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一號重點工程」速寫:不負湘江萬古流

不負湘江萬古流

——湖南省“一號重點工程”速寫

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速写:不负湘江万古流

湘江穿城而過,橘子洲傲立湘江,山水洲城成為長沙的地理特徵。童迪 攝

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速写:不负湘江万古流

嘉禾縣盤江水廠,讓當地農村居民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資料圖片

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速写:不负湘江万古流

治理後的株洲市清水塘霞灣港(排汙渠)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童迪 攝

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速写:不负湘江万古流

曾經千瘡百孔的郴州三十六灣礦區,如今重現生機,在藍天白雲下顯得格外秀美。 童迪 攝

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速写:不负湘江万古流

長沙市望城區斑馬湖。 謝望東 攝

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速写:不负湘江万古流

汙染企業搬遷後的湘潭市竹埠港地區披上了綠裝。 童迪 攝

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速写:不负湘江万古流

湘江衡山段水清岸綠。 童迪 攝

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速写:不负湘江万古流

李 俊 柳德新 董潔平

這是一方有情懷的江湖。

它的南來,為古典的中國注入了濂溪一脈的湖湘因子,迴盪著湘水餘波的豪放與力量。

這是一方有抱負的江湖。

它的北去,為現代的中國建立了萬山紅遍的壯闊母本,激盪著浪遏飛舟的自信與擔當。

江是湘江,湖是洞庭湖。

新的節點又奔湧而來。

2013年,湖南省“一號重點工程”——湘江保護與治理啟動,以“堵源頭”、“治調並舉”、“鞏固提升”為階段目標,滾動實施3個“三年行動計劃”,努力實現江水清、兩岸綠、城鄉美,並以此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長江經濟帶率先探索“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展路徑,實現“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清土淨的生態強省”的發展目標。

高瞻才能遠矚。

從湖南省“一號重點工程”的縱深到“一湖四水”的延伸,經過6個年度的持續接力、兩個“三年行動計劃”的接續奮鬥,湖湘大地貫徹的是“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的新理念,響徹的是“把湘江流域保護和治理作為省‘一號重點工程’,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頭等大事來抓,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江清水”的新號角。

一、保護與治理同步——

久久為功,率先探索“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18年6月29日,一張飲水的圖片刷了屏。

當天,省委書記杜家毫又一次考察湘江源,在幽長的峽谷中徒步近半小時。登上藍山縣野狗嶺,杜家毫俯身山澗小溪,雙手捧起清洌甘甜的源頭活水,仔細察看水質色澤,一連喝下三大口。

這張輕鬆的圖片背後,卻是一摞摞沉甸甸的答卷:5年多來,全省累計投入各類資金500多億元,關閉流域涉重金屬汙染企業1182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7平方公里,復綠礦山1500多公頃,新增造林面積1020萬畝,魚類資源量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遞增。“山水林田湖”的系統治理,使得湘江流域生態質量穩步提升、水質持續好轉。

有多大的承載就有多大的負累。長江一級支流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省60%的人口、75%的經濟總量,也承載著60%以上的汙染。在流經湖南8市67個縣(市、區)、給沿岸居民帶來滋養的同時,湘江不得不承受有著“有色金屬之鄉”美譽的省份在發展中所產生的大量汙染,一度成為我國汙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之一。上世紀90年代,湘江總體水質呈惡化趨勢,對兩岸人民群眾飲水安全與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2011年3月,國務院批覆《湘江流域重金屬汙染治理實施方案》,規劃徹底消除汙染源。湘江,作為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唯一的流域綜合治理示範,承擔著為國家探索經驗的重任。

2013年9月23日,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杜家毫主持召開湘江流域保護與治理委員會會議,將湘江保護與治理作為省“一號重點工程”。履新湖南剛剛半年的杜家毫強調,務必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若毀綠水青山,寧棄金山銀山”,確保“新賬不能再欠、老賬努力去還”;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抓下去,一屆政府一屆政府地幹下去,不達目標,決不罷休;滾動實施3個“三年行動計劃”,綜合治理湘江,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江清水。

