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以及通證經濟的理念對傳統行業而言,賦能意義大於顛覆意義

01

通證經濟改造與幣改、鏈改有什麼不同?

通證經濟改造更多的是面向具備一定業務基礎的傳統公司、互聯網公司,以區塊鏈技術、Token經濟模型為工具,在某個業務、某個產品的粒度上進行通證化賦能。通證化改造選擇的項目一般是運作良好、不存在明顯商業模式缺陷的優質項目,通過通證化改造為其賦能,藉助區塊鏈技術提高治理效率,進行社群模型的構建,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商業組織形式

當下的幣改、鏈改中,我們看到有一些團隊和機構是真的在幫企業做事,但也有很多機構更加願意簡單粗暴地將資產上鍊,放到交易所去交易,這其實跟ICO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我們認為,區塊鏈要解決的問題不能脫離現實而存在,你可以發幣,可以ICO,但如果沒有實際業務做支撐,加上市場的非理性,最終就會變成一個考驗人性的問題:既然通過ICO一下子能拿到幾個億而且還不受監管,為啥還要真的做事呢?

當然,我們也看到一些項目募集到資金後真的在做事,但結果怎樣大家都能看得到。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更多的消息去刺激市場,導致幣價下跌,進而被投資者嘲笑或被催著做所謂的“市值管理”,這幾乎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而之前的ICO、發幣更像是用一個概念去炒作的標的物,比起關心這件事能否做成,他們更關心的是幣價明天會不會漲,這就是人性。就像1637年的荷蘭,有多少人真的為了種花去買鬱金香球根呢?這樣的泡沫爆掉是必然。

沒有真正落地的Token是瘸子,沒有實體業務的支撐,它更像是一個單向的資本遊戲,沒有工具屬性,更沒有產生現實世界當中的價值。

而有趣的是,現實中有大量實體業務需要用區塊鏈去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不用區塊鏈先去服務他們進而產生真正的價值呢?這是我們決定將通證經濟改造作為我們的一項主要業務去服務傳統企業最核心的促進力,而事實證明,如果你去研究區塊鏈、Token的本質意義和核心能力,你會發現,沒有ICO,沒有所謂的市值管理,一樣可以用區塊鏈解決無數的現實問題。

02

區塊鏈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麼?

首先,很多人說,區塊鏈是個分佈式賬本,但實際上,分佈式賬本本質上是通過區塊鏈的共識基礎來構建的一個應用。如同比特幣實現了轉賬,但更重要的是它是電子現金系統,而不是賬本本身。賬本,只是區塊鏈共識基礎上的應用。

區塊鏈本質上是提供了一個共識基礎設施,所有人基於對區塊鏈提供的共識能力的基礎,來解決以往互聯網應用中無法解決的去中心化共識問題。

當然,其實這是個很繞的概念,如果刨根問底,我們甚至可以認為,以往的互聯網根本沒有共識,共識是中心化公司在他們的數據庫裡面實現的,你我都相信阿里不會作惡,才會用支付寶互相轉賬,僅此而已。而區塊鏈在歷史上第一次提供了不需要這種中介的信任系統,這才是核心所在。

所以無論是記賬,還是提供治理能力,基礎是區塊鏈提供的共識,而這種共識,以前是無法解決的。

03

Token的本質是什麼?

Token本質是賬本上的一個行,記載了某人有多少某Token,而這個Token到底是什麼以及如何來使用,要根據需要解決的問題來定。除此以外,Token不代表任何事,也做不了任何事。

傳統來講,我們會將Token分為兩類:證券類、實用類。通常,前者指的是此前ICO時代用來募資的Token,後者一般是在某個生態體系裡面充當的積分、代幣。這兩種類別的Token往往在白皮書中也會模糊表示,甚至混合使用。

但這兩種分類到底是不是合理,也許值得探討。我們沒有辦法簡單粗暴地將Token進行分類,實際上在SEC歷次對虛擬貨幣的討論和聽證中,也凸顯了這樣分類的無力之處。

Token,在計算機領域指的是“令牌”,持有Token代表某種能力或權益,而這些能力和權益,如何設計並無定數,要看這個系統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同理,在區塊鏈世界中,Token也是為解決問題而存在的工具,如何設計Token架構,是所有區塊鏈解決方案中的首要問題。單純把Token作為貨幣對待,或者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加以分類,都不符合區塊鏈的世界觀。

04

無幣區塊鏈的存在是否合理?

