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倫敦地鐵地圖的演變史,我們能學到哪些設計經驗

自文明誕生之初,人類就開始記錄自己周遭的環境,將周圍的信息和數據轉化為能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圖形信息,這也就是地圖。我們的文明史,本質上也是地圖的歷史,而能夠追溯的地圖信息,可以到上萬年以前。對於我們的文明,地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本身並不是地理狀況的簡單記錄,而是將複雜的信息,融匯到一個清晰易懂的小系統當中,這也是地圖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不過今天要說的案例,和地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進行界定,它卻不同於我們之前所說的傳統意義上的地圖。

倫敦地鐵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較完善的地圖系統之一,它在1908年的時候,就彙集到了一起,投入使用。歷經8年時間的建設,各個獨立的地鐵支線彙集到了一起,構成了一個地鐵系統,於是,他們需要一個完整的地鐵線路圖來幫助乘客瞭解出行的路徑。

當然, 我們可以想到1908年所創建的地鐵地圖版本並不是最好的波拿巴,線路複雜,其中還包含了河流、水道、森林和公園等地面環境的相關信息作為參考,車站的信息塞滿了整個版面,以至於部分站點信息甚至還沒有辦法放進來,有多糟糕已經無法用語言描述了。

從倫敦地鐵地圖的演變史,我們能學到哪些設計經驗

但是,從地理的角度上來看,整個地圖的地理信息描述是非常準確的,不過對於乘客而言,這個地圖就不夠稱職了。

地圖顯示了所有的重要的中心站點,但是你在地圖上其實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站點的名稱在地圖上顯示的尺寸並不大,更讓人糟心的是它們會以奇怪的角度呈現出來,加上各種干擾視線的、並不那麼重要的線條,這張早期的地圖不僅足以治療頸椎病,而且可以用來測試視力和智力。好在,整個地圖的設計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不斷的改進。幾十年之後的版本,就強多了。

看到這張地圖,就不得不說一個人,Harry Beck。29歲的時候,Harry 曾經在倫敦地鐵工作過,而在20世紀20年代末的時候,動盪的時局使得他失去了工作,不過他依然對倫敦的交通系統充滿了興趣。

從倫敦地鐵地圖的演變史,我們能學到哪些設計經驗

在當時,他有一個非常關鍵性的想法,那就是乘坐地鐵的乘客,對於地面上的狀況是並不想了解的。換句話來說,乘客的目標是從A站坐地鐵抵達B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心中通常只會想,我從哪裡來,要到何處去。

因此,在 Harry 看來,整個地鐵的系統本身的呈現是最重要的,相反,地理環境本身的呈現意義並不大。於是乎,Harry 創建了新的項目,旨在簡化整個地鐵地圖,最初信息量極大的地鐵地圖,在他手中被簡化成了一團意大利麵。正如同他後來回憶的那樣,「將線條拉直,調整對角線,平衡各個站點之間的距離」。這樣一來,地鐵地圖變成了地鐵線路圖,各條地鐵線路僅在水平、垂直和45度對角線這三個方向上延伸。此外,站點和站點之間的視覺距離也變得平均了,而站點和所屬線路也採用了相同的色彩,以示歸屬關係。

從倫敦地鐵地圖的演變史,我們能學到哪些設計經驗

最後,全新的地鐵線路圖誕生了。它更加的圖表化,上面的每個符號每種顏色的意義,都能夠被乘客輕鬆地理解。1933年,他的朋友鼓勵他將這個項目的成果——全新的地鐵線路圖,發送給當時的 UERL,無論他們怎麼答覆,這個事兒總得有個結果吧。結果,對方決定以10英鎊的價格購買 Harry 的設計——在當年,10英鎊相當於今天的600英鎊,相當於5000人民幣。當 UERL 將測試版的新地圖拿出來,做成口袋版銷售的時候,1000份很快就被搶購一空,他們迅速意識到,這個版本比之前的強了太多。隨後,立刻決定加印了75萬份。至於當局因此獲利多少自然是另外一個故事,不過,我們因此得以見到今天的倫敦地鐵線路圖。

Harry 的設計成為了如今的標杆。如今,世界範圍內各大城市的地鐵線路圖,基本上都是在這套設計的標準下沿襲下來的,不論是巴黎還是東京,紐約還是北京,甚至平壤的地鐵線路圖也沿用了這套設計策略。將複雜的地理結構,轉化為清晰而易於理解的幾何圖形,地鐵線路圖採用了我們都能夠理解的符號語言:用圓點或者其他幾何圖形來代表站點,用線條來勾勒路線,用色彩來區分不同線路。我相信在20世紀初就拿出這套設計的 Harry Beck 並不知道用戶界面是什麼,但是這套設計裡面,藏著一樣的精神。

從倫敦地鐵地圖的演變史,我們能學到哪些設計經驗

△ 平壤地鐵線路圖

如今的設計師要做的事情,和當年 Harry Beck 做的事情是一樣的,接受挑戰,將需求分解成為碎片,去掉糟粕,保留精髓。

他在設計當中,使用了三個重要的原則,稍加調整之後,它們幾乎可以應用到任何設計項目當中去。這三個原則分別是:

  • 聚焦:將注意力集中在你所服務的目標用戶身上
  • 簡約:用最直接的方式來傳遞信息
  • 多角度思考:好的想法和解決方案可能會來自任何地方或者任何人

無論你此刻手頭正在打磨的產品是什麼,務必記住一件事情,那就是好點子可能來自任何人。即使他只是你的實習生,你的配偶,孩子甚至是一個偶遇的陌生人。誰會想到如今全世界通行的地鐵地圖設計,源自於一個毫不相干的電器工程師呢?

多年以後,倫敦地鐵的規模擴大了不少。地鐵地圖很自然地變複雜了。隨後,有新的設計師參與進來,他們在沒有得到 Harry Beck 的同意的情況下,將整個地圖設計得更加複雜,新版的實際效果也確實不如預期。而隨後,Paul Garbutt 所帶來的更加現代的版本,保留了 Beck 的原始設計規則和視覺觀感,扭轉了局面。

保持簡約,保持聚焦的核心沒有變,這才有瞭如今依然讓乘客覺得舒適好用的地鐵地圖。

出色的用戶界面設計既不是玄學,也不是黑科技,它只是幫助人們更簡單地執行任務、抵達目標的載體,是給用戶提供必要信息的通路。不過身為設計師,常常會下意識地將它變的更加複雜,讓它們看起來像是「軟件」,而非「人機交互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