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寫詩的你知道「詩眼」的妙用嗎?


一、

中國古代的詩話家論詩,是很講究“眼”的,稱為“詩眼”。有“眼”則活,無“眼”則死,因而評家重視,詩家更重視。

詩眼有兩指:一指句中之眼,一指篇中之眼。 說的是詩句、詩篇中最為傳神,最為靈妙,最讓鑑賞者賞心悅目、拊髀稱奇之處,因而也往往是詩人用力最勤之處。

先看句中之眼。孟浩然的名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是流傳頗廣的名句,其“淡”字和“滴”字,便是“眼”之所在。“淡”寫視覺形象,“滴”狀聽覺體驗,均極有味道,活現出微雲將散未散之時,夜雨欲住未住之際的詩意境界。讀者只要閉上眼睛,這個極富動感的優美畫面,便會立時清晰地浮現出來。

也還是孟浩然的名句,那“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中的“低”和“近”,那“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中的“蒸”和“撼”,均屬句中之眼。從詞性上看,這些眼之所在,多為動詞,它們如果選擇得當,便會提起整句詩的神采,使之空靈飛動,活龍活現起來;相反,如果選擇不當,則會大煞風景,流於平庸,敗人胃口。因此,歷來詩家都十分留意於“做眼”,為了“吟安一個字”,不惜“拈斷幾莖須”。所謂“煉字”、“煉句”、“苦吟”、“推敲”、“日鍛月煉”等,都與此有關。

唐朝的賈島在“僧敲月下門”的詩句中,究竟用“敲”,還是用“推”,曾經費盡心思;宋朝王安石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寫定之前,最初用的是“到”字,後改為“過”字,又改為“入”字,又改為“滿”字,凡五易其字,才滿意了。這些都是“煉字”、“做眼”的好例證,歷來不斷被評家稱引。

據當代博聞強記的大學者錢鍾書說,也許是王安石得意於這個“綠”字的妙用,在《送和甫寄女子》詩裡又說:“除卻春風沙際綠,一如送汝過江時。”不僅如此,錢先生還看出了王安石煉“綠”為“眼”之中的陳舊。

他寫道:“‘綠’字這種用法在唐詩中早見而亦屢見:丘為《題農父廬舍》:‘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李白《侍從宜春苑賦柳色聽新鶯百囀歌》:‘東風已綠瀛洲草’;常建《閒齋臥雨行藥至山館稍次湖亭》:‘行藥至石壁,東風變萌芽,主人山門綠,小隱湖中花。’於是發生了一連串的問題:王安石的反覆修改是忘記了唐人的詩句而白費心力呢?還是明知道這些詩句而有心立異呢?他的選定‘綠’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後想起唐人詩句而欣然沿用呢?還是自覺不能出奇制勝,終於向唐人認輸呢?”錢先生的話說得很俏皮,也很刻薄,這無論對於作為一代才人的大政治家、大文豪王安石,還是對於以博聞稱著的洪邁,都是絕妙的諷刺。

再說篇中之眼。陸機《文賦》中有“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話,這“警策”,指的便是眼。在許多近體詩如律詩、絕句中,常常是那些有眼之句,同時就是篇眼之所在。先是句眼使句見精神;然後,這見精神之句又使全篇見精神。

還是以上面所舉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為例,這兩句詩,因為“蒸”和“撼”用得好,既活畫出洞庭湖上煙波空濛的浩渺境界,又傳達出詩人臨湖時震盪胸臆的強烈主觀感受,千古以來為人稱道。

詩眼之“眼”,是一種借喻,並由借喻而成為論詩的專門用語。像眼睛是人的心靈的窗戶一樣,詩眼也是一句詩、一首詩所達到的審美境界的窗戶,從中可以窺見詩人的才華。詩眼,在詩人,往往是他得意之筆;在讀者,則又是最提精神之處。因此,眼之所在最容易被讀者記住,且傳誦不絕。

人們可能早巳忘記了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詩題和這首詩的其他詩句,但卻很難忘記“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名句。此外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於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於許渾的《咸陽城西樓晚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於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之於魯迅的《自嘲》等等,莫不如此。

