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木工課堂何以成「網紅」?

近幾年杭州許多中小學都陸續開設了木工課程,其中杭州行知小學的木工課堂成了“網紅”。據說學校的木工課已經開設了很多年,孩子們已經可以自己製作杯墊、髮簪、書籤、黃油刀、刀劍、木筷等等小玩意,而且很有創意。(9月16日《錢江晚報》)

浙江85所中小學將開設木工課堂之所以成“網紅”,至少有三點原因:

一是木工課堂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學到許多生活技藝。孩子們放下語數外課本和作業,一頭扎進木藝學習中,在製作杯墊、髮簪、書籤、刀劍、木筷等小玩意的動手活動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因為生活不僅有眼前的語數外,還有詩和遠方。筆者以為,學生不但要學木藝,也要學習茶藝、插花、烹飪等各種技藝,這不但可以豐富他們的閱歷,也可以提高他們未來生活的能力和品位。

二是木工課堂可以作為語數外課堂的一種有益補充。平心而論,如果學生走進校園,整天除了語數外就是理化生政史地,可能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生漸漸成了一種考試機器,厭學甚至逃學不足為怪,如果學校開設木藝課程等,讓學生在木藝的學習中做到“做中學”,肯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

三是木工課堂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在浙江已經開設木藝課堂的85所中小學課堂上,教師不需要進行系統性的知識教學,只負責維持秩序和防止製作時的安全問題,在教學中,學校通過“STEM課程(木藝)自主生成系統”進行教學和課程管理,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觀看系統中的教學視頻進行實踐操作。這種摒棄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學會學習”。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團在學校推廣木藝課程之後,老師們發現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校園內探索學習的氛圍越來越濃。

如今,這樣的校本課程在高校也遍地開花。今年7月9日澎湃新聞網報道,位於江蘇無錫的江南大學宣佈成立“後勤學校”,為學生開設8類共13門課程,涉及生活課堂、園藝課堂、廚藝課堂、咖啡課堂、禮儀課堂、健康課堂、安全教育課堂、綠色校園文化傳播課堂及信息化應用課堂等,教學生調咖啡、包餃子、炒菜以及改造牛仔褲,幫助學生提高生活技能,培養學生“懂生活、會生活、管生活、愛生活”的能力;9月14日《北京青年報》報道,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大一新生的軍訓加入了一項新的內容——割水稻。讓學生參加勞動教育是該校的一個傳統,不僅在新生軍訓的時候需要體驗這種勞動,而且平日還有勞動教育實踐課程,並計入學生的學分必修課。

長期以來,儘管各地中小學一方面素質教育的口號喊得震天動地,可是另一方面應試教育的措施也更加紮實有力。之所以出現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現象,其根本原因還在於中考、高考指揮棒對學校工作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地方黨委政府對教育的考核、教育主管部門對校長教師的評價,大多也只看中考和高考成績,即中考有多少學生考上了重點中學、高考有多少人上了清華北大,應試成績上不去,一切都是白搭。在應試壓力有增無減的語境下,浙江全省85所中小學開設木工課,其魄力和勇氣著實可圈可點。

木工課堂是對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的一種糾偏,木工課堂成“網紅”一點也不值得奇怪。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揚州市邗江區紀委特聘宣傳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