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学创始人--弗洛伊德

心理动力学创始人--弗洛伊德 | 从生到死,一直在路上

弗洛伊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美国心理学家T.H.黧黑认为他与达尔文和马克思是引领20世纪西方思潮的三位先知。他的思想对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等心理学家都产生过影响。

<strong>--壹--

弗洛伊德,这个名字很少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在东方哲学文化中,老子、孔子、庄子、释迦牟尼等耳熟能详,也符合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但我们中国,由于文化不同,尤其在伦理方面,弗洛伊德关于性的问题,更使部分国人望而却步,方案排斥。

我也是去年年底才接触到心理学,当时孤身一人闲来无事,突然对哲学起了兴趣,由于抱有写作挣点零花钱的小心思,就开始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但写作就要专一领域,由于当时觉得中国哲学思想难懂,且难以在短时间提升写作水平,故没敢深入,只能闲时泛读,以听书为主。

偶然之间了解到了西方心理学,觉得自己虽没有文字功底,但却自认为吸收心理学知识,还是游刃有余的,并且心理学系统专业,还能结合身边朋友、电视新闻、热点资讯来分析,更易产出热文,分析诸多方面就决定选择了心理学领域。

提起心理学,你就绕不开一个名字,就是弗洛伊德,尤其是做为心理咨询师,可以说弗洛伊德算是他们的行业祖师爷,因为他们为病人看病用的就是他的一套精神分析理论。

在了解弗洛伊德之前,我在书店遇到一位酷爱中国文学的老大哥,提醒我尽量少看心理学,究其原因就是心理学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容易带偏我,尽量少读。

于是我带着小心翼翼的警惕心理,走进来弗洛伊德的世界...

<strong>--贰--

读了弗洛伊德的生平简介,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也深深地向他表示歉意,因为我的无知差点错过了他为我们创造的价值,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惠及后人,恩泽千秋。

1856年出生在现属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是犹太人,三岁时迁居维也纳,兄妹众多,他的母亲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所生,家庭关系虽然复杂,但是家庭关系和谐,有一个很好的父亲,博览全书好多都是父亲推荐的。

由于自己身为犹太人,从小受到周边人的歧视,但这不影响他的发展。1873年考入当地知名学院--维也纳学院,自幼聪明伶俐、涉猎广泛,尤其是对哲学和诗剧,为后期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来博士毕业,娶妻生子,开设诊所,接触到了早期心理学物理疗法--催眠技术,后来认为催眠疗法对于治疗精神患者作用实在有限,转向自己新创的“自由联想”方法,1895年和另一位心理学家合著《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为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1896年,本来生活就拮据的家庭,此时父亲又去世了,但弗洛伊德痛定思痛,期间由于怀念父亲,经常像母亲问小时候的事情,他本人也经常做梦,于是对梦产生了兴趣。

1899年《梦的解析》出版。

1902年,与阿德勒、卡丁娜等人成立,星期三心理学会(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前身)

1905年,发表了一个案例后来有一本书《少女杜拉的故事》,性的影响。

1905年,《性学三论》三篇文章

由此《性学三论》《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早期理论。

1907年荣格来到弗洛伊德家中,彻夜长谈,特别看重荣格。

几年后,荣格肯定精神分析学,但过于看重性,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但弗洛伊德认为虽然不是全部,但是性是根本,不能更改。

1911阿德勒离开,1912年荣格还出版了《无意识心理学研究》,这标志着他与弗洛伊德的彻底决裂。

由此,弗洛伊德生活不但拮据,而且很孤独,因为最心爱的几个徒弟相继离开。然而他的探索之路并没有就此停歇。

<strong>--叁--

弗洛伊德后期十分凄凉与孤独,母亲去世,至亲至爱的妻子也离他而去,最爱的女儿安娜也与世长辞,就连他最可爱的外孙子也被上帝带走。

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的脚步,期间希特勒发动战争,身边朋友纷纷逃离自己的国家去了美国,而此时身患癌症的他却没有离开,深爱着自己的祖国,还要自己的一个学生动用他在美国的朋友致电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希特勒施加压力,最后才保他一命去了英国。

期间又出来好多书,与文学家、作家等艺术家交流,使自己的心理动力学在多领域产生了影响。

还好在他80大寿期间,受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写信鼓励及赞扬,无疑是其价值得到了最高的认可,以及来到英国之后,英国皇家协会授予极高的荣誉,使之与牛顿齐名。

1923-1939年间,他接受了33次手术。

1939年去世。

可以说弗洛伊德的一生基本上伴随的贫困,后期因为战乱和当时书籍不畅销,一度靠朋友接济过日子,加上得意的徒弟离开,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都未曾让他停止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我们剩下的只有感慨与敬仰。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结束语----------

因为分享,所以更强!

关注我,和老杨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