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對它有誤解,這種制壺工藝是「人爲窯變」

你應該見過這樣一種壺,它們的色彩為黑中透青、青中泛藍,色雖如墨卻並不呆板,泥色溫潤、泥質如鐵石。很多人乍一看會認為其是以烏泥燒製而成,實則不然,而是人工捂灰而成。

有壺友認為捂灰的壺都是不好的次品。其實,並不是如此。

別再對它有誤解,這種制壺工藝是“人為窯變”

楊瑤芬《玉璽壺》 編號:54139 清水泥捂灰

相傳紫砂名匠時大彬燒製了一批壺,待從窯中取出後卻發現全部花泥了,絕望之餘正欲全部銷燬,一個年輕人卻將他攔下,聲稱自己可以補救,這個年輕人把碳粉放入匣缽內,緊緊包圍住壺身,又將紫砂壺放入窯中重新燒製了一遍。出窯冷卻後一看,壺身色澤如墨,卻又有著別樣的美麗,捂灰壺由此而來。

雖然不知這個傳說的真假,但“捂灰”這項工藝的確古已有之。

古人或許是用捂灰來補救或是製作時由於“花泥”等原因引起的燒次變色。

今人採用捂灰工藝,追求的更多的是火與自然的美。

別再對它有誤解,這種制壺工藝是“人為窯變”

何寬《小風菱 (捂灰)》 編號:51965

“捂灰”不是“焐灰,“捂”,是指嚴密地封蔽住或遮蓋住。“焐”,是指用溫度高的東西接觸溫度低的東西,使其增溫。

捂灰,是人為操作的結果,就是將欠火或其他因素需要改色的紫砂壺,放入匣缽內,用稻穀糠捂塞密閉,在龍窯的爐頭位置,或在1000℃以下低溫缺氧狀態(還原氣氛)下二次燒製,燒成時升溫緩慢,穀糠被引燃但缺乏足夠的氧,而不能充分燃燒,穀糠中的碳分子被吸入壺胎裡,使高價鐵離子還原為低價狀態,壺色呈現為灰黑。好的捂灰壺,黑色猶如好的徽墨,色黑而不板,有一種溫潤之感。捂灰工藝,沒有加入任何有害化工料,顏色變化只是因為鐵元素改變了存在的形式。

別再對它有誤解,這種制壺工藝是“人為窯變”

施昌《抽角石瓢(捂灰)》 編號:43861

若第一次燒結度較高,捂灰後壺色會潤;若第一次燒結度較低,捂灰後壺色會澀。

捂灰對火溫要求比較特殊,不是任何泥料都可拿來捂灰的。朱泥結晶程度高,捂灰成功幾率極低;摻和其他色素的泥料,在捂灰後一般會產生“花壺”現象;底槽青泥捂灰,顏色黑裡透青,青中泛藍;團泥泥質結構鬆散,不可以捂灰。

捂灰壺的黑,是青黑色,絕不會黑如墨;捂灰壺的亮,是潤亮,絕不會亮如漆。

作品賞析

別再對它有誤解,這種制壺工藝是“人為窯變”

賀楊《方山逸士(捂灰)》 編號:38845

別再對它有誤解,這種制壺工藝是“人為窯變”

潘心怡《樂鍾(捂灰)》 編號:42436

別再對它有誤解,這種制壺工藝是“人為窯變”

史福棠 《三腳鼎壺(捂灰)》 編號:34753

紫砂器的燒成及窯變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經過長期的摸索總結,熟練的燒成藝人可以根據泥料及窯爐的不同特性控制作品的最終效果,這也給紫砂器帶來了更神秘的色彩。捂灰作為一種制壺工藝,是制壺人在追求一種火的美,也是一種“人為窯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