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

《礼记》中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

文:骄阳

图:网络

《诗经》中的第一篇讲的是男女之爱,关关雎鸠,君子好逑。

《礼记》中孔子提到的人生研究结论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两件事是人生最平实,最基本的两件大事。

现在常说的:“食色性也”这句话要注意,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和孟子同时代的告子所说的。

这里的性和孔子所说的观念是不同的,饮食男女不是“性”也,是后天的基本欲望。不单单人如此,生物界都是如此。

影响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观念的有两种重要思想,一个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个是近代西方文化中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认为人类一切的心理活动都是由男女性欲冲动所引申出来,这个观点对现代的文化影响很大。

《礼记》中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

有很多人根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观点来分析历史文化,历史人物,认为历史上的创业英雄,开国帝王都是一种性冲动。

我们现在也有很多思想受到影响,谈及历史就会牵扯到这种观念,更多的在影视,戏剧中的故事总要插入一些男女之色的性,在文学的表现上更是,只不过是把性写成了“爱”等于穿上了一件外套,略微好看一些,礼貌一点。

在中国古人智慧中,也早已说明了这方面的道理。孔子《诗经》第一篇选用《关雎》,根据饮食男女的基本需求,指出人生伦理的基础就是由男女之爱发展成为夫妇开始,所有所谓的君臣,父子,兄弟等一些的社会关系发展,都是从这里开始。

东方和西方的宗教学,宗教家中都认为性是罪恶,哲学界没有这个说法,而是避开了这个问题。

《礼记》中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

孔子被后世认为是哲学家,教育家,宗教家,他的观点是什么呢?

根据“关关雎鸠,君子好逑”的男女之间的爱来看,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罪恶,起码性本身并没有设么罪恶,这种冲动是天然的,理智虽然教育说不能性冲动,但这种本能还是一直伴随着一生的。

不过这种行为不加约束,不通过理智处理克服,就会构成罪恶,我们自己可以试着想一下,对不对。

性的本质并不是罪恶,因为只要生命存在,就肯定会有这个欲望存在,但是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行为,就容易走向罪恶。

《礼记》中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这个淫字去除狭义的性行为解释,还有广义的就是:淫也,过也,就是指过分了。比如说老师上课,到了约好的时间没有讲完,延长了十分钟,过去古文中就表述为:“淫也”;又比如说雪下的太多了,就是“淫雪”“淫雨”。

所以关雎乐而不淫,就是没有过分。

我们中国人对爱的处理有一个很高明的指引,就是所谓的:“发乎情,止乎礼”虽然心里有冲动,但是在行为上要止于礼。

由此而来,东西方文化都承认都对人的性心理的基本定位做出了承认,但这个是不是一切发展向前的根本动力,这个并不以为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