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貸行業集中出現問題,這幾點值得我們思考

今年6月以來,國內多家P2P平臺接連“爆雷”,6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80家,其中問題平臺63家,停業平臺17家。進入到7月又有幾十家平臺爆出問題,僅杭州便有10家網貸平臺被經偵立案調查。

就在行業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時,監管方面發聲,央行稱將按照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總體安排,再用1到2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從6月30日的大限到延期,由於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整個P2P市場的複雜性讓行業風險不斷積累,問題平臺也集中性的大幅增多,同時也伴隨著市場的恐慌情緒蔓延與行業整體成交量的下滑。

針對目前的行業現狀,小編分別從爆雷、逾期、流動性、資產、擠兌這五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近期網貸行業集中出現問題,這幾點值得我們思考

關於“爆雷”

我們經常在各種媒體報道中對於問題平臺經常會用到“爆雷”一詞,包括新華社的文章標題中也出現了“爆雷”。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詞。到底什麼是“爆雷”?小編在之前談及行業問題時也會用到了這一詞,但是現在小編開始進行了反思,可以說“爆雷”成為了反應網貸平臺問題的統稱。“爆雷”一詞看上去很勁爆,因為它具有很強的衝擊力,而且大家會有共鳴,所以它能夠博人眼球,瞬間抓住讀者使之有興趣去讀文章。

近期網貸平臺集中出現的問題包括,集資詐騙、失聯跑路、涉嫌自融、大面積逾期、個別項目逾期、提現困難、擠兌、停業、清盤等多種現象。有些現象之間會有著一定的關聯性,而有些現象之間並非存在著充分或必要條件的關聯,比如個別借款標的逾期並不是一定會導致平臺跑路,再比如平臺自融從法律上講也不一定就屬於集資詐騙等等。

所以小編個人認為把這些現象全用“爆雷”這一個詞來形容未免過於籠統,容易誤導投資人,造成恐慌,因為它的指向性並不明確,代表了太多的含義。此外,起初爆雷更多的是代表平臺失聯跑路或投資人的錢沒了,以至於投資人看到爆雷二字就會有此聯想,之後就是嘗試提現並廣而告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巴普洛夫效應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條件反射,從而變成了一種恐慌的氛圍。所以尤其是在大量的文章標題中出現“爆雷”一詞,無形中就是在製造恐慌,也成為了形成市場恐慌情緒的其中一個來源。比如某些平臺是個別借款出現了逾期或者平臺資金鍊由於某些原因出現緊張的情況時,大家也稱作其為“爆雷”,就會引起市場恐慌情緒高漲,出現擠兌,導致資金鍊斷裂,最後可能就真的“雷”了。

很多投資人還無法自主區分平臺各類問題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我在溝通過程中甚至發現個別投資人都不知“資產端”一詞為何意。雖然使用“爆雷”一詞能夠得到行業的共鳴,但是小編呼籲大家還是謹慎使用,不要濫用。

近期網貸行業集中出現問題,這幾點值得我們思考

關於逾期

這段時間一些平臺也出現了逾期的現象,包括大面積逾期與個別借款標的逾期,如果是大規模逾期,原因相對更加複雜一些,有可以涉嫌虛假標的或是自融等。但也有一些平臺出現了真實借款標的出現逾期的情況。在這期間一些平臺面對逾期問題,會發布逾期公告,誠懇道歉並表示會盡最大可能幫助出借人減少損失,也將積極聽取相關出借人的建議等。

面對近期的真實借款項目逾期以及平臺的應對我想表達兩點看法。

第一,逾期後一些平臺積極的配合,但是屬於情感上的安撫多了一些,也有的平臺會告知出借人我們會如何應對包括請律師訴諸法律等等,但是卻缺乏了一個嚴謹的標準化處理流程與時間表,以及過往案例,絕大多數是逾期後再去制定解決方案。所以我認為平臺應該居安思危,在未出現問題之前制定好出現逾期後的解決方案。

包括監管政策中更多的是產品要合規、用詞要合規,平臺要上銀行存管與完善的信息披露,但是一旦出現問題,所要具備的應對流程卻沒有了要求或者說對於逾期問題沒有有效的監管。過往更多是平臺兜底,現在去剛兌了,才發現針對逾期處理平臺沒有完善的制度,正是退潮了才知道誰在裸泳。

