呼這款手槍大部分就叫他駁殼槍。

這款手槍在中國是鼎鼎大名,但是在歐洲卻並不受歡迎,當時德國軍方出於對毛瑟工廠的一種敬重,象徵性的訂購了幾十萬隻手槍以後,這一批手槍德國軍方几乎就沒用,德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仍然還是沿用著魯格手槍,這一款手槍在當時的歐洲並不受歡迎。

原因就在於這款手槍的定位手槍一般來講是大概敵人到幾十米左右的範圍之內,然後拔出手槍進行自衛,但是,這一款手槍射程達到了120米,這是什麼概念?這已經達到了很多衝鋒槍所能射擊的射程,但是苟不到衝鋒槍的最遠射程。

這一款手槍的威力就介於手槍和衝鋒槍之間,這是一種很尷尬的問題,為什麼在幾十米的範圍之內,我拿手槍,超過了幾十米我用衝鋒槍一旦拿這種毛色軍用手槍來進行設計的話敵人在一百多米以外打不中等到敵人靠近你了手槍裡沒子彈了,你能怎麼辦?(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最後發現你只能夠老老實實的按照軍隊裡面的操點法則使用衝鋒槍射擊100米以後,然後等敵人靠近了拔出手槍進行射擊。

這一款手槍,他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對於火力密度極其龐大的歐洲部隊來說,這款手槍簡直就是畫蛇添足!

而且手槍的威力太大,我們都知道控制不強的話可以依靠自己的肩膀但是控制手槍只能夠依靠自己手腕的力量來控制手槍的設計的穩定性但是毛瑟軍用手槍的威力超過了手腕控制的範圍使的槍在設計的時候不可抑制的產生嚴重的上跳!

在這種情況之下,第一次對於毛瑟軍用手槍的測試,毛瑟軍用手槍吞了一個零蛋!所以很多的歐洲士兵都比較看不起這一款手槍說你這款手槍在軍隊測試裡面怎麼拿了這麼個成績!

雖然毛瑟兵工廠對毛瑟軍用手槍進行了緊急的改進,比如說將他的槍袋改進成為可以靠在自己肩膀上的一個槍托,增加設計的穩定性,但是這樣又增加了射擊之前準備的步驟,等到你把槍放在自己的槍帶子上的時候,敵人一槍已經爆頭了!

綜上所述,毛瑟軍用手槍本身的定位問題,加上他錯誤的定位帶來的錯誤的威力,導致毛色軍用手槍在歐洲一直不受歡迎。

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一款手槍簡直完美,為什麼首先,第一,這一款手槍他能做到自動連續發射,這相當於一款自動武器,相當於一款衝鋒槍!中國沒有衝鋒槍,但是在局部戰爭裡面確實需要猛烈的火力來壓制敵人!

所以博客槍在當時很多中國軍隊的裝備裡面都是擔當著火力壓制的任務!比如說著名的29軍大刀隊,他們原先不叫大刀隊,他們叫手槍隊,標準武器裝備就是兩把駁殼槍,再加一把大刀!他們就是在戰爭進入最危急的時候衝入敵人陣地,然後使用博客槍對敵人實行火力壓制。

與此同時,多達20發的備彈量,再加上一種特殊的方法,將兩個彈夾綁在一起,這樣的話,博客搶一次性可以發射40發子彈,這對於缺少火力支援的中國軍隊來說簡直太完美了。

而且大家也都聽說了中國軍隊創造性的對於駁殼槍使用了挑槍法,可以平衡掉嗆劇烈上跳帶來的精準度不足的問題!這樣的話,這一款手槍在100米左右的範圍之內,對於中國軍隊來說是一款穩定而且有效的可以輸出大量火力的武器。

關鍵是便宜呀,一款手槍比起一款衝鋒槍一塊兒步槍來說,可以節省一定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軍隊當然就是大規模的購買駁殼槍,一直到蔣介石的德械師裡面,博客槍仍然還是作為中國德械師的標準武器裝備之一。

