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中國士兵與日本士兵在戰場上彈藥量對比讓人心酸!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在武器裝備與軍事訓練方面往往比不上日軍。特別是在二戰期間戰爭的模式上,中國戰場上還是以步兵為主要作戰兵種,步兵所使用的步槍就成為了雙主裝備最多的武器。而就是槍支質量方面中國軍隊也是難與日本軍隊相比的的,其中,能讓一支步槍成為殺人利器的子彈,中國軍隊也是比不上日本的,不要說那種質量上的對比,就是數量上來講也是不足的。

抗日戰爭中,中國士兵與日本士兵在戰場上彈藥量對比讓人心酸!

抗日戰爭

在一些當年的記錄中發現,在戰爭前期日本士兵一個人通常在戰鬥中一支步槍可以得到200發子彈,而當時一此中國軍隊中還出現過,一名士兵一支步槍就是隻有三到五發子彈。可以說,日本軍隊在戰爭前期的一些戰果中,補給能力還是佔有了相當大的功勞的。

現在影視劇中,日本士兵們的腰間會有一個子彈袋,不過在真實戰場中,日本士兵們會帶上三個子彈袋。就是這三個子彈袋中裝著不低於兩百發的子彈,使得日本士兵們可以更加長時間進行戰鬥,並不一定要時時的運送補給。現在所知的日本士兵拼刺刀,在戰場上一個日本兵要到了彈盡時拼刺刀那麼他已經是戰鬥多時了。

抗日戰爭中,中國士兵與日本士兵在戰場上彈藥量對比讓人心酸!

抗日戰爭

而當時的中國軍隊這邊,就是當時那一場平型關大捷中,中國軍隊在作好了充足的準備中,也是一定要打一場勝仗的情況下,當時的每名士兵也只能得到區區二十多發的子彈,不過好再外加上了兩枚手榴彈。就是這樣,中國軍隊當時只能採用伏擊戰才能儘可能的避免長時間的步槍對抗中一下子子彈耗盡,同時,也可以在這種地形下,快速的接敵與之白刃戰。

抗日戰爭中,中國士兵與日本士兵在戰場上彈藥量對比讓人心酸!

抗日戰爭

在史迪威的回憶錄中曾經說到在訓練中國遠征軍時,發現中國軍隊接到美國新式衝鋒槍時,子彈是一發一發的打,後來得知,在國內這些士兵一般步槍裡也就那麼五發子彈,通常不會超過這個水平,所以就養成了裝一發打一發的習慣。這一情況讓這位美國將軍多少有一些心酸,一個合格的士兵在二戰時,一般要打上一百發子彈左右,如果當時的中國軍全部按照這個標準,那麼一上戰場就只能用刺刀了,國內根本就無法滿足這種需求。

在八路軍方面,為了珍惜每一發子彈,於是就出臺了一個三不打原則,那就是遠了不打,沒有把握不打,瞄不準也不打,不要小看了這三個今天看來可笑的原則,那時就是依靠這此少得可憐的子彈硬是將日軍打得狼狽不堪。

抗日戰爭中,中國士兵與日本士兵在戰場上彈藥量對比讓人心酸!

抗日戰爭

說了這麼戰場上士兵缺乏子彈的情況,那麼當時中國的軍工方面對子彈的生產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首先說一下,當時中國的子彈主要還是靠進口,最早是德國人一共賣給了中國達到1.6億發子彈,再加上從盟國中進口的子彈也就是兩億發。而國內的軍工企業在戰火艱難生產,經過了多次搬遷,能夠維持著中國軍隊士兵手中步槍那五發子彈的基本保有量還是算已經是個奇蹟了。而中國人就是依靠著這些裝備,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國門。

此文章為邊關急報原創,邊關急報每天都會優質足量的奉獻更好的文章,歡迎點擊關注,點擊頭像可以翻看往期文章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