第二,很多媒體以及業內專家近期都在撰寫相關的文章,對出借人維權、提高風險意識都是有積極的一面的,但是我想說,很少有人來對本次逾期潮以及過往集中出現逾期的時間點、逾期金額、利率、借款者及借款方式與類型,再包括逾期地區等進行橫向比對分析與研究。所以我也是呼籲學者專家對於逾期問題做一些分析與研究,去挖掘內在的一些規律,進而對平臺與出借人起到幫助的作用,這也是我未來想要去做的一件事。

近期網貸行業集中出現問題,這幾點值得我們思考

關於流動性

由於近年來防風險嚴監管、去槓桿導致貨幣市場流動性偏緊、融資渠道萎縮,股市、債市都相應的出現了問題。與此同時網貸市場也沒有獨善其身,多家平臺集中性出現跑路、逾期等問題,形成了一定的市場恐慌與避險情緒。使投資人的資金一部分被套在問題平臺,也有一部分資金為了避險撤出了網貸市場而從平臺提現,這就造成了網貸市場資金流動性出現了緊縮的情況,也導致行業整體成交量的下滑。

由於投資人信心不足,資金持續留出,導致新增投資量極具下滑,同時平臺每日還需要支付運營成本,所以即使還在正常運營的平臺也會出現流動資金嚴重緊缺的情況。為了解決流動性問題,一些平臺選擇用加息、拉新的方式來吸引更多的資金擴大或是保持成交量,以此維持平臺的運營。但是目前環境下,行業的獲客難度很大,而且獲客成本也在增加,除此之外平臺還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緩解資金流動性緊縮的問題呢。

我舉個戰爭的例子,在歷史中一些領兵統帥會覺得軍隊數量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所以不停招兵買馬,卻忽略了行軍速度與作戰效率這些更關鍵的問題。如果士兵數量總能決定戰爭的勝負,那也就不會有以少勝多的案例了,中國古代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包括二戰時期的德軍閃電戰也是如此。

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想要取勝就要提高作戰速度與效果,同樣士兵好比是金融市場的貨幣,當資金緊縮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需要考慮到提升資金流動速度與提高使用效率。這就是經濟學中的“貨幣流通速度論”,貨幣流通速度是指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實現交換的次數,貨幣是處在流通中不斷地為實現商品交換服務,同一單位貨幣可以為多次商品交換服務,從而實現多次週轉。例如,在一年的時間內,甲用100元向乙買了一束花,乙用這100元向丙買衣服,丙又用它向丁買外賣午餐,這100元貨幣在一年內實現了300元的商品價值,其流通速度是3次。

物價上漲速度與通貨膨脹速度加快,會使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原因是,在通貨膨脹的時期,人們傾向於,把自己手中的貨幣迅速的花出去。購買有使用價值的實物。貨幣流通速度加快,也是通貨膨脹的一個促進因素。相反在貨幣供應不足流動性偏緊的情況下,貨幣流動速度也會變慢,同時也會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低下,使債務不斷沉積,違約率也會上升。所以貨幣流通速度放慢與通貨緊縮是一種相互促進的相互作用。而說到中國的貨幣流動速度目前低於我們在案例中的每年3次的頻率,在近幾年來也一直處於逐年下降的趨勢,說明在經濟增長的背後,貨幣的使用效率在降低。

必須要說明的是,在提高網貸平臺資金流動速度與使用效率的同時,也會伴隨著風險,包括釋放資金後投資人並沒有復投,到期集中體現。所以這就需要平臺根據自身的現金流來合理調整借款標的期限比例,資金使用效率就代表時間,而平臺成交量就代表著空間,平臺需要運用手中的利率定價權與借款期限去調節資金使用效率與成交量之間的時空關係,當下需要用縮短時間來換取一定的空間穩定,從而保障平臺的現金流。

近期網貸行業集中出現問題,這幾點值得我們思考

關於資產

還是要再次強調資產端這一問題,這次集中出現問題的平臺,有一些是涉嫌發佈虛假借款需求,也有一些是真實的資產出現了逾期情況。我在之前的文章中通過資金的供給與需求談到了資產端與資金端需要相互匹配。擁有優質資產端是網貸平臺盈利的基礎,也是投資人獲得收益的源泉,但是一旦出現問題大多是投資人的借款資金流向問題,也就是資產端的問題。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說,對於金融的一些基本常識很多人還是比較缺乏的,行業需要對投資人進行金融啟蒙教育。近期在與一些投資人溝通的時候,有的投資人不知資產端為何物,也有的投資人不知P2P還有借款者一方,並且簽署的合同中沒有出現過任何借款者的信息,也最終導致資金無法回收。所以投資人在關注收益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借款方,也就是平臺的資產端。此外,投資人需要學會思辨,學會自己去判斷與思考去辨別真偽。

