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抖音看2000多人來西安摔碗

一個多月前,我的朋友圈裡開始批量出現抖音的熱門視頻,從冰雪奇緣裡的Do you wanna build a snowman對話的一百種演繹開始,到Karma is a bxxch的變妝狂歡。

同一個範式的持續性花樣呈現讓朋友們每天哈哈哈哈哈哈狂熱點讚的同時,一部分走在前沿的朋友也開始了嚴謹的同題創作,10秒鐘的配樂表演為朋友圈帶了了全新的藝術展現形式,在微商已經開始大面積使用短視頻來呈現面膜療效的時間線裡,解構和反轉的技法帶來了朋友圈的又一次文藝復興。

在每天產生一百個新熱點的互聯網上,內容的大面積重複曾經等價於平臺內容生產能力的低下,哈哈哈哈一百遍之後笑點的抬高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但是,一個月過去,朋友圈裡的諸君依然樂此不疲地沉迷在下拉刷新當中,問一位資深抖友是否已經心生厭煩,對方發來一個永興坊摔碗酒的視頻,告訴我抖音本地化了,她在抖音上已經看了五十多個摔碗酒的視頻,並表示自己被擊中了!打算休假就去永興坊喝酒摔碗,問我是否同去。

在永興坊摔碗拍抖音之旅成行之前,出於好奇,也下載了抖音app,仔細觀摩了“本地化的抖音內容”。

在抖音搜索#摔碗酒#,因為命名的多樣,有大約十幾個同題標籤存在,按照抖音的規則,每個標籤構成一個挑戰,#摔碗酒#作為最熱門的標籤,底下有近兩千條,抖友們在永興坊喝完一碗米酒之後豪邁地把空碗用力一擲,重重砸在已經堆成小型瓷制山丘的碎碗堆上,像是完成了一場當代藝術進階的洗禮。

我在抖音看2000多人來西安摔碗

抖音app截圖

據已經完成洗禮的朋友表示,進行洗禮需要至少排隊恭候一個鐘頭,而每一個在預備洗禮的隊伍中龜速前行的朋友,都在反覆觀摩抖音上摔碗先輩們的demo,反覆揣度神聖一刻的動作步驟,如何豪爽地飲下一碗微甜微醺的米酒,如何將全身查克拉聚於掌間,究竟是從碗底著力反手扣下,還是捏住碗沿呈飛碟狀拋出,哪一種姿勢能更好的將動能全部釋放,摔出一條漂亮的弧線,進而收穫一種與互聯網熱門通靈的滿足,都需要細細揣摩。

我在抖音看2000多人來西安摔碗

抖音app截圖

我們很難把抖音上的摔碗酒行為和行為藝術類比出什麼共通之處,去喝個摔碗酒只是因為好玩罷了。喝的是陝西特色的米酒,摔的是陝西地產的粗質陶碗,摔碗酒幾年前就在永興坊一個角落裡開著了。一個遊客來了,喝過酒,在老闆的指導下啪的一聲摔個碗,然後揚長而去。就在幾個月前,還有人在網上質疑過這種做法是不是有點浪費?

不過所有的事情,在第一位將摔碗酒視頻上傳到抖音上的網友手裡改變了,猶如一場風暴,從開的好奇,圍觀,再到親自上場,在兩年前還人氣堪憂的永興坊,一躍走紅。在我圍觀過的上百場摔碗活動中,摔碗的姿態有千百種變化,而每一個碗落地的剎那都同樣地讓人喜悅的小小驚愕。

況且一切並非僅僅止步於摔碗酒,止步於永興坊。在抖音,超過兩萬名的抖友,通過自己的手機,把自己見到的西安源源不斷的拍成短視頻傳到網絡上,內容的覆蓋地域從大明宮丹鳳門廣場的遼闊到北院門的外地遊客美食一條街到曲江網紅街的夜景,也不乏一些激動地曬出前往西安的登機牌的抖友,熱烈地表達著對西安食物和古城的急切向往,甚至有個很傲嬌的微信公眾號文章標題是:抖音,又想騙我去西安。

我在抖音看2000多人來西安摔碗

抖音app截圖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生活正在被改變著。

很多年前,陝臺似乎有過一個“都市拍客”的欄目環節,在手機的攝像功能還沒有迅猛進化的當年,這個創想最多隻能成為都市新聞的側面補充,而在手機前置攝像頭已經500萬像素起跳的2018年,如果說微博上的短視頻高漲的流量帶動了內容製作者新一輪投身其中的浪潮,那麼抖音便是把短視頻創作的門檻降到了最低,不需要研究分鏡不需要把握剪輯的節奏不需要斟酌配樂,模板當前,模仿即可。

抖音的紅火自然離不開內容產出簡便易行的優勢,但是在接地氣的努力上,抖音顯然是要比同類型的短視頻軟件要多了幾分,於是更洶湧的本地標籤流量加入到紅海之中,內容的選題也開始從傳統的單純的線上樂呵延伸向更博大的生活面。

如此一來,西安成為抖音網紅,似乎是變得可以理解了,既有短視頻這個歷史進程,也有城市的自身奮鬥。

最精簡的視頻內容結構承載著好玩兒的事物或者是好玩兒的自己,只用幾步點擊既能轉製成一條短視頻,而西安也不再只是作為單純的敘事背景出現,“摔碗酒”、“網紅街”、“城牆燈會”大西安自帶多個維度話題的體質也就自然而然地讓#西安#搭上這一輪流量崛起的浪潮,脫胎於古板和套路的城市記錄片,抖音用碎片化的形式,用無數個15秒在線上完成了城市形象的重建。

我在抖音看2000多人來西安摔碗

有朋友分享自己觀看抖音上的西安的感受:

“這個城市從來不缺少朝氣、活力與創意,二十年前人們驚訝並略帶擔心的看著聖誕夜東大街上狂歡的年輕人,他們就像是從這座古老城市的角落突然冒出來一樣,那種心情,與今日在抖音上聽到一次次摔碗的脆響時的感受是多麼的相似。

輿論場上,人們對於‘西安’被貼上#年輕#的標籤感到很意外,而作為生活在這座城市之中的我們,不應該感到意外——或許我們要思考一下,這種意外的背後代表著什麼,過去二十年裡,這座城市有什麼東西被我們有意或無意的忽略了。”

說實話,我不太想思考這麼宏大的命題,我更偏向於把這個現象看成是“一次說不上來為什麼但忽然間所有人都在提但其實你還沒反應過來就忽然紅了”的過程。我甚至可以預判一下,在不久的將來,這種熱門又會被其他城市所取代。

西安應該思考的是,在宣傳渠道這麼豐富多樣化的當下,怎麼以不同的形象,吸引不同平臺的人來關注這座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