無幣區塊鏈也是個被頻頻提及的概念,很多項目為了規避風險,只是基於“token不合法“這個簡單假設,就宣佈不引入Token做區塊鏈項目,這種認知和選擇顯然是偏頗的。

在通證經濟中,為了激勵、記錄各方的貢獻以確認各方在整個生態中的權限和價值,必定要有一個甚至多個記賬單位來負責這件事,Token顯然就是記賬方式的主要體現。

而在智能合約、預言機乃至正在探索的李嘉圖合約中,能夠讓機器自動識別、確認交易的Token是區塊鏈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最大改變和驅動力之一,取消Token如同抽掉了一個人的血液,沒有血液的傳遞和運輸,任何生物體(生態)都是無法正常運作的。

比起無幣區塊鏈,我們更應該在合規層面探討Token的合規選擇和合規路徑,而不是粗暴取消Token。

05

自組織商業體:未來區塊鏈技術驅動下的商業社會和商業模式

比起“通證經濟”,我更願意用自組織商業體來定義未來在區塊鏈技術驅動下的商業社會和商業模式。

“經濟”這個詞兒實在太大了,我也不相信在未來可預見的時間週期內,區塊鏈能顛覆經濟體系本身。

可能我跟其他區塊鏈從業者相比,並沒有他們那麼多的信仰加成,我們更願意相信持續迭代和產品的力量,這是個持續改變的過程,而絕不可能是個顛覆的過程。

自組織商業體是提供給新興公司、組織、機構的一種新的治理選擇。此前是想把大家組織一起做事情,希望對各方有所約束和激勵,我們唯一的選擇是成立一家公司。而現在,在區塊鏈的驅動下,我們完全可以用區塊鏈技術來映射傳統公司治理中的能力,實現更有效率的組織模式和激勵方法

06

通證經濟對傳統行業的賦能意義大於顛覆意義

關於通證經濟,我們要明確三個概念,這跟ICO、發幣完全不同:

首先,通證經濟不是試圖顛覆既有經濟,經濟體系本身是社會甚至是自然規律,不存在顛覆一說。區塊鏈技術以及通證經濟的理念對傳統行業而言,賦能意義大於顛覆意義。

其次,通證經濟和自商業會給新的團隊新的治理選擇,不是說只有既有的傳統企業才能利用通證經濟的理念來解決問題和賦能,自商業更是對新團隊、新組織的一種新的治理選擇。

以前我們想要一起幹一件事情,只有註冊公司才能用法律工具來保護各方權益,而區塊鏈提供的共識能力則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新選擇,當然這個新選擇不能用區塊鏈本身來實現,必須要有應用層的構建和產品才能實現,就如同你無法使用TCP/IP來去淘寶上買東西一樣。

第三,很多人說,區塊鏈技術是個信任工具,這是錯的。

區塊鏈並沒有辦法提供信任,而是傳遞信任的工具。信任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通過治理策略來保障,現實世界中,我們用司法、立法、行政等方式來保障,而在通證經濟中,則必須要構建鏈上治理的能力,才能同樣保障各方的信任鏈是成立的。

就具體現實而言,就像互聯網一樣,我們在自組織商業體的這套體系裡面,也需要一套分層模型來定義協作關係和治理邊界,現在提及的所謂鏈改、幣改的文章很多,但似乎每篇文章都沒有真正把這個概念說清楚,而這個概念如果劃分不清楚,那麼作為一個項目一定會陷於混沌狀態,更無法談及協作。

最近半年,我們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逐漸對業務和需求進行抽象,梳理出一套價值觀和方法論,並基於他們做了一套系統,幫助更多企業完成通證化改造的嘗試和探索,而不是像現在一樣,需要我們逐個來幫他們完成分析、開發和實施。


區塊鏈以及通證經濟的理念對傳統行業而言,賦能意義大於顛覆意義


在網絡層,實際上映射的是互聯網OSI模型中的應用層,這意味著區塊鏈應用實際上仍然是一個互聯網應用,但在區塊鏈的世界觀中,互聯網的作用被管道化了,成為只負責傳輸的一層。網絡層之上則是由各類公鏈系統提供的共識層,負責最基礎的記賬和共識能力的提供。

工具層在整個體系裡面尤為重要,工具層為用戶和應用封裝了公鏈技術的複雜度,將公鏈作為一個服務來調用,應用只需要知道公鏈提供了一個可信的共識框架即可,而不用關心其技術細節,工具層的存在如同HTTP服務有了IE、郵件服務有了Outlook一樣,可以被普通人所使用,在技術和應用普及層面發揮其具備的優勢。

而工具層之上,才是整個自商業治理模型的核心:激勵、治理、仲裁。一般情況下,多數區塊鏈項目考慮更多的是激勵和流通,而治理是一個比較容易被忽視的關鍵點,但就自商業組織而言,治理是必不可少的。沒有治理層的自商業,就像只發工資,而不管管理的公司一樣,是無法運營和生存的。

