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點:給孩子講道理真的不如「打一頓」!

導讀:很多教育專家說,教育孩子是不能“打”的,要耐心的講道理,然並卵!我始終堅信孩子該打時要狠狠的打,但這需要理由,無理由的打就是家暴了。

故事一:“媽媽不會打我”成了他的依仗。

新觀點:給孩子講道理真的不如“打一頓”!

翠花是一位80後媽媽,家有一兒一女,兒子5歲,女兒1歲。在一次教育專家講座上,某知名專家提到一個教育觀點“教育孩子就像創作一幅美麗的畫,孩子偶爾任性、偶爾犯錯誤這都是正常的,而作為‘畫家’的家長要有十足的耐心教育孩子,只有這樣才可以創作出卓越的畫作;而當我們每打一次孩子,就會給這幅畫上增添一道烏雲,那是孩子的怨念,時間久了就會烏雲遍佈”。其實這句話有他的道理,但是如果完全相信了,後果不堪設想!

翠花信了,並且開始對於以前“打過兒子”感到愧疚,從那時起,無論兒子多麼的調皮,犯了多麼嚴重的錯誤,她都會耐心的給兒子講道理。我們都是有過孩子的人,當然明白有的時候給孩子講道理是不行的,翠花遇到這樣的情況,每當她想打孩子時都會想起專家說過的話,都會忍下打孩子的衝動,然後任由“過錯”的發生。

新觀點:給孩子講道理真的不如“打一頓”!

久而久之,翠花的大兒子明白了一個道理,“媽媽不會打我”,結果就是從上一年級就開始逃課、或者在課堂上睡覺不聽課,考試抄襲,欺負新同學等,為此在一年內翠花被班主任通報過16次,並且被學校校長通報過3次,而當翠花明白過來“教育出現的問題”時,為時已晚!

點評:教育孩子當然要有耐心,如果在多次給孩子講過道理,之後依然重複的犯同一個毛病時,這時,要打,並且狠狠的打,並告訴孩子為什麼打他,讓他知道其中厲害,此時的“棍棒教育”是加分的,並且會讓孩子及時從彎道中走出。家長們要明白一個道理,教育孩子從來都是自己的家事,一些教育專家的建議適當的聽聽即可,真正的家庭教育是要結合自家的具體情況進行改變的,一味的聽從只會走入岔道!

故事二: 讓孩子吃飯不挑食,真的很簡單!

新觀點:給孩子講道理真的不如“打一頓”!

不吃胡蘿蔔、不吃青菜、不吃肥肉、不吃蛋黃……孩子的各種挑食著實把家長們難為住了,不吃怎麼辦,有的大夫說這是因為孩子缺鋅缺鐵等等,鋅鐵鈣吃了好幾個月,孩子該挑食還是挑食,沒什麼卵用,其實,改掉孩子挑食的毛病,真的非常簡單!

如花有一個5歲的兒子,這孩子從三歲起跟著大人吃飯,一直到現在,就沒有挑過食,如花的絕招就是“不吃飯就狠狠的打一次,下一次還是挑食那就再打一次,打過三次,你看孩子還挑食嗎!”

雖然方法粗暴,但效果驚人,與其讓孩子挑食七八年,為什麼就不能下狠心讓孩子“痛哭”三次呢!

故事三,總結:古人云“棍棒底下出孝子”從來不是一句空話!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段話出自《晏子春秋》,意思是,同一顆樹苗換了環境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不正如中國的教育現狀,尤其是最近十年,中國教育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衝擊,開始變得“四不像”,甚者有很多家長拋棄中國教育信奉西方教育,然並卵!

教育如同“橘”一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原創聲明:本文作者“光頭俠”-非專業資深野路子教育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