自此,湖南開啟湘江保護與治理新徵程,在長江經濟帶率先探索“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展路徑。湘江,也掀開了新的一頁。

在管理層面,省級專門成立了“湘江保護協調委員會”和“湘江重金屬汙染治理委員會”,每年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主持召開委員會全體會議,協調湘江流域8市67個縣(市、區)、20多個省直部門,形成全流域一盤棋。省委、省政府將湘江保護與治理納入對地市黨委政府績效考核內容,湘江流域8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向省政府遞交了湘江保護與治理兩個“三年行動計劃”責任狀。

在法律層面,《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2013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成為我國第一部江河流域保護的綜合性地方法規。鮮為人知的是,這部法規最初擬命名為《湖南省湘江管理條例》。從“管理”到“保護”,一詞之變,體現的是湖南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面的理念先行。湘江、洞庭湖、東江湖3個環境資源法庭應運而生,開啟了司法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專門化治汙的新模式,司法利劍開始守護青山綠水。

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以“堵源頭”為主要任務,大力推進重點行業工業企業汙染防治、城鎮汙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等五大重點工作。到2015年底,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順利完成,共實施1740多個整治項目,基本堵住了湘江干流汙染的源頭,初步構建了汙染防治的長效機制,有力保障了水資源、水生態、水安全,達到了既定目標。

如果說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重在治標,那麼2016年啟動的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開啟了標本兼治新徵程,湘江保護與治理進入了以“治”促“調”、以“調”帶“治”的“治”“調”並舉階段。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原則,把加強水資源保護、提高用水效率、強化工業汙染防治、加快推進城鎮生活汙染治理、全面開展農業農村汙染防治、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強不達標水體整治、深入推進重點區域汙染綜合整治、加強生態保護以及加強高速公路、河道、船舶和港口汙染防治作為主要工作措施,系統推進流域水資源管理、水汙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工作格局。

“一部法”統領、“一盤棋”謀劃、“一江水”同治。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湘江流域8市和省直各部門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境界,久久為功,堅持保護與治理同步,讓湘江這條湖南人民的母親河重現迷人風姿。湘江保護與治理的成功實踐,被新華社譽為“中國流域綜合治理樣本”。

二、轉型與升級並舉——

高質量發展,綠色成為湘江流域最亮的底色

2018年4月22日,一副“天眼”捕到了春。

當天是第49個世界地球日,新華社記者從湖南省國土資源廳獲得多張衛星遙感影像圖。這些圖片以“天空之眼”的視角,讓人們直觀看到曾經遭受破壞的一些山水林田湖,正在逐漸癒合“傷疤”。

位於湘潭市雨湖區鶴嶺鎮的湘潭錳礦,素有“百年錳礦、中國錳都”之稱。長期的開採,一度讓礦區山體裸露、廢渣堆積。一張攝於2011年11月22日的衛星影像顯示,礦區呈現大面積黑、灰、泥黃色塊,滿目瘡痍。當下的衛星影像顯示,綠色成為了主色調。

這種“由黑轉綠”的情形,在湖南多地特別是湘江流域的衛星影像上,對比明顯,突出的表現就是,採砂現象少了、畜禽養殖場少了、圍網捕魚的設施拆除了,破壞生態的行為逐漸得到遏制。

多與少的轉換,源自經濟發展理念的更新與創新。

省委、省政府出臺《湖南省重大環境問題(事件)責任追究辦法》,全面落實中央提出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終身追責”新要求,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在全省實現黨委、政府及紀檢監察、審判、檢察機關共33個省直相關單位環保責任全覆蓋。對湘江流域各級政府“一把手”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一旦造成嚴重汙染,“企業摘牌子、老闆戴銬子”,官員也要“摘帽子”。

轉型升級的需要,催生著新舊動能的轉換。推進技術改造方面,我省出臺實施了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稅收增量獎補政策,在鋼鐵、有色等7個傳統制造業領域實施“互聯網+”行動,近年來技改投資佔全部工業投資比重始終超過一半,5年來整合專項資金9.4億元,支持傳統產業技術改造項目4500餘個。加快培育新動能方面,大力培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全省移動互聯網產業營業收入達到845億元,5年增長13倍。加快發展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全省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年均保持在15%以上。