仲裁層則是一個新的概念,我們認為,如同現實世界一樣,組織內部必然會有一些無法解決的特殊問題或爭端,必須提交到更上一層來通過仲裁等方式來解決,這有些像商會、工會一樣的組織,在一定範圍內協調組織內部、組織間無法內部或私下解決的問題。仲裁層有其特殊的組織和治理模型,通常情況下,會以抵押權證明、POS等形式,以投票的方式來對議題進行表決,並提供罰則以督促各方履約。

合規層是整個自商業體系中的最上一層,也是最靠近自商業各方參與者的一層,合規層也是與現實世界當中的審計、財務方法相鏈接的一層,合規層提供有效的工具,將整個自商業組織的組織形式,向合乎現實要求的方向靠攏,這層的存在,證明自商業不可脫離現實世界的要求而存在,更不可能對現實世界當中的法規、監管、稅收構成挑戰。

當前,公鏈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可能會發生快速的技術迭代與更新。而與技術快速更新不同的是,資產更具穩定和安全上的偏好。在自商業實施過程中,擁有一個可以隔離技術細節、提供區塊鏈技術實現與商業治理耦合能力的工具層顯得尤為重要。

BAO的全稱是Blockchains as organization(區塊鏈即組織),是一個服務於自商業的工具鏈,同時也是一個治理引擎,它提供了一個一站式流水線引擎,從Token發行、資金募集、DAC治理能力實現到定價和交易的全流程工具,客戶只需在BAO系統中註冊,按提示完成流水線操作,即可在區塊鏈上建立一個自組織商業體,並利用BAO啟動私募、交易的前置步驟。

受益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屬性,客戶完全可以在需要時脫離BAO系統自行管理他們的智能合約和鏈上資產。

而就治理能力而言,如同現實社會一樣,在自商業的實施過程中,必然存在自商業內部無法決策的事項,需要提到更高層級,由更廣泛的DAC組織體對該類情形進行仲裁甚至實行罰則,以確保整個自商業架構的有效、正向運行。

我們希望通證經濟給未來的世界帶來一種新的選擇,這種選擇是去中介、算法提供信任構成的基礎設施,以及在這個基礎設施上工作的一系列應用構成的。

通證經濟不是發幣,而是改造與賦能。謝謝大家。

精彩問答:

Q1:如何用通證激勵消費者,與消費者綁定在一起?

朱峰:其實用通證激勵消費者這個問題經常會遇到,大家可能在傳統的概念裡面還是認為通證是一個激勵工具,更願意使用通證去激勵消費者,就像我們之前做互聯網業務,甚至說更具體一點兒,做020業務去擴展自己的業務這樣一個概念,這是很多人認識的一個常態。

但是我想說的是token除了它的激勵功能以外,更多的是治理功能,它提供了一個東西是以前互聯網完全沒有辦法來提供的,token可以讓所有的生態參與者或者說消費者一起進來參與一個生態的建設而不僅僅是激勵行為。

所以這裡就涉及到,激勵和治理。這兩個選擇是基於消費者的某些行為來激勵,但同時可能也要讓渡一些權利或者權益給消費者,讓他能參與到整個生態的建設當中來。所以在這裡理解我們的通證經濟其實更多的是一個互相的關係,是一個閉環的關係。

我可以舉個例子。

我們現在正在孵化的一個項目是一個國內比較有名的一個音樂節奏組織方。他們更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個激勵行為,也就是說,我來給這些選手投票,來參與音樂節的投票就可以得到這個激勵的token。

那拿到激勵token之後可能的一個情況是,權益就是你的表決權,可以用這些權益和表決權去參與它在這個大生態裡其他項目的一些決策。比如決定這個音樂節下一期請哪些歌手,下一期我們在哪兒辦,決策角色這種事情。

所以大家會發現token其實是一個閉環的行為並不僅僅是一個激勵的行為。

Q2:“通證化改造選擇的是具備一定良性業務基礎的業務”如果團隊的業務本來就是良性的,那麼通證化改造帶來的價值是什麼?