這個東西拿起來威武而且有的人使用這把槍的時候喜歡在後面綁一塊兒紅布,就這樣!博客槍成為了一種精神的象徵,大家一看日本的王八盒子醜死啦,一看中國的博客槍,賊好看。


漩渦鳴人yy


這種手槍最早李鴻章買進一批裝備清軍 ,後來不知何故又停止了購進。至北洋政府時期和北伐戰爭時期,這種駁殼槍再度進入中國,且德國生產商還作了改進:可以加裝一個十發彈匣,以增大供彈量(共二十發)。於是,所謂‘’二十響‘’就成為了駁殼槍的別名。但是問題也來了,隨著這種手槍大量裝備中國軍隊:普遍都反映這種手槍單發連發槍管都會上下跳動,尤其是連發狀態時跳動更甚,從而很難以擊中目標。於是,有人無意間將槍身呈平置狀射擊:槍管與槍身由於其射擊姿態改變,故而使彈藥在被擊發時,彈藥所產生的物理應力狀態亦隨之而改變,即由原先豎射姿態所產生的上下跳動,變為平射所產生的橫向跳動:橫向跳動正好化解了上下跳動打不準目標的弊端。槍管上下跳動的問題被破解後,這種手槍的進口量大增:東北軍、西北軍、二十九軍等部隊均專門設立了手槍連乃至手槍營;張學良的衛隊營均清一色裝備這種手槍。



Mrttlzz99


一、駁殼槍簡介

駁殼槍,中國又稱盒子炮,其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

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次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有一種全自動型的,稱做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在我國很多小說裡經常能看到“快慢機”這個詞, 而駁殼槍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最早的駁殼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閒暇聊設計出來的。但是該槍最後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兵工廠的老闆,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


1896年,毛瑟兵工廠希望能為德國軍隊生產駁殼槍。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駁殼槍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駁殼槍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在這幾十年裡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的駁殼槍。而其他國家仿造生產的數量則幾倍於此。各國軍隊不採用駁殼槍並不是因為該槍的質量不好,而是因為它價格太高,而且該槍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而做為步槍又威力太小了,實在是不上不下,左右為難。所謂瑕不掩瑜,駁殼槍真正被使用者所喜愛的是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國出口軍火,但做為手槍的駁殼槍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在中國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鬥爭中人民武裝也大量的奪取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因此人民軍隊裡也大量裝備這種駁殼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賀龍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

這種槍在射擊時有個缺點,由於它的拋彈口在槍的正上方,拋殼時容易打傷持槍人。所以射擊時要傾斜45度,就像電影中表現的那樣。

二、駁殼槍在中國的生產

這一類的盒子炮材質及加工品質較好, 雖然仍脫不了手工裝配, 零件不能互換等毛病, 但整體而言, 幾乎可以與舶來品相較。 已知的生產廠至少有: 漢陽兵工廠、 鞏縣兵工廠、 大沽造船所、 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 重慶武器修理所、 衡陽軍械局等。漢造毛瑟7.63駁殼槍諸元資料(1947年9月兵工署出版):全長: 288mm,全重: 1.16kg,槍管長(連彈膛): 132mm,口徑: 7.63mm,表尺射程: 1000m,來復線: 6條,右旋,來復線纏度: 200mm,瞄準基線長: 230mm,裝彈具式樣: 彈夾。


三、駁殼槍不僅僅是喜歡那麼簡單的,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的:


1、駁殼槍在中國的數量,範圍都是很大的,共軍和國軍都喜歡這個槍,小日本貌似也很喜歡,20發的連射在那個時代確實很牛的。但是因為國內,尤其對共軍來說,沒有武器來源,只能靠繳獲,所以你能不能用上駁殼槍,還得看運氣和能力。


2、駁殼槍受歡迎的原因:
(1)民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當時受到列強的武器禁運,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軍事禁運,而手槍不在禁運之列,駁殼槍作為一種手槍卻擁有近似衝鋒槍的火力,被軍閥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那時候甚至有手槍旅這樣的部隊。
(2)駁殼槍屬於自衛武器,不受限制。
(3)駁殼槍是但是中國所能進口的威力最大的武器。


(4)耐用 駁殼槍擁有很長的壽命,以及不用複雜的維護。
(5)實用 駁殼槍可以和配套的槍托組裝成一支衝鋒槍,這在當時的中國來說是很有用的。
(6)命中率高。駁殼槍命中率極高,神槍手隨便甩手命中200米以外的電線。
當然如果沒有禁運,當時軍人的最愛是伯格曼“花機關”。
四、駁殼槍淘汰的主要原因

威力太小,它是威力最小的手槍,口徑小、子彈長度短,造成彈藥少,所以威力就小了。

淘汰的其他原因:

