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抖音看2000多人来西安摔碗

一个多月前,我的朋友圈里开始批量出现抖音的热门视频,从冰雪奇缘里的Do you wanna build a snowman对话的一百种演绎开始,到Karma is a bxxch的变妆狂欢。

同一个范式的持续性花样呈现让朋友们每天哈哈哈哈哈哈狂热点赞的同时,一部分走在前沿的朋友也开始了严谨的同题创作,10秒钟的配乐表演为朋友圈带了了全新的艺术展现形式,在微商已经开始大面积使用短视频来呈现面膜疗效的时间线里,解构和反转的技法带来了朋友圈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在每天产生一百个新热点的互联网上,内容的大面积重复曾经等价于平台内容生产能力的低下,哈哈哈哈一百遍之后笑点的抬高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但是,一个月过去,朋友圈里的诸君依然乐此不疲地沉迷在下拉刷新当中,问一位资深抖友是否已经心生厌烦,对方发来一个永兴坊摔碗酒的视频,告诉我抖音本地化了,她在抖音上已经看了五十多个摔碗酒的视频,并表示自己被击中了!打算休假就去永兴坊喝酒摔碗,问我是否同去。

在永兴坊摔碗拍抖音之旅成行之前,出于好奇,也下载了抖音app,仔细观摩了“本地化的抖音内容”。

在抖音搜索#摔碗酒#,因为命名的多样,有大约十几个同题标签存在,按照抖音的规则,每个标签构成一个挑战,#摔碗酒#作为最热门的标签,底下有近两千条,抖友们在永兴坊喝完一碗米酒之后豪迈地把空碗用力一掷,重重砸在已经堆成小型瓷制山丘的碎碗堆上,像是完成了一场当代艺术进阶的洗礼。

我在抖音看2000多人来西安摔碗

抖音app截图

据已经完成洗礼的朋友表示,进行洗礼需要至少排队恭候一个钟头,而每一个在预备洗礼的队伍中龟速前行的朋友,都在反复观摩抖音上摔碗先辈们的demo,反复揣度神圣一刻的动作步骤,如何豪爽地饮下一碗微甜微醺的米酒,如何将全身查克拉聚于掌间,究竟是从碗底着力反手扣下,还是捏住碗沿呈飞碟状抛出,哪一种姿势能更好的将动能全部释放,摔出一条漂亮的弧线,进而收获一种与互联网热门通灵的满足,都需要细细揣摩。

我在抖音看2000多人来西安摔碗

抖音app截图

我们很难把抖音上的摔碗酒行为和行为艺术类比出什么共通之处,去喝个摔碗酒只是因为好玩罢了。喝的是陕西特色的米酒,摔的是陕西地产的粗质陶碗,摔碗酒几年前就在永兴坊一个角落里开着了。一个游客来了,喝过酒,在老板的指导下啪的一声摔个碗,然后扬长而去。就在几个月前,还有人在网上质疑过这种做法是不是有点浪费?

不过所有的事情,在第一位将摔碗酒视频上传到抖音上的网友手里改变了,犹如一场风暴,从开的好奇,围观,再到亲自上场,在两年前还人气堪忧的永兴坊,一跃走红。在我围观过的上百场摔碗活动中,摔碗的姿态有千百种变化,而每一个碗落地的刹那都同样地让人喜悦的小小惊愕。

况且一切并非仅仅止步于摔碗酒,止步于永兴坊。在抖音,超过两万名的抖友,通过自己的手机,把自己见到的西安源源不断的拍成短视频传到网络上,内容的覆盖地域从大明宫丹凤门广场的辽阔到北院门的外地游客美食一条街到曲江网红街的夜景,也不乏一些激动地晒出前往西安的登机牌的抖友,热烈地表达着对西安食物和古城的急切向往,甚至有个很傲娇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是:抖音,又想骗我去西安。

我在抖音看2000多人来西安摔碗

抖音app截图

不过,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生活正在被改变着。

很多年前,陕台似乎有过一个“都市拍客”的栏目环节,在手机的摄像功能还没有迅猛进化的当年,这个创想最多只能成为都市新闻的侧面补充,而在手机前置摄像头已经500万像素起跳的2018年,如果说微博上的短视频高涨的流量带动了内容制作者新一轮投身其中的浪潮,那么抖音便是把短视频创作的门槛降到了最低,不需要研究分镜不需要把握剪辑的节奏不需要斟酌配乐,模板当前,模仿即可。

抖音的红火自然离不开内容产出简便易行的优势,但是在接地气的努力上,抖音显然是要比同类型的短视频软件要多了几分,于是更汹涌的本地标签流量加入到红海之中,内容的选题也开始从传统的单纯的线上乐呵延伸向更博大的生活面。

如此一来,西安成为抖音网红,似乎是变得可以理解了,既有短视频这个历史进程,也有城市的自身奋斗。

最精简的视频内容结构承载着好玩儿的事物或者是好玩儿的自己,只用几步点击既能转制成一条短视频,而西安也不再只是作为单纯的叙事背景出现,“摔碗酒”、“网红街”、“城墙灯会”大西安自带多个维度话题的体质也就自然而然地让#西安#搭上这一轮流量崛起的浪潮,脱胎于古板和套路的城市记录片,抖音用碎片化的形式,用无数个15秒在线上完成了城市形象的重建。

我在抖音看2000多人来西安摔碗

有朋友分享自己观看抖音上的西安的感受:

“这个城市从来不缺少朝气、活力与创意,二十年前人们惊讶并略带担心的看着圣诞夜东大街上狂欢的年轻人,他们就像是从这座古老城市的角落突然冒出来一样,那种心情,与今日在抖音上听到一次次摔碗的脆响时的感受是多么的相似。

舆论场上,人们对于‘西安’被贴上#年轻#的标签感到很意外,而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之中的我们,不应该感到意外——或许我们要思考一下,这种意外的背后代表着什么,过去二十年里,这座城市有什么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

说实话,我不太想思考这么宏大的命题,我更偏向于把这个现象看成是“一次说不上来为什么但忽然间所有人都在提但其实你还没反应过来就忽然红了”的过程。我甚至可以预判一下,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热门又会被其他城市所取代。

西安应该思考的是,在宣传渠道这么丰富多样化的当下,怎么以不同的形象,吸引不同平台的人来关注这座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