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鐵塔+廣電,這個「達爾文計劃」新組合,你怕嗎?

今天,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阿里雲的“達爾文計劃”刷屏了。

用阿里雲首席智聯網科學家丁險峰所說,“達爾文計劃”旨在通過一系列的包括平臺、芯片和微基站在內的全鏈路生態服務,交付給企業客戶一張自有可控的物聯網。

為了增加吸睛率,阿里雲還在雲棲大會現場弄了個“阿里雲天空物聯網”,展現了從地面40000米高空到地下20米的上天入地,完整覆蓋的物聯網絡。現場物聯網設備連接到大會上空懸停的飛艇上的LoRa物聯網關後,一個菜鳥無人小車載著包裹,從地下20米的倉庫,穿過會場,穩穩來到等候在那裡的用戶面前。當他拆開包裹的一瞬間,主論壇數據大屏上立即顯示“包裹被打開”。

阿里出手,必定不凡。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阿里雲天空物聯網”以及“達爾文計劃”呢?我說說自己的觀點,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一,“阿里雲天空物聯網”

這個看似很牛逼,但其實沒什麼技術含量,只不過找了個比較取巧的應用,把阿里自身的電商業務疊加了進來,把數據打通了而已。

這個演示是基於LoRa技術,本身就是節點+網關的組網方式,最大168dB的鏈路預算和+20dBm的功率輸出,哪怕是在城市環境下都能達到幾公里。說是地下20米的倉庫,其實就是幾層樓板而已。至於拆開包裹的一瞬間就立即顯示,這是因為個人根本就感受不到秒級的網絡時延。

至於說的40000米高空,我個人還是比較好奇的,40公里的傳輸距離是咋實現的呢?不過,這個組網方式可以看看谷歌、臉書做的那些實驗,都是別人玩剩下的了。

按照LoRa的組網方式,一個網關下面可以掛上萬個節點,所以下次阿里雲弄出100個菜鳥無人小車來,大家千萬要鎮定。對於搞基礎網絡的人來說,這真不是事情。

二,上面這個東西其實沒什麼好說的,來我們來看看“達爾文計劃”。

“達爾文計劃”號稱能夠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物聯網項目。那我們看看物聯網項目難在什麼地方?

首先是技術,以前LPWA技術並不成熟,wifi Zigbee這樣網絡技術的不行,無法大規模的進行組網;終端芯片也不行,電池續航能力不夠;當然,還有些其他的問題。

其次是頻譜,原來的物聯網項目基本上都是些企業或者園區自己玩,都是非授權頻段,不花錢的東西肯定不怎麼地,干擾、安全都是些問題;

第三是成本,一個物聯網項目成本有好幾部分,前端的傳感器、模組、網關,中間的基礎傳輸網絡,後面的服務器、存儲設備、數據中心,還要配上連接管理平臺、設備管理平臺,應用開發平臺,另外再加上IT管理員,這一連串下來要花不少錢,無論是CAPEX還是OPEX壓力還是蠻大的。

第四是效益,很多時候把網絡搭好了,用來幹什麼不知道,也就是沒有很好地應用。

那麼“達爾文計劃”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的呢?

最為底層的技術問題,現在業界已經基本解決了;但阿里雲還是刷了刷存在感,與ASR公司合作推出業內最小尺寸LoRa芯片,應該在功耗方面有了進一步提升;

頻譜方面,阿里雲說與廣電系達成了深度合作,但深度有多深這個不好說,上次工信部搞的那個事情都不了了之了,阿里能否突破這個界限,還需要觀察。廣電系手中的確是有些頻譜資源,比如最受關注的700M,但如果這個頻譜資源用來發展5G,不是更好嗎?(多說一句,作者作為電信行業的堅定支持者,強烈建議廣電交還700MHz,強烈建議阿里雲不要助紂為虐,三大運營商已經有了三張覆蓋全國的NB網絡,再去弄這個全國範圍的LoRa意義何在?)

運營方面,阿里會不會和運營商一樣,通過自身集採或者補貼的方式,來刺激下游的芯片模組網關企業,這個現在還不好說;另外,會不會扶持一些具備一定規模的運營企業,比如廣電運營商,讓他們來做基礎網絡的搭建與運營,因為這個活阿里不擅長也不願意做。

說了這麼多,阿里雲要做什麼呢?在我看來,阿里雲要做除了這些“髒活累活苦活”之外的大部分事情。從物聯網產業鏈價值分佈來看,終端和傳感器約佔25%,網絡連接約佔10%,連接平臺約佔5%,應用使能平臺約佔15%,應用和服務約佔45%。前面的這35%,阿里雲是看不上的,根本就不賺錢。阿里要做的就是提供連接管理平臺、設備管理平臺、應用使能平臺,先把這個錢給賺了;應用和服務,阿里雲會提供豐富完善的開發環境和開發工具,適當的賺賺這個錢。

當然,阿里雲肯定不會滿足於物聯網本身的收益,關鍵是數據,當這些數據,這些應用,這些開發者,都跑在阿里雲上的時候,還愁賺不到錢嗎,怕的是想不賺錢都難。

這麼一對比,電信運營商就太low了,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了。不是不開放雲平臺接入嗎,不是非要與自己的雲平臺綁定嗎,得了,阿里雲不跟你玩了!阿里+鐵塔+廣電,這個新組合,你怕嗎?

聲明:此文原作者為《通信人家園》的mipha,因筆者贊同他的觀點,所以全文引用以便更多的人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