1.駁殼槍跳彈嚴重 連發精度低;

2. 做工複雜,該槍價格太高;

3. 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

4. 作為衝鋒槍又不易控制槍口上跳;

5. 全自動射擊前須將木製槍匣組合到槍身上作為槍托,以控制槍口上跳,操作複雜,攜行較難;

6.科技進步,新式武器的發明和出現,如衝鋒槍等自動化武器的出現。


老兵正傳


手槍中的衝鋒槍

駁殼槍在中國的名字一般叫盒子炮,匣子槍,是德國研製的第一款自動手槍,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步槍,駁殼槍並非單一的槍械,而是多種同類型槍械的統稱,其中配備20發子彈的被稱為大肚匣子,全自動的又稱快慢機。

駁殼槍最出色的一點,就是手槍的中的衝鋒槍,因為有的駁殼槍可以配備20發子彈,全自動的功能,射擊速度理論上每分鐘可以達900發,有效射程50-100米,相對一般手槍,優點是顯而易見,威力大,動作可靠,相比於一般的步槍和衝鋒槍,使用還是挺方便的。

作為戰場上的一款殺器,沒有什麼比打的多,打的快更重要的事情。

但是駁殼槍作為一款手槍,其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就是槍身太大,該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手槍,手槍在歐洲人的定位是一種近身防禦槍械,是步槍在進程射擊的一個補充,並不是戰場上的主力作戰槍械。

由於攜帶不方便,駁殼槍並不被歐洲軍隊歡迎,因此從駁殼槍生產到1939年停產,該槍沒有被任何一個國家軍隊作為制式武器,並且沒能獲得軍方的訂單。

這款歐洲遇冷的駁殼槍在中國卻大受歡迎

即使駁殼槍沒有被任何一個國家作為制式武器,但是在中國的歡迎程度卻遠超制式武器,雖然沒有受到歐洲的歡迎,但是在上線的40年裡,毛瑟廠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各式各樣的駁殼槍。其中大部分被各種各樣的方式流轉到中國。

在1935年之前,中國從德國進口的駁殼槍就有五千把,1937年3月續訂手槍三萬把,可見中國軍隊對駁殼槍的歡迎程度。

除了從國外訂購,中國還進行了大量的仿造,因此,盒子炮雖然不是制式武器,但是比制式武器更受歡迎。

在中國不管是地主老財,軍閥,土匪,只要手裡拿個盒子炮,那就是狠人,雙槍老太婆手中的雙槍應該也是盒子炮,在那個年代,能夠擁有一把盒子炮簡直就是玩槍的一種夢想。

當然,中國軍工落後,即使是漢陽造的槍在中國也是好槍,更別提這種20響的連發槍了,對中國軍隊來說,啥槍都受歡迎。

為什麼駁殼槍會在中國大放光彩?

其實一款槍能否發揮最大的作用,還是要看他所處的戰場,比如日本產的步槍三八大蓋就非常適合中國戰場。

之所以說駁殼槍適合中國戰場,是因為中國戰場缺乏強火力支撐,而中國軍隊更是缺乏從正面戰場和日本戰鬥的能力,因而大多采取游擊戰等戰術,對日寇進行埋伏或者襲擊,因為出其不意,才能靠近對方,而在近距離戰鬥中,駁殼槍簡直就是步槍的噩夢,並且給予了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擊。

中國應該感謝這把槍,這把槍為中國的抗戰增添的不少貢獻,這把槍也應該感謝中國,正是中國戰場,已經中國人的使用,讓這隻槍在近現代的戰爭中大放光彩,銘記史冊。


史論縱橫


駁殼槍的原產國是德國,是毛瑟公司出品的經典之作!所以,官方稱之為“毛瑟M1932衝鋒手槍”。在抗戰時期的中國大家喜歡叫它盒子槍、盒子炮、快慢機等!由於其性能優越,在中國部隊大受歡迎。我們接下來分析一下它的性能特點和歷史背景,看看它為何能在中國如此大受歡迎!

