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民間集從故事之龍馬潭的來歷和搖竹現魚(三)

瀘州民間集從故事之龍馬潭的來歷和搖竹現魚(三)

按語:今天是國慶祝大家節日快樂,碼字不易,期待您的閱讀留言點贊和轉發就是筆者堅持最大的動力謝謝。

引言:

親愛的朋友,不管你是中國那個地方的人,我想沒有不熱愛自己家鄉的。一個地道的當地人,一定因為在這裡生這裡長,會自不自然的對家鄉的山山水水充滿著眷戀,即便僑居他鄉多年,家鄉的味道和風貌也一定會是自己腦海最久久揮之不去的記憶。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瀘州,我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長沱兩江的水,哺育著瀘州兒女成長,巍巍忠山見證的瀘州一代又一代的變遷,我們這裡不僅因酒文明,飄香四方,我們也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蜀郡,包括江陽(瀘州古稱)在內的大片土地納入秦國範圍。西漢設江陽侯國;梁武帝大同年間建置瀘州;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明代,瀘州升為直隸州,直隸於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代移民入川,瀘州成為川滇黔接合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具有兩千多年曆史文化。那麼作為瀘州人,你知道瀘州多少過往的故事,一些老地名的來歷,一些古蹟的過往嗎?從今天開始,我將收集整理的這些瀘州過往的民間故事分享給大家,以饗讀者,即讓我們瀘州本地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更瞭解我們的歷史和過往,也希望外地的朋友能從這裡故事產生對瀘州的喜愛和嚮往,歡迎大家來瀘州做客,這些故事或典籍記載,或口耳相傳,歷史和野史的交雜,也反映古代瀘州人的智慧,詼諧與果敢,希望大家喜歡,如果覺得好請關注留言轉發,不勝感激哦。

第三篇 瀘州龍馬潭的來歷和搖竹現魚的故事

瀘州民間集從故事之龍馬潭的來歷和搖竹現魚(三)

瀘州現在分為四縣三區,其中龍馬潭區位於四川盆地南部,長江、沱江交匯處。西、北與瀘縣相交,南鄰江陽區,東連瀘縣和江陽區。龍馬潭區是瀘州的商貿、物流、經濟、客運中心,是瀘州經濟商貿發達區,瀘州主城三區之一,同時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位於龍馬潭區境內。

區名從“龍馬潭”得名。[清]常明、楊芳燦等纂修《四川通志》卷百六十八:唐朝王昌於梓州遇落魄仙,落魄仙姓張。后王昌入瀘州,落魄仙呼昌為“易元子”,授以道術,取馬送昌歸至家,馬化龍入潭。昌後遂仙去。龍馬潭區境域自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以來,一直是江陽縣、瀘州、瀘川縣屬地。

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就是龍馬潭的故事,龍馬潭區以龍馬潭而得名。後來因潭而建設龍馬潭公園景區,它距瀘州市10公里,離隆納高速公路0.8公里。因龍溪河水至山中來,流經大回灣,洄為成潭,其島若浮,四周茂林修竹環抱二泓碧水,島上樟楠,竹絲成蔭,有“山圍潭水水圍山”之奇景;“翠竹蔭中一畫船”之奇觀,被歷代騷人墨客喧染。而譽為蜀中勝景。龍馬潭屬於是瀘州八大景搖竹現魚的地方所在,潭水清澈,島上殿宇巍峨,古木參天,花草繁茂,竹影扶疏。楊橋水上公園以山青、水秀、花香、魚肥聞名。那麼龍馬潭的來臨到底是如何呢?

據《瀘縣誌》載:“潭中一小山,相傳有龍窟,二水交流,清濁不混,遇晴雨隱隱見層梯直下,春水漲時,其山若浮。”這裡春水漲時,其小島像浮在水面一樣,就有了“龍潭潮漲”之說。《通志》雲:唐時王昌乘馬化龍處,因此得名。

相傳很多年以前,江陽古城遭了一場大旱災。河干斷了,井不冒水了,田開起了大進口,莊稼全乾死了,老老少少到處都找不到水吃。

灣子上有個青年娃兒叫王昌,聽老人說寶山有泉水,就悄悄離家,走了九天九夜,翻了九山九坡,終於找到了泉水,人也累倒在泉邊了。

夢中見一仙子走來,他請仙子幫他引泉下山救濟鄉親。

仙子說: “引泉下山要辦三件事:一是這泉水是王母聖水,怪罪下來,你就要變成龍馬;二是泉水要過九山九坡,你要為水挖溝溝理槽槽;三是泉水只借三天,三天後就從龍洞流走。”