詩有了眼,就成了上品、精品,就有可能流傳下去。唐朝的王之渙,《全唐詩》總共才收了他六首詩,竟有《登鸛鵲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涼州詞》的“春風不度玉門關”等名句傳誦不歇,而乾隆皇帝一生寫詩四萬餘首,卻沒有一句被人記住,全是無眼的盲詩。可見,不是所有寫詩的人都能寫出有眼之篇或有眼之句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讀詩的人都能夠準確、敏銳地一下子抓住一首好詩的詩眼的,這就要看他的鑑賞水平和鑑賞眼光了。這種水平和眼光,也被人稱為“詩眼”,范成大《次韻樂先生除夜三絕》中說的“道眼已空詩眼在”,即指此。正像音樂只有對“音樂的耳朵”才有意義一樣,詩眼只有對於“詩的眼睛”才展示出全部的魅力。(文/何西來)

二、

什麼是詩眼呢?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一個成語叫做“畫龍點睛”,也理解它的意思,其實,所謂的詩眼,就如這龍的眼睛一樣。看詩,就看最重要的那部分,最能體現詩意,最具精神的那一段,那一句,那一個字。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首詩裡,有時候會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對理解全篇的結構脈絡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著非常重要點示的作用,這就是詩眼。

有人說詩眼就是煉字,某句話裡的某個字煉的好,使得全句增色,這個字就是詩眼。我們前兩天重點講的是如何的煉字,其實,我們煉字的同時,就是在煉眼,一句裡最有精神的那個字,就把這句煉活了,一首詩裡有有精神的一句話或一個字,就把整個詩給帶活了。

古人煉字,講究的就是“點眼”一說。“詩眼”這個詞是宋人提出來的。蘇東頗的話是“天工忽向背,詩眼七增損”。南宋的范成大的形容是“道眼已空詩眼在,梅花欲動雪花稀”。我們在上節課說煉的時候,舉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濺”一“驚”皆為眼也。李白的“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寒”和“老”把詩給帶活了。宋朝人論詩,把詩句中突出的、不平凡的字,稱為"詩眼"。好比人的眼,有眼才見精神。眼睛有神,人才精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詩有光彩,也須看詩眼所在,詩眼是詩歌的神采。

詩眼,其實還分為句中之眼,和篇中之眼。句中眼是基礎,篇中眼是精髓。煉詩眼,煉的還是虛字。我們主要是在動詞和形容詞上多下工夫。下面舉例中,以句為例的是看句中眼,以全篇為例的,我們找的是篇中眼,這點說明一下。

我們先看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裡哪個字最關鍵,其實大家也看出來了,在這個“悔”字上。一個“悔”字把這位少婦的“閨怨”濃愁抒發得淋漓盡致,這裡煉的就是動詞。訓練自己,讀詩時要善於找出詩眼所在,下筆時,也會比較注意鍛造這個詩眼,讓我們的詩有眼,我們的作品也就有了精神。好詩都會有詩眼的,不成功的作品就是散光,無神。

清文學家劉熙載說過:“揭示全文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後必顧之,在篇末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後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也。”(引自劉熙載《藝概·文概》)詩乃文之精粹,更須講究其文眼所在。讀前人的論述,解我們的困惑。

繼續了。看李商隱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找這裡的詩眼,我們自然就看到了“逐”字和“帶”字,這兩個字使詩活了起來。“逐”和“帶”是這裡的詩眼。“逐”有追逐的意思,說柳枝追逐東風,變被動為主動,寫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氣。本來是斜陽照著柳枝,秋蟬貼在柳枝上哀鳴,詩人卻用兩個“帶”字反說柳枝“帶”著他們,(二個“帶”字是重出字,後面我們會講他的用法)同樣是化被動為主動,化客觀死景為活景,表現了秋日之柳的不幸。兩者形成鮮明的對照,表達了詩人遲暮之感。

我們再來看李清照的《醉花陰》,這是一首“重陽詞”,其結尾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個“瘦”字,是全篇的詞眼。創造了一個悽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詞意,畫龍點睛,使思婦形象與淒涼環境顯得十分協調。“人比黃花瘦”實際上已經成為經典用語了,皆因為這個“瘦”字。

