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請提價:限制扎堆排隊搶購現象

近期,“老百姓”排隊“搶購”茅臺的新聞幾乎刷爆了網絡和朋友圈,上百人的隊伍通宵達旦的排在茅臺國酒專賣店的大門前,翹首以盼奮勇爭先,其中更不乏大爺大媽們矯健的身影,他們拎著馬紮,搖著蒲扇,堅守在搶購第一線。

相同的一幕,在濟南、西安,鄭州、上海等地頻頻上演,尤其是在武漢,400多人的搶購大軍一度導致現場混亂,民警不得不鳴槍維持秩序。國內搶購,海外代購,已成為國人在國際上的笑談,丟感十足。

那麼,這些連夜排隊搶購茅臺的熱切群眾,究竟是茅臺的鐵桿擁泵和忠實消費者?還是另有想法和目的?

事情的起源還要從茅臺在西安舉行的會議說起,2018年1月10日,來自全國各省茅臺聯誼會長、大商代表齊聚西安,聯名簽署堅決執行終端1499元/瓶的鐵腕新政策。會議對外宣傳的口號是“居安思危,維護消費者利益,推動茅臺持續穩健向好發展”。會議看起來很美好,但結果與部分行業專家預測的一樣,完全取得了反面效果。茅臺的市場價格不僅沒有穩定在1499元,反而一路飆升到一千八百元以上。

8月份,茅臺公司發佈文件稱,將開展夏季消費者優惠活動——原指導價格為1499元的飛天茅臺,在8月6日至8日的三天中,每瓶讓利100元,以1399元價格出售,每人憑身份證限購兩瓶。於是,便出現文中開頭的一幕,就此引發搶購熱潮。

不可否認,搶購大軍中不乏真正的“茅粉”,也有為了收藏或送禮的目的,但多數人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賺取差價也”。1399元買進,1800元出售,每天能賺800元,三天2400元,指導價和終端價的巨大差異讓茅臺成為一種謀利的工具。

有多家媒體發文稱,茅臺此行為是緩解茅臺經銷商的庫存壓力,事實真是如此嗎?

以濟南為例,近半年來,幾乎在任何一個名酒專櫃或大型超市,都見不到飛天茅臺的身影,店員的統一答覆是:沒貨!不過可以從其他店調貨,但每瓶要加價幾百元,問題是所有的店面答覆一樣,那麼所謂的調貨,貨從何來?究竟是真正缺貨?還是囤積炒作?

數據顯示,2017年茅臺產量為42771噸,一噸=2000斤,1瓶飛天茅臺為1斤,42771噸等於8554.2萬瓶。按照國家統計局最新的統計顯示,目前全國有13.9億人,這樣算下來平均每16人可以喝一瓶。

物以稀為貴,正是因為特殊釀造工藝和不可複製的地理環境等因素,茅臺的產能確實有限,再加上紅色文化背景和“國酒”的光環,決定了茅臺的稀缺性和特殊價值,這也導致購買茅臺酒不一定都是為了喝,有的人買茅臺酒是為了收藏,有的是為了囤積等價格上漲再出手賺差價,還有的人則是利用茅臺酒的金融屬性進行抵押、貸款等進行民間融資。

茅臺各級領導人不斷呼籲,不要推高茅臺酒市場價格,讓消費者真正喝起來。茅臺集團董事長李保芳表示,茅臺市場價格波動小、漲幅小,保持在合理區間,有利於廣大消費者,也有利於經濟發展。基於茅臺酒是用來“喝”和“儲存”的,要理智對待價格,茅臺酒不是用來炒的。

然而,茅臺以“限價”名義實施的種種舉措,不僅沒有任何作用,反而把價格炒的更高。既然稀缺是本質屬性,為何不讓市場來決定其價值屬性,而不是違背經濟規律,頻頻通過企業手段來操控價格,最終演變成為“名為限價,實則變相漲錢”的笑談。雖然茅臺的口號是讓普通消費者喝得起茅臺,但事實上,茅臺本就不是普通消費者喝的起的大眾產品,而是權貴和精英階層專屬的高端奢侈品牌,即使市場價格達到三四千元,也絕不會影響其銷量。因此,與其高姿態的限價,不如坦坦蕩蕩的放開,讓市場來決定價格。這樣,不僅守住了市場經濟的底線。

大品牌應該有大品牌的樣子,茅臺提價不僅是在提升民族品牌的價值內涵,而且也可以有效阻止“老百姓”排隊購買茅臺的不雅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