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警惕幼年神經系統受損

“世界精神衛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學協會(WPA)在1992年發起的,時間是每年的10月10日。今天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我國“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健康心理,快樂人生”——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警惕幼年神經系統受損

當前,精神衛生問題已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世衛組織相關數據顯示,全球約有4.5億精神發育障礙患者,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者、半數以上的抑鬱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濫用酒精導致精神障礙者無法獲得簡單、可負擔得起的治療或護理。


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警惕幼年神經系統受損

其中,精神分裂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在人群中每100人就有1人患病。有大量研究證實,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幼年甚至孕期和出生時就有神經系統的損害,如出生時缺氧、母親懷孕期間感染了干擾神經系統發育的病毒等,都可能導致出生後患者神經系統的生長髮育情況比同齡人總體上要差,主要表現在肢體協調性、微小動作的發育以及學習成績等在總體上要比同齡的正常孩子差。


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警惕幼年神經系統受損

神經疾病也能導致精神分裂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譚淑平表示,通常神經疾病是指神經系統的某個部位出現了疾病,包括大腦和大腦以外的神經系統出現了“器質性”的改變。這裡的“器質性”指神經系統的結構出現了明顯的病理改變,用現有的檢查方法能夠發現病變出現在神經系統的哪個部位。如常見的腦梗死(又稱“中風”)就是一種典型的神經疾病,因為通過腦CT或磁共振(MRI),我們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梗死出現在什麼地方。

而精神病則是完全不同的一種情況,因為用現有的客觀檢查手段很難發現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 他/她的大腦究竟在什麼地方出現了病變。因此,放射科醫生一般都不會通過看片子來診斷精神分裂症。但這些患者的思維、言行卻又出現了明顯的異常,以至於普通人都能比較容易地發現患者的不正常。

如果把人想象成一臺計算機,那麼,神經疾病就好比是計算機的硬件出了問題,而精神疾病則是計算機的軟件系統出現了問題。當然,如果神經疾病損害的是重要的“硬件”,如大腦的多個部位,很可能也會出現精神性疾病症狀,如嚴重的腦梗死患者常出現一些情緒不穩定、多疑敏感等精神病性表現。與此同時,以前很多認為沒有“器質性”病變,純“軟件”問題導致的精神疾病,被發現越來越象一個有“硬件”損害的神經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便是被現代精神病學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存在大腦“硬件”損害的神經疾病。

精神分裂,應警惕幼年神經系統受損

有大量研究證實,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幼年甚至孕期和出生時就有神經系統的損害,如出生時缺氧、母親懷孕期間感染了干擾神經系統發育的病毒等,都可能導致出生後患者神經系統的生長髮育情況比同齡人總體上要差,主要表現在肢體協調性、微小動作的發育以及學習成績等在總體上要比同齡的正常孩子差。


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警惕幼年神經系統受損

譚淑平表示,這種發育的落後並不像先天愚或稱精神發育遲滯患者那樣明顯,從單個患者的成長經歷看,某些方面甚至有超前於同齡孩子的情況,但如果從一個群體來看,這些患者的神經系統發育則明顯差於正常孩子。

除早年的發育外,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得病後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也證實了該病存在神經系統“硬件”受損。以前我們說精神分裂症沒有器質性損害,主要是因為我們缺乏精密的檢查手段。而現在,高清晰的磁共振成像設備能讓我們發現大腦裡面非常細微的改變,加之統計分析方法的改進,使得我們能在一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一組正常人(如20個病人和20個正常人比較)的比較中,發現患者大腦裡面細微的改變。除影像研究提示腦結構異常外,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現出的注意渙散、記憶減退等認知功能損害也提示該病存在“器質性”損害。同言語凌亂、多疑等臨床症狀相比,注意力和記憶力等認知功能的損害更有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大腦“硬件”(結構)異常。


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警惕幼年神經系統受損


本文由“科普北京”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