1.歷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為了防止新的大戰爆發和鞏固自己的軍事地位,紛紛決議採取措施,對戰敗國和發展中國家進行軍事限制。比如,限制了軍隊的人數、武器裝備的威力等。德國作為戰敗國,受到了各國的管控,但是他又不甘心被管控。於是,各種各樣的擦邊球武器就誕生了。比如被稱為“希特勒電鋸”的MG42通用機槍,它就是巧妙地避開了“不允許生產重機槍”的軍事限制,加上兩腳架和少量彈鼓就是輕機槍,加上三腳架和大量彈藥箱就可以作為重機槍和高射機槍。同樣,作為手槍的毛瑟手槍也get到了這一點,在設計方面別有用心,單發和連發模式既可以當做手槍,又可以當做衝鋒槍。在精準性和射速方面都做到了接近衝鋒槍的水準,可以稱之為毛瑟公司的經典之作!由於,這種擦邊球的設計同樣適用於中國這樣的限制大火力武器進口的發展中國家,所以,受到了中國政府以及軍閥的青睞。另一方面,德國也想利用中國的礦產資源發展軍工,這就使得中國和德國迎來了歷史上的外交蜜月期。在此期間,德國不僅大量向中國提供軍售,而且還派了軍事教官進行指導!這就是毛瑟手槍為什麼被中國大量進口的歷史原因。

2.槍械性能

前面我們提到過,毛瑟手槍又叫“快慢機”。之所以被稱作快慢機,是因為這把手槍可以支持單發射擊、三發連射、連續射擊三種模式,有快又慢,就像機關槍一樣可以實現快慢射擊。這樣的武器在那個拉大栓還普遍存在的年代可以說是王牌武器了,只有王牌部隊的軍事長官才能配備。

毛瑟手槍的有效射程高達120米以上,比常規手槍的有效射程要高,基本上達到了衝鋒槍150米有效射程的標準。而且在供彈方面採用了10發和20發彈夾兩種,10發彈夾一般用於單發射擊,20發彈夾常用於連發射擊。為了減少連發槍械的穩定性,毛瑟公司專門設計了木製的槍套,該設計不僅僅用於裝載槍械,還可以安裝到手槍尾部當做槍托。這樣就基本解決了連發射擊帶來的巨大後坐力。中國戰場當時還都是拉栓武器的舞臺,擁有毛瑟手槍這樣強大的火力,可以大幅提高部隊的火力和戰鬥力。

毛瑟手槍的生產工藝非常完備,再加上毛瑟這樣的大軍火廠商的生產質量,戰場上基本不會出現機械故障,減少了維修的次數,增加了槍械的使用壽命,從而能夠大幅提高射擊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槍械就像士兵的第二生命和戰友,只有靠譜的武器才能儘可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

毛瑟手槍的槍管進行了加長設計,這樣的設計使子彈精度和射程都大幅提高。而且毛瑟手槍的上方設有標尺,單發射擊時可以精確瞄準敵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進行連續精度射擊。普通步槍都是5發供彈,而且還要打一槍摟一發。毛瑟手槍的連續精確射擊可以在這種情況下壓制敵人,從而增加生存幾率。

毛瑟手槍本身體積較小,比一般手槍大,比衝鋒槍和步槍小。這就使它又多了一個大優點,那就是便於攜帶。特別是在巷戰和執行偷襲任務的時候,便攜的特點可以發揮到極致。這就相當於你懷裡踹了一把微型衝鋒槍,可以快速掏槍進行強有力的射擊。拿步槍的敵人根本來不及反應就被擊中了,達到了快速制敵的目的!在戰場上,1秒鐘就可以左右勝負,速度是多麼的重要啊!

說了這麼多優點,難道它就沒有缺點嗎?當然有!比如,進口貨彈藥補給跟不上,一旦斷貨,由於生產工藝和技術落後,難以實現本土批量生產。還有,連續射擊時槍口上挑嚴重,但是聰明的中國人民用橫著拿槍的扇面射擊手法克服了它!所以,這把槍的優點還是大於缺點的!能夠贏得大家的追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以上都是個人原創回答,喜歡的朋友請點個贊或關注我,有不同意見的朋友也可以在下方討論交流,謝謝大家!