政府的引導、市場的倒逼,激發了產業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綠色理念激活“一池春水”,“黑灰黃”化作“滿眼綠”。

一批規模小、技術低、效益差、汙染嚴重的企業被淘汰出局;部分仍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在政府支持引導下,成功實現搬遷轉移,進一步擴大提升了企業產能、改進了生產工藝。如上市公司湘潭電化搬遷至雨湖工業集中區,由於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新廠產能大幅提高,每噸產品成本下降近1000元,“三廢”排放大大降低,曾經運轉艱難的企業重新煥發生機。

發展空間的重新釋放,帶來了城市發展的轉型契機。湘潭市竹埠港化工區僅有1.74平方公里,通過實施“退二進三”戰略,竹埠港及周邊地區規劃了33.36平方公里區域,成立了湘潭嶽塘經濟開發區。可以說,關掉一個竹埠港,造就了一個省級經開區。

以清水塘地區為代表的株洲大工業,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曾留下了汙染嚴重的頑疾。在關停並轉的同時,株洲利用高新技術、先進工藝裝備提升傳統產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株洲冶煉集團新的鋅冶煉基地正在緊鑼密鼓建設。這家已有62年曆史的知名冶煉企業,將“下一站”選定在衡陽水口山循環工業園,又一次開啟艱難而又輝煌的轉型之路。與此前入園的五礦銅業一起,打造一個年產30萬噸鋅、30萬噸銅、10萬噸鉛的現代化銅鉛鋅產業基地,這也將是全國首屈一指的銅鉛鋅產業示範基地。

旗濱玻璃綠色搬遷項目從清水塘搬遷到醴陵後,新建了5條國內最先進的浮法節能玻璃生產線,產能擴大近1倍,年產值可達50億元,成為湖南最大的玻璃深加工中心以及國內節能玻璃、太陽能光伏玻璃生產基地。

這樣的故事,在省“一號重點工程”引領下,在湘江流域乃至“一湖四水”繽紛上演。

5年前,告別還在盈利的老廠房,衡陽水口山宏興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昌禮,帶領企業開啟脫舊換新之路。企業入園、升級改造、創新工藝,汙染的帽子摘掉了、成本降低了、能耗下降了,產值卻翻了番,入列衡陽市擬上市公司後備名單。回想往事,陳昌禮慶幸不已:“如果不主動淘汰落後產能,面對猛烈的環保風暴,企業早就關門了。治汙雖然帶來了陣痛,但也通過倒逼,為企業發展贏得了生機。”

衡東縣三樟鎮長江村,村民李志軍拆除距離湘江干流不過300米的養豬場,將場地改造成駕校訓練場。同時,用豬舍拆遷補貼的費用與人合夥,在距湘江約3公里的油麻田村,新建一個種養結合的養殖場,養殖糞汙全部資源化利用。“收入不減反增。”李志軍滿臉都是笑容。

省“一號重點工程”特別是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湘江流域產業轉型升級明顯加快。通過疏堵結合,積極引導支持企業入園轉型升級,不僅原有的重化工業得到了改造提升,還騰出發展空間引進了大批科技含量高、環境影響小的產業,尤其通過汙染治理帶動了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近年全省環保產業連續保持25%左右的增長速度。

實踐證明,“關停並轉”沒有帶來經濟下滑,反而推動了高質量發展。在湘江流域沿線,產業變“新”,模式變“綠”,質量變“優”,一幅綠色發展圖景正徐徐展開。據統計,與2013年相比,2017年湘江沿線8市GDP累計增長41.3%,財政收入累計增長39.4%。

尤為可喜的是,退耕還林還溼試點把生態修復與生態旅遊、生態產業、生態惠民結合起來,創新了“一湖四水”流域生態修復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高質量發展,讓綠色成為湘江流域最亮的底色。湖南,正在從湘江保護與治理的成功實踐中,不斷尋覓綠色轉型新機遇、積蓄綠色升級新動能。