朱峰:我們指的良性業務是這個業務的商業模式沒有明顯的瑕疵,它是可以在傳統世界當中run的起來的業務,但是傳統世界並不是指那種真正的傳統傳統行業像製造業的公司,但更多的其實就是我們現有的互聯網公司,首先要說一下這個業務的前提。

但是這裡會存在一個問題,傳統的互聯網模式,我們沒有辦法真正讓用戶參與進來成為你生態當中的一環,這個我相信做互聯網產品的同學都知道,最終我們會發現很多情況下,我們作為一個互聯網用戶,用著用著就會發現我其實不是這個公司的用戶,而是這個公司的產品。

公司拿走了你的數據,拿走了你的行為,拿走了你能夠給這個平臺貢獻的一切價值和內容之後,其實這個平臺本身並不可能給你任何有實質性的回饋。

為什麼說互聯網經濟走到頭兒了,我會發現互聯網慢慢變得越來越中心化了,那這個越來越中心化帶來的就是慢慢用戶不信任感的發生,其次就是慢慢的流失這樣一個情況的發生。

所以我們認為通證化改造更多的是能夠讓用戶參與進來,能夠為這個生態去做貢獻,去做建設。我們希望在用戶的參與之下,在一個合理的治理規則的參與之下,你的業務能夠更快發展,能夠更快地往前跑。

而且這個更快是在一個良性的互動基礎之上,有一個良性的治理規則的基礎之上來執行的,我們知道治理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重要?

因為從古代到現在,其實我們並沒有找到一個真正能夠在一個強共識基礎之上的一個競合模式,我們創建公司也好,我們去做互聯網把用戶拉進來也好,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這裡面都是佔大多數的這個人去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或者是公司都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比如說我用淘寶,更多的是阿里對我的的行為有話語權,不可能因為在阿里上開一個店參與阿里的決策,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發生的。

所以帶來的價值就是一個新的生態體系和生態結構的一個構建。

Q3:怎麼確保通證化改造後的業務收益,能夠按預定的治理結構分配?或者說,確保業務收益能夠按預定的收益分配方式分配?舉個例子:我把酒類業務做通證化改造,然後賣酒賺了一百萬,但貨款進的是我掌控的財務,我就是不給Token持有者分,你能怎麼樣?

朱峰:這個問題可能指的是鏈上收益和鏈下收益,這兩塊兒的收益是怎麼來分配的。我相信你可能會明確知道這個鏈上收益沒有太多的意義,可以通過智能合約的形式來按照大家持有的token比例進行有效的分紅,當然分紅的形式可能會是多種多樣的,有以增發的形式來分紅,有根據多幣架構權益做確認等等形式。

但是,就有一些公司還會有一些鏈下的收益,比如說我參與了這個公司,然後我也在鏈上參與了公司的治理,但是很多業務它會發生在鏈下也是我收的是現金,我收的是法幣,那這一塊兒怎麼分配。

那這個分配方式,其實在我們BAO後的白皮書裡也有提及,也就是說有鏈上治理和鏈下治理,兩種可能會引入抵押權證明這個概念去給各方來進行有效的約束力,然後確保這個利益來進行有效的分配,但是具體大家之後還是可以看我們發佈的這個白皮書裡面的闡述來理解這件事情或者在這個白皮書的基礎之上,進行討論這樣的話題,可能會比較節省大家的時間。

Q5:通證經濟可能更適用於有一定現實規模的企業或者公司,但放開來想,用token 創建一個經濟體系,用來做社區、社群,前期可能更多的是以token 激勵用戶,類似於用戶活躍、獎勵token。中期token的流轉,後期可能社區、社群自治。這樣的生態,落地的方向會走向哪裡?這種模式的發展方向,或者說您覺得切實可行的路徑會有哪些?

朱峰:我試著來回答一下你的問題,因為我覺得你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兒大。其實在我們現在做的這個例子裡,這個落地本身其實並不是問題,因為他已經具備了實體的業務。

具體的甚至它自己的社群都已經做好了,然後這裡其實並不存在落地的問題,我們只需要考慮我怎樣去放大它,通過這個通證經濟的模型把治理,把有效的代幣體系引入進來。當然每個公司的情況不同,不要去做定製,引入進來之後我們其實是對他已經已經落地的業務進行賦能,而不是空中建立一個新的業務再去落地,不是這樣。

社區自治這個是一個大家廣泛提及的一個概念,這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通證經濟最終的一個形態。但是到達這個最終形態,就像我們實現共產主義一樣,需要走哪些路,需要怎麼去做,中間我們需要做什麼事情有哪些方式參與。那這些我覺得現在都很難預測,真的只能是說根據整個技術商務產品這樣一個大的趨勢,我們不斷去探索,去摸索,去建立更多的實力和經驗,然後我們在過程中慢慢去摸索出合理的方向。

我想就這個去中心化的願景是多說兩句,我覺得這個去中心化並不是區塊鏈一定要做的事情,可能在區塊鏈的世界當中,仍然有中心化來保證效率問題,這個應該是不能避免的。區塊鏈保證的是一個信任鏈的達成,也就是說,即便這裡存在中心化的組織,我們通過適當的治理模式和獎懲模型來保證,即便你是一箇中心化的機構,你也不能作惡,是這樣一個結果,而不是區塊鏈一定要達成去中心化,我覺得這是區塊鏈技術實施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