軍事情報員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歡迎關注虎哥的頭條號,駁殼槍其實是中國人的稱呼,其實指的就是毛瑟C96手槍,由於毛瑟C96手槍的槍套為木質,像一個盒子,當時的老外一口洋腔,總是Box、Box的叫來叫去,所以在中國稱為“盒子炮”或“匣子槍”,在一些影視作品中,也有駁殼槍、快慢機、自來得、大鏡面等別稱,其實都是指的的是這把槍。

毛瑟C96是由德國毛瑟兵工廠在1896年開始生產的一把槍,1939年停止生產,期間大概共生產了約一百萬把毛瑟C96,不過其他國家仿製的也有約數百萬把,後來,毛瑟C96通過各種渠道流入到中國,由於當時中國槍械發展相對落後,毛瑟C96射程遠、裝彈量大、射擊精度相對較好的特點立刻得到了各方勢力的歡迎,其單發、連發射擊可方便轉換、彈夾容彈量大、連發時火力猛,更是在中國贏得了極好的聲譽。

據悉,國民革命軍於抗日戰爭時期亦曾經大量使用此槍。在二戰期間,在我黨控制的根據地甚至有外形與毛瑟C96相似,但內部結構、性能均相差極大的仿獵槍結構的“橛子”、“單打一”生產。由於簡單可靠易攜帶的特點,駁殼槍則成為各部隊軍官的首選槍種。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的軍官也選配這種槍。


迷彩虎軍事


駁殼槍, 原產於德國毛瑟公司,正式名稱是“毛瑟M1932衝鋒手槍”,我國軍民喜歡稱之為盒子炮、快慢機、匣子槍等。在民國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歲月,駁殼槍和漢陽造一起構成了戰場火力的主力輸出,是一款時代氣息感十足的標誌性武器。



中國為什麼能夠從德國大量進口駁殼槍

20世紀初,國際社會尚處在列強主導的體系之下,為了預防、阻滯中國的崛起,歐美、日本等強國嚴格控制、不允許向中國出口速射型武器,步槍、機槍和衝鋒槍都在禁令之列。因此,無論是蔣介石國民政府,還是各路軍閥都無法從正常渠道購置先進槍械列裝軍隊,偶有走私渠道流入的武器也無法滿足軍隊整體需求。

列強對中國的武器禁運執行得比較嚴密,唯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落敗的德國,緊抓對中貿易,向中國出口了大量的軍備器械,以換取中國的豬毛、工礦原料和農副產品。其中最為多見的便是德式頭盔和“毛瑟M1932衝鋒手槍”,恰巧這款手槍並不在武器禁運的範圍之內。

駁殼槍在實戰中的優缺點

駁殼槍最明顯的優點就是裝彈量大、射速快。被稱為大肚匣子的彈匣一次性最多可以裝配20發子彈,遠遠超過了一般的手槍彈容量!而且理論射速高達900發/分鐘,簡直能和衝鋒槍相媲美。

其實從設計上來看,這款駁殼槍本身就帶有充當衝鋒槍的設計思路,連接上槍托——原配的木頭槍套,頂在士兵肩膀上抵消後坐力,搖身一變就成了一款密集火力覆蓋的衝鋒槍!但這款手槍的缺點也很突出,就是射擊時槍口會往上跳動,對射擊精度的影響十分大。

駁殼槍在中國戰場的大放異彩

在缺乏先進武器的中國軍隊手裡,駁殼槍可以說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它的戰鬥力和殺傷力。在抗戰劇《雪豹》中,周衛國帶領的小分隊,就憑藉駁殼槍的快速連發性能,在與日軍的近戰中成功地釋放彈幕壓制敵軍火力。

可見,只要地形、戰術合適,駁殼槍這款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的手槍,也能在戰場上大放異彩。在實戰射擊經驗中,中國軍隊發明的“將槍斜拿瞄準的射擊法”,最大限度得克服了駁殼槍上下跳動帶來的射擊影響,提高了射擊精度。

在八路軍隊伍裡,駁殼槍更是具有代表性的標配武器,在鐵道游擊隊、敵後武工隊等遊擊作戰中,八路軍戰士往往會用銼刀銼調槍管上的準星,方便將駁殼槍插到腰間迅速拔槍射擊。再在槍匣底端綁上一塊大紅布,揮舞著盒子炮的八路軍戰士衝鋒在前,別提有多威風了!!!