三、政府與社會共振——

“河長制”落地,愛水護水節水成為全民行動

今年8月,省委書記、省第一總河長杜家毫,省委副書記、省長、省總河長許達哲共同簽署了省第5號總河長令,決定自2018年8月23日至2019年7月20日,在全省河湖開展亂佔、亂採、亂堆、亂建等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簡稱“清四亂”專項整治行動)。

我省於2017年在全國首創總河長令,至今已發佈5道總河長令,推動五級河長累計巡河達146萬人次,清理“殭屍船”3193艘,集中整治湘江及洞庭湖流域工業汙染、養殖汙染等重點排汙源,整治地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多個突出環境問題,河湖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人,治人先治官。自2013年啟動的省“一號重點工程”,既是對“河長制”的前期探索,也為全省推行“河長制”積累了寶貴經驗。2017年,省委、省政府加快落實中央統一部署,將湘江保護與治理取得的經驗、凝聚的力量全面運用到推行河長制工作中來,在湘江流域率先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覆蓋湘江流域8市的1萬多個村。目前,湖南“一湖四水”流域共明確各級河長(湖長)3.57萬人。

以“河長制”推動“河長治”,不僅是給河流、湖泊找到了“主人”,也讓“機關河長”帶出“民間河長”,“政府治水”與“全民治水”開始合一。

2018年3月22日,湖南在全國率先推出的河長制省級監督電話“96322”上線,實行投訴電話統一受理、分級負責、歸口辦理、限時辦結、統一督辦。工作人員詳細記錄投訴意見並將意見按地域、類別進行轉派,並跟蹤上報辦理結果。湖南省河長辦介紹,投訴主要集中在生活汙水、河面垃圾漂浮、非法採砂和黑臭水體等方面,“這表明群眾生態保護意識、環境參與意識已大大增強。”

早在省“一號重點工程”啟動之初,我省就開展“綠色衛士”環保志願行動,將其作為湘江保護與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首批招募200名志願者。在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期間,“綠色衛士”環保志願者們以監測點和標準化工作站為依託,舉報環境違法行為達3165次,相關部門根據志願者的舉報責令停產關閉67家汙染企業,實施罰款以上行政處罰的320家。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後,再次招募新一批200名“綠色衛士”環保志願者,按地區組成24個大隊,設置守望監測點。如今,“綠色衛士”環保志願行動正在向“一湖四水”延伸,拓展到全省14個市州。

借鑑“綠色衛士”環保志願行動的成功經驗,2017年6月,省河長辦啟動“共飲湘江水保護母親河——‘民間河長’招募”大型公益活動,吸引了3000餘名志願者報名,共同為河長制落地、母親河保護而加油打氣。

省河長辦還充分運用好“互聯網+”,推出“隨手拍”,給公眾更多參與的機會。“隨手拍”是今年3月22日在“新湖南”新聞客戶端河長制頻道上線的一個欄目,社會公眾可將看到的河湖問題以隨手拍照形式上傳至後臺,省河長辦對反映的情況進行核實、處理。“隨手拍”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群眾好評,它讓每個人都可以化身“河長”,形成無處不在的監督網。

2018年3月22日,省水利廳啟動“關愛山川河流,節水護水在行動”水利青年呵護河湖志願服務專項行動,現場150餘名水利青年志願者在長沙市開福區風帆廣場的湘江沿岸向群眾分發宣傳手冊、推介節水小妙招。“關愛山川河流,節水護水在行動”志願服務項目還開展“河道保潔隨手拍”,建立“社區水銀行”,培養“節水小衛士”,連續3年奪得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兩天後的3月24日,“我是河小青·美麗湖南行”活動在長沙起航,河長們的助手——湖南“河小青”正式開始招募上崗。300餘名青年志願者在湘江之濱莊嚴承諾,保護母親河。

