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壓艙石」和「穩定器」

消費是最終需求,既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近年來,我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消費日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但是,制約消費擴大和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突出。重點領域消費市場還不能有效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監管體制尚不適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迅速發展,質量和標準體系仍滯後於消費提質擴容需要,信用體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還未能有效發揮作用,消費政策體系尚難以有效支撐居民消費能力提升和預期改善。因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的正式發佈,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有利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

加快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有利於優化生產和消費等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構建符合我國長遠戰略利益的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馬克思指出,人類一天也不能停止生產,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費。"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消費本身就是社會大生產的終點和新起點,有消費才能刺激生產者進行生產活動,才能引導生產者擴大生產,才能不斷推動生產者提高生產層次。消費集中體現了人類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正是為了滿足消費者不斷提高的消費意願,才產生了持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終極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產生了強大拉動力,推動了經濟社會向前發展。

從需求來看,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終端需求。投資和消費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國內需求。不過,投資是中間需求,其主要作用在於形成未來生產能力,這種生產過程的實現有賴於消費的支持。因而消費作為終端需求從根本上支撐了經濟循環的實現。特別是投資與消費、消費與儲蓄、國內消費與國外消費等重大比例關係是否協調,都取決於最終消費能否實現。如果終端消費需求不旺盛、總需求相對疲弱,那麼總供求不平衡將導致各產業鏈企業經營困難,生產循環就很難順利實現,由此導致企業利潤下滑、產能過剩、失業增多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消費需求的順利實現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生產來看,市場需求引導帶動生產持續擴大。在工業化的前期和中期,由於第二產業比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需要更多的中間投入,因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更大。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後期並逐步邁向後工業化發展階段,製造業供給能力達到較高水平,經濟增長主要受市場容量的限制。因此,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擴大居民消費成為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關鍵所在。

從供需關係看,消費決定著生產循環是否順暢。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取得實質性成效,落後過剩產能有序化解,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新動能不斷髮展壯大,有效供給顯著增強。同時,居民個性化、多元化的有效需求逐步得到滿足,我國社會總供求矛盾出現一定緩解。供需關係的改善使得消費生產循環較為順暢,最終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步增強。近年來,我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十一五"時期的46.5%上升至"十二五"時期的54.5%,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進一步上升至60%左右。

二、消費是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加快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有利於實現需求引領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互促進,帶動經濟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生產與消費存在辯證關係。一方面,生產決定著消費質量和水平,生產的品種越豐富、產品質量越好,人們的消費質量和水平就越高,並且根據薩伊定律供給還會創造出新需求。另一方面,消費對生產具有強大的反饋和導向作用。無論是消費行為、消費文化,還是消費結構、消費模式等都會對生產產生重要影響。在市場經濟中,消費需求猶如信號燈一樣影響乃至引導著產品質量和數量變化、產品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乃至社會供給的發展方向。

消費需求決定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消費升級引領供給變革。一方面,消費需求的變動將促使企業調整生產策略、創新生產技術,通過許多企業的共同行動改變行業市場結構變化。通過企業自發行為的綜合效應,引導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在產業之間重新配置,進而通過產業關聯效應和價格引導效應吸引投資進入對應的生產領域,推動實現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最終導致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另一方面,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和消費結構升級將推動生產向縱深發展,從而大大改變產業結構的組成、匹配關係與運行方式,繼而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產生持久的推動勢能。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促進消費、生產和流通的深度融合,推動消費的智能化、個性化,形成消費驅動新產品、新服務、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動供給端變革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消費需求是優化生產、引導投資、推動創新、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先導。隨著居民收入穩步提高以及消費文化悄然改變,國內消費逐步邁向富裕型、享受型消費,更加追求個性化、多元化和高端化的產品和服務,如何滿足這些消費需求就成為需求推動供給改革、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抓手。特別是新消費的發展,尤其要求增強高水平、個性化產品或服務的供給能力,這對帶動供給體系優化升級,帶動中高端產業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適合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並且積極健康合理的消費,不僅將有利於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而且能夠引導社會資源合理配置,達到供需平衡的結果;不僅能引導產品和服務結構優化調整,而且能從宏觀上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達到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目的。同時,充分發揮消費的引領作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將有效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新業態繼續快速增長,新商業模式不斷湧現,國內市場發展的活力和後勁持續釋放,消費將成為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三、消費是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

加快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有利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互促共進,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發展經濟、推動社會進步、創造財富的目的就是讓人們獲得更多的福祉。福祉就是人們能夠享受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成果,是人們對於發展成果的客觀享受和主觀體驗。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消費領域發生巨大變化,消費品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消費熱點由滿足人民群眾物質生活需求的實物消費向體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務消費轉變,消費結構優化調整,新興業態不斷湧現,供給市場逐步完善,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因此,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國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不斷釋放消費潛力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隨著消費需求規模的擴大和結構升級,居民消費以生存型消費為主逐步轉向以享受型消費為主,這從客觀上要求加快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加快推動養老、養生、醫療、文化、體育、旅遊等康養產業發展,大力推動信息傳輸、信息技術、信息內容等信息服務業發展,培育新產品、新服務以及新模式等消費增長點。與製造業相比,服務業能夠吸納更多勞動力,能夠減輕經濟增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過程中的就業壓力。就業有保障,則收入有保障,從而人們生活更安定,社會矛盾趨緩。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社會穩定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有助於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通過構建更加成熟的消費細分市場,壯大消費新增長點;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保持居民收入穩定增長,讓居民"有錢消費";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制改革,逐步減輕居民後顧之憂,讓居民"敢於消費";加強市場監管,健全質量標準和信用體系,健全消費者維權機制,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使得居民"放心消費";改善消費領域基礎設施,構建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讓居民"便於消費",不斷提升消費產品和服務質量,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執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牛犁、鄒蘊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