竹山清溪澗


駁殼槍自從清末進入中國,從清末革命黨各次起義,到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北伐戰爭,中原大戰,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每一個戰場都能看到雙方裝備的大量的毛瑟手槍。到1950年代,才由蘇制託卡列夫手槍所取代(54式手槍),盒子炮都是每個中國軍人夢想擁有的珍寶,整整輝煌了半個世紀。

駁殼槍由德國的毛瑟制槍廠

1895年12月研製成功並申報專利,1896年正式生產。正式名稱是毛瑟M1896年式7.63毫米軍用手槍 ( Mauser Military Pistol ),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功能介於衝鋒槍和手槍之間。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和“盒子炮”。有全自動連發射擊功能的又叫“快慢機”。

駁殼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公斤,由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表尺射程1000米。大裝彈量使得毛瑟軍用手槍有著非常好的火力持續性,足以滿足近距離殘酷作戰的火力需要。

駁殼槍槍的槍托很有特色,配有木質盒子槍套,除具有保護和攜行手槍的功能外,常規射擊時將木槍套駁接在手槍握把上,作為槍托抵肩射擊。這種多用槍盒的設計後來也應用於蘇聯斯捷奇金自動手槍上。

駁殼槍做手槍威力過大,和步槍比威力又過小,性能很尷尬,高不成低不就。所以,歐美各國除了德國之外很少裝備駁殼槍,該槍在歐洲的銷路一直不太好,只是在一戰中由德國採購了一些,作為衝鋒槍的替補火力。後來在西班牙內戰中有過一些應用。但直到1939年毛瑟槍廠停產駁殼槍為止, 全世界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採用盒子炮作為軍隊的制式手槍。毛瑟槍廠僅在一戰時期獲得了德國陸軍的一個訂單,緊急生產了13萬把C96毛瑟全自動型軍用手槍,用於塹壕爭奪戰,這是毛瑟在歐洲大陸唯一的大訂單。

這種不受歐洲人重視的武器,卻在舊中國異常火爆,成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各個武裝的流行武器。中國當年進口和自制了大量的駁殼槍,總數量超過70萬隻。

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是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西方控制向中國出口軍火,尤其是步槍、機槍和衝鋒槍,但駁殼槍作為手槍則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

二是當時中國的各類軍隊都缺乏自動武器,所以很多精銳部隊都往往配發駁殼槍,當做衝鋒槍甚至機槍使用。駁殼槍根據型號不同,供彈方式多種多樣,有半自動固定彈倉,也有采用可卸式供彈具,包括10發短彈匣和20髮長彈匣兩種。這和當時中國步兵火力支柱的捷克式輕機槍裝彈一樣多,在當時的手槍界,是絕無僅有的。

三是毛瑟手槍的性能比較好。堅固耐用,動作可靠,火力強大,可以單發,也可以連發。使用7.63×25毫米毛瑟手槍彈,初速高,槍口動能大,殺傷威力和侵徹力都非一般軍用手槍可比。

盒子炮有個很令人不解的地方,就是標尺分劃最大竟達到了1000米。不過沒有任何一個人敢宣稱毛瑟手槍在1000米距離上就能實現有價值的射擊。毛瑟手槍別說1000米,就是在200米距離上也只能打哪指哪,學名叫“瞎蒙”。因為毛瑟手槍的有效射程只有150米,這還是使用槍托的狀態。如果不用槍托,毛瑟手槍的有效射程不比普通手槍大很多。


科羅廖夫



周建華楊家將王者歸來


駁殼槍,在中國被稱之為盒子炮,其正名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

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1896年正式批量投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其中,駁殼槍有一種是全自動型的,稱做“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

在中國戰區,駁殼槍是使用最廣泛的國家,這是因為國內的自動化武器很少的緣故導致,譬如沒有足夠的自動化衝鋒槍等。而駁殼槍的全自動型可以容納約20發子彈,正好填補了這個領域的空白,從而增強了衝鋒與反衝鋒的火力。

在抗戰時期,大部隊衝鋒與反衝鋒的事情幾乎天天都在發生,駁殼槍的自動化和容量就決定了它在抗戰時期必然是受歡迎的。因為相對於單發步槍而言,駁殼槍的殺傷力和可靠性還是非常不錯的,雖然跳彈嚴重和精度較低,這在當時的作戰環境中基本夠用了。

在上世紀20-40年代,普通手槍的彈容量約為4-6發,隨身佩戴主要是為了自衛,如果攜帶駁殼槍那麼無論從重量上還是從體積上顯然是不太方便隨身攜帶的。在這個時期,西方國家由於工業化起步較早,發展較快,並不缺衝鋒槍和大中型機槍甚至是高射炮等武器重型武器裝備,能用到手槍的概率很低,所以在二戰期間,西方國家很多士兵都是不佩戴手槍的,只有部分軍官為了自衛佩戴小號手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