再多的志願者也是少數,湘江保護與治理需要的是全民行動。如今,參與湘江保護與治理的公眾越來越多。

2018年5月25日,冷水江市錫礦山街道七星社區黨支部書記曾文平召集10餘名林地養護員上了兔子嶺。“今年剛種下的樹苗,得趕緊澆水才行。”這些年,曾文平帶領村民自發成立養護隊,硬是在“不毛之地”保住了25萬株抗汙樹苗,為湘江減汙出力。

5月26日,“河流守望者”毛建偉又一次來到漣水入湘江口,“比較清澈,與上個月相比,漂浮物少了。”從2011年開始,毛建偉發佈1197條#湘江守望者#原創微博,記錄著湘江的點滴變化……

越來越多的湘江“守望者”,守護著一江碧水,讓愛水護水節水成為全民行動。

四、“一江”向“四水”延伸——

湘江重現“母親河”風姿,漫江碧透會有時

六度春秋,海清河晏。以水安全保障、水汙染防治、水生態修復為重點,盤桓在湘江流域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業面源汙染和畜禽養殖汙染防治、退耕還林還溼、魚道建設、河道採砂管理、農村生活汙水垃圾處理、重金屬汙染治理、五大重點區域綜合整治等難題,被一一破解。

沉痾漸去,清風徐來。據省水利、環保部門統計,與2013年相比,2017年湘江流域Ⅰ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汞、鉛、砷、鎘與六價鉻等重金屬年均值濃度,分別下降了29.2%、40.5%、25.5%、57.5%和39%。省水利廳最新發布的《湖南省水資源公報》表明,2017年,湘江流域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95.7%,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標準的河長佔評價河長的比例達到97.9%,省級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合格率達99%,流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顯著提高,湘江重現“母親河”風姿。

——水安全保障能力更強。

從保障防洪安全看。省“一號重點工程”實施以來,湘江流域累計完成除險加固水庫2832座,治理幹流及主要支流河道1147公里,流域水資源調控能力顯著提升,為戰勝2017年超歷史特大洪水奠定了基石。

從保障飲水安全看。2018年1月1日施行的《湖南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從法治源頭保護飲水源頭;省水利廳組織湘江流域內71個省級水源地開展了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大力推進了國家級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建設;流域內累計完成了1000多萬名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建設,僅2017年就完成177.5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任務。

從保障用水安全看。落實“節水優先”方針,大力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2017年湘江流域8市用水總量165.05億立方米,成功控制在紅線指標範圍內;省政府連續4年對14個市州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其中長沙市、湘潭市、婁底市、衡陽市、永州市2017年度考核等級為“優秀”;加強水源工程建設,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蓄水運行,毛俊水庫正式開工,一批中小水源工程順利推進,流域新增蓄水能力近20億立方米,工程調蓄能力明顯增強,水資源調度配置不斷優化,流域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水汙染防治力度更大。

以五大區域為重點,狠抓源頭汙染治理。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陽水口山、郴州三十六灣、婁底錫礦山,過去由於重化工業集中,一度成為湘江重金屬汙染的源頭。省委、省政府決定,對這五大重點區域實行“一區一策”、綜合整治。如今,走進這五大重點區域,頓有“換了人間”的感慨。

“白鷺又回水口山。”衡陽水口山地區,淘汰、退出219個企業或生產線,38萬噸歷史遺留含砷廢渣得到安全處置,139家冶煉化工企業整合成6家入駐工業園,5000餘畝重金屬汙染場地基本完成生態修復,湘江松柏斷面穩定達標。

“空氣好了,山頭綠了,河水清了!”在郴州三十六灣地區,臨武縣萬水鄉門頭村村民曹元飛見證了此地的繁榮、衰敗與復興。有著四百多年採礦歷史的三十六灣,高峰期的300多個採礦點曾經讓這裡千瘡百孔。如今,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主礦區山頂,放眼四周,藍天白雲,十多座風力發電機組隨風起舞。微風拂過,高過頭頂的馬尾松盪漾著10多萬平方米的綠浪。湘江支流甘溪河的重金屬砷含量,由一度超標上百倍,降至接近地表Ⅲ類水水平……