前面講煉字煉第二字的時候,我們還有個例子是“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樓”,(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這裡,“蒸”是蒸騰的意思,形象地描繪了霧氣蒸騰,湖面浩淼的特點。“撼”是搖撼的意思,描繪出了波濤洶湧的氣勢,雄偉壯闊的景象。詩句在寫景中,包含了作者歌頌太平盛世,想要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咱們再看一首詩:“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是王維的《鳥鳴澗》。這裡最具動感的是哪個字呢?對,是這個“驚”字。“驚”字用得好,好在其反襯的效果,鳥兒的驚動反襯春澗的幽靜。體現了詩人心境的寧靜。

煉形容詞,我們這來看一首詩:“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唐·祖詠《終南望餘雪》)。這詩裡的眼又在哪裡呢?對,是這個“陰”字。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向終南山看去,看見的只是它的“陰嶺”,而且,只有“陰”,才有“餘雪”。這個“陰”字下得非常準確,寫出了雪寒冷的特點。

煉形容詞,我們還看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直”寫的是烽煙勁拔、堅毅之美感。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感受,用一個“圓”字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個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於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一直一圓,亦剛亦柔,寫的是相當強的震撼力。

還有對副詞的煉造。我們再看柳宗元寫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裡給我們感受最深的字是哪個呢?是這個“獨”字。既有“狐獨”之意,又有“狐傲”之情,既表達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圍,又表達了詩人傲岸卓立的情操,若換用別的字,就難以表達如此豐富的內容。一個“獨”字提領出了全篇的精神所在。

關於“詩眼”的概念,和關於“詩眼”的一些例子就說這些,大家也基本明白了吧?基礎工夫是我們前面講的煉字的功夫,煉虛字,謀全篇。對每個句子深雕細琢,在謀篇得當的基礎上,重點對集中體現詩意的句子提煉刻畫,畫龍點睛,精益求精!古典詩歌的典型特質是工典精雅,含蓄內斂,講求的就是一個精。(作者/遊吟浪子)


詩眼的詳細釋意

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

1.詩人的賞鑑能力、觀察力。宋蘇軾《次韻吳傳正<枯木歌>》:“君雖不作丹青手,詩眼亦自工識拔。”金元好問《繼愚軒和黨承旨雪詩》之四:“愚軒具詩眼,論文貴天然。”明袁宏道《與伯修書》:“近來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

2.指的是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以一字為工。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由於有了這個字詞或句子,而使形象鮮活,神情飛動,意味深長,引人深思,富於藝術魅力,稱為一篇詩詞的眼目。詩眼的獲得,需要提煉字句,務必要使提煉的字詞和詞句,最能表現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達詩人對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這樣的詞句,要在詩詞的關鍵部位,具有統攝全篇的作用。所以,詩眼的錘鍊,要立足於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通過描寫晚春時節海棠花的凋謝,抒發了詞人的感傷情緒。最後一句“應是綠肥紅瘦”是這首詞的詞眼。開頭兩句描繪了一個抑鬱的情境。夜來風雨驟起,煩悶愁人,於是借酒澆愁,昏昏睡去,但一覺醒來,酒意併為消盡。三四兩句,寫在酒意朦朧中,記起了昨夜的風雨,它是否摧折了園中的海棠呢?於是深情地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回答卻是漫不經心的,居然說“海棠依舊”。這時,女主人不無嗔怪地連聲反問“知否?知否?”緊接著道出那最精彩的一句:“應是綠肥紅瘦”。這幾個尋常字眼,經李清照這門一組合,其色澤和韻味便油然而生。這只是就對風雨後的海棠樹的描繪而言。在描繪中還有更深一層的情意在。這就是隨著對海棠花謝的深入描繪,詞人的惜春憐花的情緒也達到了高潮,在這種對春光的留戀與惜別中,委婉地寄寓著對自己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可見,這一句是含義豐富的情景交融的彩筆,是這首詞的點睛之筆,從而成為歷代人們傳誦的佳句。

3 “詩眼”一詞最早見於北宋。蘇軾詩云:“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范成大也在詩中寫到過“詩眼”:“道眼已盡詩眼在,梅花欲動雪花稀”。

眼在詩句中的作用

詩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以下是幾種典型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如:“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中的“恨”改為“幸”,“恨太平”是對天下太平的不滿,“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詩意迥同。

