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下次婚姻應該怎麼選擇?

今天看到一個文,覺得挺好的,搬上來跟大家分享下,共同探討。

前幾天,一個同為情感類自媒體號主的離婚新聞被炒上了熱搜。

我說這有什麼好寫,民政局每天排隊離婚的成百上千,她不過是其中一個而已。

朋友圈裡看到不少人調侃她寫了那麼多情感雞湯文卻依然過不好自己的婚姻,其中還有不少同為自媒體寫手。

覺得無趣。

這麼吐槽的,大多智商感人。

雖然我也未必欣賞她的文章,但那只是每人風格不同而已,藉著這種私人的事兒痛打落水狗釋放一些平時被她閱讀壓制難以翻身的鬱悶,實在有點低級。

工作和生活,本來就是兩回事,如果混淆了人設,只能證明你兩者都沒拎得清而已。

好在熱點這種事,永遠只有三分鐘新鮮,這不,關於京東的新聞很快拯救了她。

其實跟著上躥下跳的人誰真的在乎對錯,用別人的不開心讓自己開心片刻而已。

所以抱著看熱鬧心態進來看文的人要失望了,世界上的事,只有管你屁事和關我屁事。

我還是想寫點有價值的建議。

命題是關於再婚該如何選擇。

我的下次婚姻應該怎麼選擇?

圖片來自互聯網

昨晚上看美劇《奧麗芙.基特里奇》。

很喜歡的女演員弗蘭西斯,就是《三塊廣告牌》的女主。

她擅長那種有執念還招人討厭的人設。

中間有一段,她兒子結婚娶了個外地姑娘,即將舉行婚禮前一天晚上,她憂心忡忡地問一個見過未來兒媳的青年那姑娘是否適合她兒子?

那個青年很聰明地回答說:這取決於他要怎樣的生活。

一語道破了婚姻擇偶的真相。

要聊如何再婚,必須得先從離婚談起。

除了絕對的大是大非導致婚姻破裂,很多離婚一段時間冷靜下來的人都能客觀地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對方並沒有不適合自己,而是不適合和自己結婚。

這看起來是個悖論,卻非常微妙。

絕大多數婚姻在建立的時候有著相當不錯的情感基礎,而在之後的日子裡,雙方並沒有也不可能因為家庭生活而徹底改變自己,依然沿著自身的路徑生活,卻交集越來越少,分歧越來越多。

這就不是情感上的不匹配,而是進入情感閉環之後才真正意識到自身的內部需求。

聊回那部美劇,之後的情節裡,弗蘭西斯很快應驗了她不詳的預感,兒子結婚不久就沮喪地電話回家告知決定跟那姑娘離婚。

她傷心欲絕,只能一面在自己如同死水的婚姻裡試圖找到答案又一面向他人抱怨著前兒媳婦的不知滿足。

我欣賞這個故事的原因在於她飾演的主角。

表面看起來不近人情世故,其實異常渴望情感共鳴,她某些方面鄙視丈夫,又無法撇清對他的某種依賴,在一生中唯一一個看起來是逃脫平庸婚姻的機會失去之後,連想要什麼都成了自己的秘密。

她的婚姻最終還是維繫到了丈夫離開人世。

我的下次婚姻應該怎麼選擇?

可絕大多數真實世界離婚的人做了跟她不同的選擇,在某個生命節點上意識到不可挽回地需要結束。

其中有人主動,有人被動,但其實已經並不重要。

而這種離婚的理由大多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談起而變成了含義龐大的三個字:

不合適。

可就在離完婚的這種時候,千萬要警惕,不要把終結之前的不合適自以為是地理解成活明白了,想好要找什麼樣的人了。

不,你連不要找什麼樣的人,都還沒完全知道。


所以關於再婚建議的第一條就是,離婚的教訓並不能完全指導你之後的選擇。

因為對方花心而離婚,於是找個所謂老實人,最後你會因為無趣再次崩潰。

因為對方對錢吝嗇而離婚,於是找個出手闊綽的,最後你會發現他對誰都很大方,包括小三。

因為對方脾氣暴烈而離婚,於是再挑要求極度溫和,最後連自己發火都像在演單口相聲,體會里什麼叫無力。

如果說離婚對再婚有什麼真正的指導價值,那一定是你要想清楚接下來自己想過怎樣的一生。

這絕對不是個大而無當的概念,而是阻止你徒勞地像玩拼圖遊戲一樣寄希望於找到跟你恰好能無縫拼接的另一半。

這個意義上,失敗並不是成功之母,切記。

第二條再婚建議。

別找一個你特別喜歡的人。

恩?感覺又觸了眾怒?

哦,讓我說說道理。

澄清一下,這不是說你再次結婚就要找個無感的人,但一定不是那種飛蛾撲火式不顧一切愛的人。

先說個理論,那就假如人的一生有所謂幾次真愛的可能,那絕對並非都因為真的遇到了一個全方位滿足自己審美甚至幾近仰慕的人。

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某個時機恰巧。

在這個時機的放大之下,你會覺得對方簡直就是夢寐以求的人,甚至哪怕他跟你原來的夢中情人標準完全不同也會被選擇性忽視。

簡單來說,有種真愛不是因為人,是因為他恰好出現在這時候。

這種有可能讓你盲目的時機少之又少,而離婚,恰好就是其中之一。

撇去所有外在的改變,失去婚姻對你內心的改造有幾點特徵:

1、情侶間能給予你的安全感從此不會回到自然圓滿的狀態。

2、對自身的深度質疑,各維度都有。

3、潛藏於內心深處的情感驗證急迫感。

基於這些特徵,你將會有一定可能在內心與時機的共謀下,將某個可能你在沒結婚時甚至婚後都絕不會特別鐘意的類型,一下推到再次結婚的完美人選位置上。

然而幻象終歸會褪去,當再次迴歸婚姻的試煉場,他失去新人的光環之後原形呈現,映射到你那裡,內心的失落會如潮水般不斷衝擊內心。

說白了,我不是讓你再婚別在愛,而是要冷靜審視自己,是不是選了個自以為愛的人。


第三條,也是最後一個建議:做好再次失敗的準備。

記不得有多少離婚的人感慨地說過:我結婚的時候從來沒準備這輩子會離婚。

而這句話背後,無常多過悲傷。

恰恰因為如此,對離婚的人來說,再次選擇一個人走進婚姻就顯得疑慮重重。

因為很多人已經缺乏了All in的膽量。

人越大膽子越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吃過的虧。

更別提此時想到假如再次失敗該如何收場。

然而抱著這樣的心態,不但自己做選擇時會顯得糾結,也會影響你再次結婚對象的信心。

其實這是個認知誤區,就是你不由自主地將自身遭遇完全歸結為主觀因素,之所以前面說無常,就是很可能客觀上有很大的偶然性。

所以,做好再次失敗的準備並不是什麼消極的心理建設,而是讓你更自如地進入選擇的狀態。

宏觀上來說,人這一生,隨時做好不如意的準備,才能更理解順利。

當然了,極少人會把離婚當做愛好不斷重複。

經歷雖然未必讓你更聰明,卻很可能讓你更豁達。

又能如何呢,不是嗎?

最少這樣,你既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畏手畏腳。

路還長,並且你走的路只是跟有些人不同罷了,無關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