城鎮生活汙染防治、工業汙染防治、農業汙染防治“三管齊下”,推進湘江全流域截汙。這是一份“截汙成績單”:湘江流域城市和鄉鎮汙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6%和23%,累計完成100個黑臭水體治理和2170個行政村垃圾治理;“關停並轉”高汙染、高能耗企業1000餘家,實施重點治理項目2768個,省級以上工業聚集區全部建成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累計完成流域內規模化畜禽養殖退出2273戶,3595家規模畜禽養殖場實施糞汙處理設施配套建設;嚴格入河排汙口監管,累計完成各類入河排汙口整治574個,拆除或關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排汙口97個。

從河道採砂、河道保潔、水資源管理、船舶汙染防治等方面入手,助力湘江流域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叫停湘江流域市級以上城市河段和長沙綜合樞紐庫區採砂,累計取締淘金船120艘、非法採砂船670艘、非法採砂碼頭1240個,年採砂總量由1.2億噸降到0.5億噸,各市、縣城區河段的採砂尾堆基本清除;全面落實河道保潔責任制,對湘江流域內196個關鍵節點河道保潔情況實行視頻在線監控;在湘江流域率先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汙“三條紅線”管理;省財政廳、省環保廳、省水利廳聯合出臺《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水質水量獎罰)暫行辦法》,對湘江流域跨市、縣斷面進行水質、水量目標考核獎罰;全面實施船型標準化建設,流域8市共完成船舶防汙改造1099艘,啟動了流域內6個港口船舶汙染物接收轉運收集點建設……

——水生態修復成效更好。

湘江,經湘陰入洞庭。湘江湘陰段,可以說是湘江保護與治理的“最後一公里”。“江水清得可以喝哩!”打魚50多年的漁民榮良如從江裡取水洗菜做飯,他見證了湘江的美麗嬗變,“以前僅能在南洞庭湖看到江豚。近兩年,我幾次見到江豚出現在湘江朝洲頭水域,這是湘江水生態變好的標誌。”

“龍鬚溝”不再,“生態河”歸來。穿越長沙城區、經瀏陽河匯入湘江的圭塘河,曾是市民避之唯恐不及的汙染之地,如今已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休閒風光帶;一度礦渣、尾礦堆積,魚蝦絕跡的郴州秧溪河,如今成了市民垂釣的好地方,秧溪河沙灘公園一舉拿下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水生態變好,源自大力開展流域造林增綠。嚴格實施森林禁伐,積極推進流域退耕還林還溼試點建設,在湘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沿岸縱深200米區域退耕還林還溼18384.1畝,流域溼地保護率達72.6%。

水生態變好,源自加強水生生物保護。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土谷塘航電樞紐魚道建成運行,株洲航電樞紐、大源渡航電樞紐魚道建設全面開工,今年新修訂的《湖南省漁業條例》強化了對水生生物環境和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

水生態變好,源自大力實施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我省將水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湘江保護與治理的重要內容,發揮水優勢,做活水文章。湘江流域的長沙、郴州和株洲3市先後被列為國家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其中,長沙市、郴州市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以優秀等級於2017年10月順利通過行政驗收,成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株洲市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也於今年7月順利通過技術評估;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先後實施了長沙雷鋒湖-龍王港等6個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城市水生態功能逐步恢復。

以我漫江碧透,許你美麗瀟湘。

“保護治理好湘江‘母親河’、洞庭湖‘母親湖’,是我們最大的政績,也是老百姓最為認可的政績。”今年來,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深情囑託,以省“一號重點工程”建設為突破口,把治水與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有機結合起來,努力促進“四水”治理協同,“江湖”保護聯動,推動省“一號重點工程”向縱深推進、向“一湖四水”延伸。

在更廣大的區域,湖湘人民深切感受著“一湖四水”的盎然春意。

洞庭天下水,湘江萬古流。

湘江保護與治理,已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建設美麗湖南的生動實踐。

湖南,站到了美麗中國的嶄新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