未來是金融開放的大環境,中國的金融業會受到國際更成熟的金融體系的衝擊與競爭,以後可能有更多的我們不曾聽說與瞭解的金融衍生品進入國內市場,所以投資人在追逐利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到風險與自己的承受能力,無論是投資還是出借都必須要考慮到你的資金流向,錢最終投給了誰或是借給了誰,也就是底層資產。

也許有人會說,有的資產我們看不懂無法辨別真偽,那應該怎麼辦呢?記得曾經玩過一個投資遊戲,其實這個遊戲很簡單,每一個80後70後或是再年長的人可能都玩過,就是以前很多公園門口的“套圈圈”遊戲。但正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套圈圈遊戲卻反映出了投資的真諦。在遊戲中,你站的越近,套中時得分越少,但是你更有把握,你站的越遠,當套中時得分越高收益越高,但是成功率卻很低,也就是說風險就越大。那麼想要得到高分數,參與者究竟要選擇那個站的位置呢?最終遊戲的勝出者往往是選擇自己最有把握的位置並反覆進行重複性動作去套圈圈。這個遊戲反映出的投資哲學就是找到自己最擅長、有把握、看的懂的方式去進行投資,並且通過複製的方式重複進行,擴大自己的財富,如果說某類資產自己完全看不懂,那麼即使收益再高也不要去碰,因為自己不瞭解不確定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最近有人說經過不斷爆雷也許以後P2P這個行業有可能都不存在了,我想說P2P只是一種形式,其本質是資金的借貸,這是一種幾千年前就已經開始存在了的關係,即使P2P不復存在 ,這種對資金的需求也不會消亡,資金的借貸還會以其他的形式再次呈現出來,下一次出現也許外表的包裝會更加華麗,如果搞不懂本質問題,在數年之後依然會重蹈覆轍。

從平臺的角度來說,從本次行業事件中就能發現,資產端與風控是否過硬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平臺未來的發展,那麼如何才能成為優質資產呢。在我看來,資產真實性是大前提,此外盈利與風控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所以我認為借款需求的可持續性、收益的穩定性、風險的可控性這三點是優質資產的關鍵重素。

平臺需要找到有持續需求的借款項目維持資產端的供給以及平臺的盈利,同時借款需求要有充分的還款意願與還款能力為投資人支付利息,這是需求的可持續性與收益的穩定性。我們現在來重點談談第三點風險的可控性。談到風險問題,一方面是平臺本身要做好風控工作,另一方面還必須要考慮到金融市場的風險傳導性。全球各類金融市場彼此之間是有關聯性與互動性的,所以風險也可以被傳導與疊加。如果是借款給個人,資金是否會流入到股市或近期世界盃的賭球,當股市暴跌或賭輸球,就會大大降低借款者的還款意願與能力。在金融危機中,失業率上升的風險也會影響到網貸市場的逾期率。再比如美元上漲與貿易爭端的風險也可能會傳導給網貸行業,美元的上漲會影響到用美元結算的做進口貿易的企業,由於經營成本的增加會影響到對借款利息的支付。再比如最近出問題的某平臺投資人幾十億的資金流入房地產企業,由於國家的棚改貨幣化政策有所調整,其風險也會傳導給借款者,棚改貨幣化是通過政策增加購房需求,去庫存的同時再把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抄上去,為房地產企業輸血,但是一旦有變很可能會使房企資金鍊出現問題,導致借款逾期。此外,去槓桿導致上市公司債務違約,影響到繼續發債,那麼資金如何獲得,是否會有一些上市公司會以融資或併購的方式,聯合一些問題網貸平臺聯合發假標圈錢,讓網貸投資人去承擔上市公司的債務違約風險,所以上市公司的資金流動性風險也有可能會傳導到網貸市場。通過上述的舉例,我認為平臺與投資人都不能忽視金融市場中風險的傳導性,網貸平臺的風控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外部經濟與金融環境來制定與調整。

