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对它有误解,这种制壶工艺是“人为窑变”

你应该见过这样一种壶,它们的色彩为黑中透青、青中泛蓝,色虽如墨却并不呆板,泥色温润、泥质如铁石。很多人乍一看会认为其是以乌泥烧制而成,实则不然,而是人工捂灰而成。

有壶友认为捂灰的壶都是不好的次品。其实,并不是如此。

别再对它有误解,这种制壶工艺是“人为窑变”

杨瑶芬《玉玺壶》 编号:54139 清水泥捂灰

相传紫砂名匠时大彬烧制了一批壶,待从窑中取出后却发现全部花泥了,绝望之余正欲全部销毁,一个年轻人却将他拦下,声称自己可以补救,这个年轻人把碳粉放入匣钵内,紧紧包围住壶身,又将紫砂壶放入窑中重新烧制了一遍。出窑冷却后一看,壶身色泽如墨,却又有着别样的美丽,捂灰壶由此而来。

虽然不知这个传说的真假,但“捂灰”这项工艺的确古已有之。

古人或许是用捂灰来补救或是制作时由于“花泥”等原因引起的烧次变色。

今人采用捂灰工艺,追求的更多的是火与自然的美。

别再对它有误解,这种制壶工艺是“人为窑变”

何宽《小风菱 (捂灰)》 编号:51965

“捂灰”不是“焐灰,“捂”,是指严密地封蔽住或遮盖住。“焐”,是指用温度高的东西接触温度低的东西,使其增温。

捂灰,是人为操作的结果,就是将欠火或其他因素需要改色的紫砂壶,放入匣钵内,用稻谷糠捂塞密闭,在龙窑的炉头位置,或在1000℃以下低温缺氧状态(还原气氛)下二次烧制,烧成时升温缓慢,谷糠被引燃但缺乏足够的氧,而不能充分燃烧,谷糠中的碳分子被吸入壶胎里,使高价铁离子还原为低价状态,壶色呈现为灰黑。好的捂灰壶,黑色犹如好的徽墨,色黑而不板,有一种温润之感。捂灰工艺,没有加入任何有害化工料,颜色变化只是因为铁元素改变了存在的形式。

别再对它有误解,这种制壶工艺是“人为窑变”

施昌《抽角石瓢(捂灰)》 编号:43861

若第一次烧结度较高,捂灰后壶色会润;若第一次烧结度较低,捂灰后壶色会涩。

捂灰对火温要求比较特殊,不是任何泥料都可拿来捂灰的。朱泥结晶程度高,捂灰成功几率极低;掺和其他色素的泥料,在捂灰后一般会产生“花壶”现象;底槽青泥捂灰,颜色黑里透青,青中泛蓝;团泥泥质结构松散,不可以捂灰。

捂灰壶的黑,是青黑色,绝不会黑如墨;捂灰壶的亮,是润亮,绝不会亮如漆。

作品赏析

别再对它有误解,这种制壶工艺是“人为窑变”

贺杨《方山逸士(捂灰)》 编号:38845

别再对它有误解,这种制壶工艺是“人为窑变”

潘心怡《乐钟(捂灰)》 编号:42436

别再对它有误解,这种制壶工艺是“人为窑变”

史福棠 《三脚鼎壶(捂灰)》 编号:34753

紫砂器的烧成及窑变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经过长期的摸索总结,熟练的烧成艺人可以根据泥料及窑炉的不同特性控制作品的最终效果,这也给紫砂器带来了更神秘的色彩。捂灰作为一种制壶工艺,是制壶人在追求一种火的美,也是一种“人为窑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