(2)藉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詔,水晶宮裡近題詩”之“中”改為“深”,“裡”改為“冷”,,使得原來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宮”,轉眼間顯得雍容華貴,超凡脫俗。

(3)靠它增強形象性。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用“綠”字而不用“到”“過”“入”“滿”等字,是取“綠”字的色彩;秦觀的“山抹微雲,天連衰草”是取“抹”“連”的動作勾畫出的線條輪廓。

(4)有的詩眼關乎詩意的精確。如一首詠早梅的詩:“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梅。”若將“數”改為“一”,“一枝”與“早”絲絲入扣。

詩眼是詩詞賞析的關鍵

抓住詩眼,捕捉最佳信息,深入挖掘詩詞意蘊。

詩歌的特點是高度簡潔凝練,因而它的語言更是高度個性化,經常通過比喻、通感、雙關等表達語意,從而使人感到含蓄、朦朧、多義。在詩詞的語味中,要善於尋找最明亮的那顆珍珠,即警句,這是不可忽視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之言俗稱詩眼,它是詩中最凝練、最精神、最準確地傳達主旨的字句,最理清詩詞脈絡的盤節,是掌握詩歌各部分相互聯繫的關鍵。能抓住詩眼或是文章的關鍵字句,就可以帶動全篇,完成對詩作的欣賞,而詩或存在於中心句或出現在標題上,常表現為動詞、形容詞或副刊詞等形式。

如:柯巖的《周總理啊,你在哪裡?》的詩眼是“找”字,從高山找到大海,從北國找到南疆,呼喊周總理,反覆出現的“他剛離去,他剛離去”的回聲,濃重地演染了極度哀痛與深切的思念之情。再如: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愛”字就是詩眼,詩人借鳥兒對土地的眷戀和深沉執著的愛,表達了熱愛祖國併為之獻身的思想。

如何品析詩眼

詩眼是理解詩歌的一把鑰匙,抓住了詩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幫助解題。

一、品析詩眼應知人論世。如:《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和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兩詩都著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嚮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有何作用?讀這兩首詩必須瞭解當時背景兩詩寫作之時,作者都是貶謫之身,正值壯年的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則在垂暮之年被棄置崖州。從詩中看,兩人的處境與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兩詩都著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嚮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在末句,虛寫置身峰頭,收束全篇。既表現了對故多的思念,更表選了對″京華親故″一為援手的急切期待,如果我們不瞭解創作背景,就不可能準確把握。

二、品析詩眼要聯繫詩中的形象把握詩中的思想感情。柳宗元的《江雪》,《江雪》本詩詩眼應為“獨”字。從全詩意思看,它緊承前文“鳥飛絕”、“人蹤滅”、“孤舟”,勾畫出一幅“冰雪獨釣圖”:千山聳立,萬徑縱橫,但山無鳥飛,徑無人行,只有一隻孤舟,一個孤獨的垂釣者。從詩歌形象上看,“獨”字準確形象的刻畫出釣者遠離塵俗,清高脫俗、傲岸不群的個性特徵。從本詩的寫作背景看,“獨”字準確的展示出作者“永貞革新”失敗後連遭貶斥的孤獨景況,也展現了作者始終頑強不屈的精神狀態。總之,“獨”字籠罩全篇,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堪為詩眼。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綠”字詩思深沉,情思浩蕩:既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南春風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之景,又在這盎然生機中展示出作者當時奉詔回京的喜悅,還流露出作者經歷第一次罷相之後,雖被再次徵召回朝,但不能不產生的重重憂慮,豐富的表現力,也十分生動的確讓人稱道,難怪王安石不厭其煩,易“十許字,始定為綠”。

三、品析詩眼要仔細體悟修辭和表現手法。例如《題玉泉溪》紅數醉秋色,碧溪彈夜弦。佳期不可再,風雨杳如年。詩中“彈”字精練傳神。。寫出了溪水聲,富有音樂性。以動寫靜。將萬籟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靜。同時運用擬人手法,賦予玉泉溪以人的情態、生動形象。柳宗元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和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比較不難發現兩詩都著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嚮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在末句,虛寫置身峰頭,收束全篇。既表現了對故多的思念,更表現了對“京華親故”一為援手的急切期待。

喜歡寫詩的你知道“詩眼”的妙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