近期網貸行業集中出現問題,這幾點值得我們思考

關於擠兌

在市場的恐慌情緒蔓延過程中,一些不合規的活期產品被投資人集中贖回提現,包括一些天標等短期標的到期後集中提現,這種擠兌現象使平臺成交量驟降。同時平臺還要支付運營成本與合規成本,所以一些平臺出現了資金鍊緊張。面對擠兌問題即使是大型金融機構也會難以長期維持。最近在問題平臺中,杭州是一個比較集中的地區,讓我想起了杭州的著名紅頂商人胡雪巖與135多年前的他的錢莊擠兌事件。

晚清時期,胡雪巖在短短几十年間,依靠靈活的手腕在官場和商場長袖善舞,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他所掌握的阜康錢莊營業區域遍佈大江南北。當時胡雪巖曾藉助募集到的大量資金,大規模進行生絲的投機買賣,投資上千萬兩囤積生絲,試圖壟斷生絲貿易,但卻被外商抵制。導致投資生絲失利,放了一年的生絲不得不折本出售,損失數百萬兩。與此同時,中國在1883年爆發了歷史上的第一次股災,輪船招商局、開灤礦務局等一眾以官督商辦形式創辦的股份制公司的股價一落千丈接連腰斬,胡雪巖也將阜康錢莊部分資金投入到股市中被套。恰逢此時,朝廷中的一些勢力為了遏制左宗棠,所以排左必先除胡,決心打擊胡雪巖,故意拖欠餉款20天,使胡雪巖出現了嚴重的現金流短缺危機。無奈之下想要挪用錢莊資金來週轉,結果正中對方勢力下懷,對方順勢廣為傳播胡雪巖投資生絲大賠血本挪用錢莊存款的消息。一時市面打亂,錢莊的杭州府存戶開始擠兌,致使杭州的錢莊倒閉,同時因時局變化,銀根突告緊縮,各地錢莊皆連發生擠兌風潮。1883年12月3日京師阜康錢莊分號受此牽累倒閉,接著鎮江、寧波、杭州、福州、金陵、漢口、長沙分號倒閉。1884年胡氏集團宣告破產,當時爆發的1883年金融市場的倒賬風潮,也是清末比較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

談到胡雪巖不只是想大家分享這個故事,百年前的金融危機錢莊擠兌與如今網貸市場集中出現的問題在形式是有所不同,但是從本質上卻有著一些規律的相似性,我們回過頭來看歷史上的真實案例,能夠給我們看現實問題帶來一些新的角度與思路。我們來總結一下胡雪巖錢莊爆雷事件,同樣是在一個金融市場不穩定的大環境下,股市暴跌導致當時銀根縮緊流動性幾乎枯竭與市場的恐慌情緒蔓延,這與我們現實中十分相似。再加上企業內部本身出現問題,以及通過媒介的傳播最終出現了擠兌至錢莊倒閉,我們現實中也是一樣,平臺自身存在問題,一旦金融大環境不好整體流動性緊縮,當大家都缺錢的時候,平臺的問題就很容易暴露出來,在加上媒體的宣傳導致恐慌的蔓延,也會波及正常運作的平臺以及整個行業,一但有不合規的活期產品或大量短期標出現集中贖回,即使是體量大的平臺也難以扛住擠兌的壓力。

以上是對關於爆雷、逾期、流動性、資產與擠兌五個方面談了一些看法。此外其實小編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問題平臺早晚會暴露,但是為什麼上百家的問題平臺集中在最近這一時間點集中爆發,這就很值得我們來思考。有的業內人士也提到因為6月30日備案大限的延期,當然備案延期是一個原因。用延期來解釋問題的暴露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很多平臺付出了巨大的合規成本,放棄了很多原先盈利的項目,導致損失利潤與資金鍊緊張。但用它來解釋6月30號前後集中爆發還是有一些漏洞,因為延期的傳言並不是6月才突然公佈的消息,而是幾個月前大家早已有的共識,所謂“利空早已出盡”。還有一些說法是降槓桿與股市暴跌導致金融市場流動性緊縮,以上分析也都是蠻有道理的,但是似乎還有著什麼更深層次的原因都藏在了海平面之下。

所以小編認為,監管部門與經偵部門應該全國統一成立一個專案組,而不是各地區各平臺分別調查,各自為政。不僅要縱向調查每一個問題平臺本身,還有橫向調查眾多問題平臺之間是否有關聯性與相似性或者背後是否還有更大的利益集團。把這些問題統一去分析研究的目的,不僅是解決本次問題,還是為了防止下一次災難的重演。

(注·車賺平臺資料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