王昌忙問仙子: “有啥辦法保住泉水? "

仙子說:“只有一條,去堵住那個流水的洞。”

王昌想:就是死了,只要能堵住洞口,我也不怕。他醒後便去開山挖溝引水。

為了讓水早點流回家,王昌白天挖溝溝,晚上理槽槽。

挖呀,刨呀,挑呀,忙個不停,手打起了血泡,腳上到處是傷。

餓了吃一把野果子,渴了捧幾口泉水吃,想睡了就閉眼眯一下。

九十九天過去了,泉水穿過了九山九坡,流到了家鄉山灣頭,流成了一個深潭。

有水了,能種莊稼了,大人娃兒歡喜得又唱又跳,王昌也笑了。

一天、兩天過去了。王昌曉得第三天一過,水就沒有,他怎麼也笑不起來了。

第三天午時一到,潭中捲起大旋渦,天上響起大雷,又閃電,只見潭水在旋渦中往下流走,水直

見在減少。王昌把心一狠,一下子跳進潭中去堵洞口。頓時一個炸雷打下來,他變成一條龍馬,永遠堵在洞口了。這時潭水又漫起來了。從此人們就叫這裡為龍馬潭。

鄉親們為紀念王昌,每逢佳節,便帶上豐收果實,擺上香案,老老少少都拋土投石擊水,請王昌同大家歡度豐年,年復一年,投下的土石在潭中堆積成了一座小山,龍馬潭的傳說就這樣一代代地傳了下來。

瀘州民間集從故事之龍馬潭的來歷和搖竹現魚(三)

瀘州民間集從故事之龍馬潭的來歷和搖竹現魚(三)

瀘州民間集從故事之龍馬潭的來歷和搖竹現魚(三)

瀘州民間集從故事之龍馬潭的來歷和搖竹現魚(三)

故事流傳到明朝年間又有了新的演繹。潭中龍馬十分思慕人間,有一天,龍馬便變成一條烏魚浮出水面,卻誤入了漁翁之網。就在這天晚上,龍馬給住在瀘州城中白塔寺內的楊狀元(即明代大詩人、“巴蜀第一才子”楊升奄,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他寫的,楊狀元在瀘州的故事也很多以後會給大家講到)託了一個夢,,求他明日務必一救。第二天一早,果然有一漁翁提著一條烏魚滿街叫賣,楊狀元當即拿出五吊線買下這條烏魚。楊狀元提著烏魚來到龍馬潭放生,烏魚入潭後搖身一變,成了一小夥子,向楊狀元磕了三個頭,送上一枝翠竹,並言道:“如狀元公有興致,請搖此竹,我便前來接你到龍宮遊玩。”說罷便沉入潭中。

一日,楊狀元來到龍馬潭,想起那日之事,便搖動翠竹,見潭中出現一條大路,龍馬率領魚兵蝦將前來迎接,楊狀元在龍宮玩了三日才告辭出潭。楊狀元搖竹現魚,遊耍龍宮之事很快在百姓中傳開,國母聞迅後,便由文武百官陪同前來龍馬潭放生。後來,有人在這裡立碑刻了“國母放生池”五個大字。以後每年十月初一,人們就在這裡放生。

時間一長,龍馬潭的魚就多了起來,加之遊人香客投食於潭中,搖動翠竹,聲波入水,魚蝦聞聲而來,競相爭食,就出現魚歡鯉躍的奇觀,這就是數百年“搖竹現魚”的傳說。解放前的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的生日,這裡又定為佛教放生的地方。

瀘州民間集從故事之龍馬潭的來歷和搖竹現魚(三)

此處地形奇特,風景幽靜,夏日避暑,常有人“撲被潭中,盪舟永夜”,真有“山圍潭水水圍山”之稱,歷來是名人遊覽和題詩的地方。清朝詩人黃雲鵠在這裡留下“龍馬歸何處,仙人未可尋,唯餘潭下水,終古照丹心”的詩句並題跋。石匠李於鎮把詩刻在碑上,用一大石龜駝著,立於潭心島上。

明日更新預告瀘州報恩塔的故事,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