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要“变天”!《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磅发布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勤奋的小农菌看到后,便马不停蹄地给农友们划了重点。

总体要求


农业要“变天”!《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磅发布


按照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2018年至2022年这5年间,既要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

发展目标


农业要“变天”!《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磅发布


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耕地保护和建设


农业要“变天”!《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磅发布


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工作。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4亿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别)以上。

土地确权


农业要“变天”!《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磅发布


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

农业补贴


农业要“变天”!《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磅发布


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

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继续支持粮改饲、粮豆轮作和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改革完善渔业油价补贴政策。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对绿色农业发展机具、高性能机具以及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机具实行敞开补贴。

维护农民利益


农业要“变天”!《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磅发布


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鼓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等组织共同营销,开展农产品销售推介和品牌运作,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资金、为农户提供信贷担保、领办或参办农民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

自然资源保护


农业要“变天”!《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磅发布


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切实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

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制定轮作休耕规划。

全面普查动植物种质资源,推进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建设水生生物保护区、海洋牧场。

乡村振兴


农业要“变天”!《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磅发布


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

开展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

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

探索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修复和完善生态廊道,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

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重有色金属矿区污染综合整治。

严禁未经达标处理的城镇污水和其他污染物进入农业农村。

实施“厕所革命”,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粮食安全


农业要“变天”!《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磅发布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持续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深化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确定储备规模,强化中央储备粮监督管理,推进中央、地方两级储备协同运作。

农业“开放”


农业要“变天”!《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磅发布


培育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主体,建立健全各类创新主体协调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原创性重大成果突破;加强种业创新、现代食品、农机装备、农业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努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农业品牌和国际品牌展会。

建立健全农产品贸易政策体系,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

建立农业对外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信用评价体系,放宽农业外资准入,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