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札記·|漢初的和親政策

·古史札记·|汉初的和亲政策

曾紀鑫一級作家,《廈門文藝》主編,出版專著二十多部。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即劉邦打敗項羽、登基稱帝第二年冬天,他挾統一中原之餘威,親率大軍三十二萬北征匈奴。劉邦勢在必得,而匈奴汗國單于欒提冒頓也不是一個好惹的角色。為奪取王位,他可以毫不留情地射殺自己的親生父親頭曼單于,“盡誅其後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冒頓兇悍狡詐,藏其精兵,以羸弱之兵與劉邦對陣。適逢隆冬,天寒地凍,漢軍士卒十分之二三凍掉手指。兩軍相遇,冒頓佯裝敗走,引誘漢兵。劉邦不知是計,以為匈奴潰退,親率騎兵追擊。先至平城,步兵繼後。此時,冒頓傾盡匈奴所有精銳力量——四十萬騎兵回師反戈,將劉邦圍困在白登山。漢軍步、騎分為兩處,一時難以救援。劉邦被困七天七夜,多次組織兵力突圍,未獲成功。窮途末路之際,在謀士陳平的建議下,只好暗中派人賄賂冒頓王后閼氏。閼氏收了厚禮,對冒頓道:“兩國君主,不可互相圍困。平城乃漢人地盤,以匈奴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方式,哪怕攻下來,也不能長期居住。並且漢人君王也有神靈保佑,請單于明察。”冒頓對閼氏寵愛有加,加之與王黃、趙王趙利約定會師,日子到了他們卻爽約沒來,擔心趙王與漢王另有計謀。也就對一個城角網開一面。劉邦乘著大霧從解圍的城角直出,這才解了白登之圍,免除了一場滅頂之災。

漢高祖返回長安,單于冒頓仍不斷襲擾北方邊境。劉邦深感憂慮,便向大臣劉敬問計。

劉敬齊國人,本姓婁,他可是一個了不得的角色,在漢初發揮過重要作用。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婁敬徵兵戍守隴西,從山東路過洛陽時,通過同鄉虞將軍的關係求見劉邦。他向劉邦建議遷都,從洛陽遷往關中(陝西中部)。他從地理位置、天下形勢等方面入手,認為關中可“扼天下之亢而附其背也”,竟將劉邦給打動了。劉邦徵求大臣意見,他們多為山東(崤山之東)人,不願西行;再問張良,張良一番分析比較,認為關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終於堅定了劉邦的決心,當即“駕車西,都長安”。拜婁敬為郎中,號“奉春君”,賜劉姓。皇上賜姓,自然是莫大的榮耀,從此以後,婁敬便改叫“劉敬”了。

劉邦親率大軍北征匈奴時,劉敬隨行。冒頓藏匿精兵,劉邦所見,全是殘兵弱旅、衰牛老馬,十多次派遣使節打探虛實,他們回報,都說“匈奴可擊”。劉邦仍不放心,又派劉敬前往匈奴瞭解詳情。沒等劉敬回報,劉邦認為機不可失,下令北進逐擊,大軍越過句注山。這時,劉敬返回,勸說劉邦,說他眼中所見,雖然也是羸弱殘卒,但認為冒頓的用意甚為明顯,提前埋伏精兵,以弱旅引誘漢軍中計,“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漢兵正在推進,劉邦擔心軍心動搖,聞言大怒,罵過一通,又將他給關了起來,拘禁在廣武(山西代縣)。結果劉邦遭到圍困,慘敗而回,路過廣武時,特赦劉敬,封他二千戶,升為關內侯,號“建信侯”。

劉敬是一個頗有遠見的政治家、謀略家,他認為對付冒頓,天下初定,需要休養生息,難用武力將其征服,也不可能用仁義的觀念將其說服。他說:“唯一的辦法,就是將目光放在未來,使匈奴子孫臣服。可是,我擔心陛下難以做到。”劉邦道:“什麼法子,說出來我聽聽。”於是,劉敬不失時機地獻上“和親”之策:“陛下如果能將嫡長公主(魯元公主)嫁給冒頓,送上一份厚重大禮,冒頓定將她立為閼氏(皇后),所生兒子必為太子。冒頓在,他是陛下女婿;若死,則外孫立為單于,哪有外孫對外祖父抗禮不遵?這樣一來,不必經過戰爭,就可使匈奴臣服。”劉邦回道:“好!”但是,當他下令將魯元公主嫁往匈奴之時,皇后呂雉日夜哭泣求告:“我只生了一兒(太子劉盈)一女,為何將她棄往匈奴?”漢高祖心軟,只好作罷。

儘管如此,劉邦認為和親確屬良策,不願放棄,便採取了一點變通手段。漢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劉邦物色到一位民女,取名“長公主”,嫁給冒頓單于為妻。並派劉敬護送,前往匈奴締結和親盟約。

劉敬完成和親使命返回長安覆命,據沿途所見,關中雖然土地肥饒,但戰亂之後一片荒涼,於是向劉邦建議移民——將六國王族後裔、豪傑名士遷徙關中,天下太平時可抵禦胡人,諸侯一旦有變,則用於東伐。劉邦採納,強制移民十多萬充實關中。

劉敬的遷都、和親、移民建議,對後世影響巨大,但歷史將他給忽略乃至遺忘了。

以和親代替爭戰,不過中原王朝武力處於劣勢時的一種權宜緩兵之計。矛盾的最終解決,靠的是實力。此後,漢人與匈奴,隨著雙方力量強弱的不斷變化,相互間的爭鬥與交往也呈現出此消彼長、時戰時和、反反覆覆的局面。直到漢武帝多次大規模出擊,使得匈奴元氣大傷,對中原的威脅基本解除,漢匈關係才發生根本逆轉,匈奴由被動和親轉為主動請求和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