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乘過獨木舟嗎?

你乘過獨木舟嗎?

“你乘過獨木舟嗎?”讀到這句話的讀者多少都會有些觸動,這種觸動也是進入《軟刺》的心理基礎。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樣,《軟刺》也是一本講述少女成長中的隱痛的小說,只不過表達更隱晦,情感更細膩,主題更豐富,女孩成長中的孤獨、種種傷害、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面對成人世界的惶恐等。在莉莉和老師格里爾森身上,在帕特拉和利奧身上,彷彿看到了房思琪、李國華。尤其是鄰居帕特拉和利奧,是李國華所謂的戀愛關係的美化,在小說結尾這種美化變得極其荒誕,本質暴露,讀者也從愛的假象中清醒過來。

你乘過獨木舟嗎?

傷害不是一次性地撕心裂肺式的痛,而是一種隱痛,芒刺在背,如影隨形,中文版小說的封面非常形象具體。

英文版小說的封面則更貼合少女的成長主題。

你乘過獨木舟嗎?

1

遠處飄來燒焦的氣味

“我記得當時從遠處飄來燒焦的氣味,有人正在焚燒塑料袋裡的垃圾,大概是守門人想在第一場大雪之前把落葉和南瓜皮處理乾淨。” 琳達的父母早年是嬉皮士,貧窮,離群索居。特殊的家庭環境導致琳達性格孤僻,極度渴求愛和溫情,感官極其敏銳,世界就好像是她可感知的身體的一部分,對人的觀察卻冷靜、深刻。正在觀察歷史老師的暈厥,一股氣味傳來,琳達的思緒立刻跟著飄走。飄忽的思緒,如同催眠師的魔法,將讀者帶入情景,增強讀者的真實感和體驗感;遠處飄來焚燒垃圾的氣味,如同普魯斯特的小瑪德萊娜點心,將讀者帶入琳達的意識,帶入到過去的時光裡,小說也由此開始。

2

你的思緒就這樣飄忽著

飄忽的思緒是琳達的一大特徵。小說有三條主要故事線,新來的歷史老師和莉莉,鄰居一家,法庭的問話。講述中,飄忽的思緒使得故事脈絡忽斷忽續,故事脈絡的斷裂、接續同時穿插著法庭的問話,既能緩解讀者的閱讀疲勞,又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飄忽的思緒使得小說懸疑氛圍濃厚。小說從歷史老師暈厥開始,新來的歷史老師格里爾森引起琳達的興趣,卻發現歷史老師更喜歡有胸且漂亮的莉莉。不久學校開始流傳莉莉和歷史老師的傳言,琳達也發現了歷史老師因為性侵被貶到這所學校的秘密,莉莉在法庭上否認與格里爾森發生過關係,莉莉懷孕,似真似假的湖中央小船上的性侵,格里爾森先生信件中的坦白等,彷彿是一場羅生門。同時進行的故事線是琳達和鄰居一家的交往。和鄰居家小男孩保羅相處融洽,彼此理解彼此的孩童世界,從鄰居女主人帕特拉那裡感受到朋友的溫情和家庭般的溫暖。但小說的第一頁即說到保羅已經死了,庭審過程中(保羅死後對其父母的審判),問琳達“你是什麼時候確定情況不對勁的?回答大概是:幾乎是見第一面的時候就覺得。”看到鄰居男主人利奧與帕特拉的相處,想起格里爾森先生和莉莉。這些懸疑因素隨著故事的開展逐漸揭露,利奧和帕特拉曾經是師生,帕特拉和莉莉等女孩兒一樣,看似是控制者,其實是被控制、被引誘者,保羅因父母都信奉科學基督教,生病之後沒有被送去醫院,在家裡去世。審判的問話穿插在兩條故事線裡,時刻提醒著讀者,看似圓滿、溫情,最後卻是要接受審判的,無論是格里爾森老師,還是帕特拉和利奧。

3

你乘過獨木舟嗎?

“你乘過獨木舟嗎?

嗯,就一次。但我不像你,我是個城市孩子,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我明白。

她看向坐在沙發這頭的我說道:有一次露營。他們把我摁到一條獨木舟裡,我滿腦子想的只有:我要掉下去了。但我越這麼想就越害怕我最後會把獨木舟弄翻,因為我的想象如此清晰——就是嘩的一聲。太具象了。

每個人都會這麼想。

她緩慢地深呼一口氣:我需要修煉自己控制思維的能力。

每個人最終都會翻船。”

在湖中劃獨木舟是琳達最常做的事情。小說中,琳達、莉莉、帕特拉都是乘著獨木舟的人,被排斥,孤獨,害怕獨木舟隨時會翻,在少女世界和成人世界的碰撞中惶恐不安,不懂得成人世界的規則,渴望愛和安全。如琳達所說,“其實你想要的只是一個吻!”乘著獨木舟的人需要的是一個吻,而格森爾、利奧等人卻將引誘性的控制和性傷害偽裝成愛,傷害比單純的性侵更嚴重,這也是女鄰居帕特拉為什麼一直說服自己:是帕特拉控制著利奧,利奧讓帕特拉避免無謂的擔憂。

4

哪怕做噩夢了也要積極思考

“我看到一篇文章中寫道,她(戴安娜王妃)在離婚後為自己羅列了一張‘每天早晨必做清單’,其中一條:哪怕做噩夢了,也要積極思考。這讓我同情她的同時,又為她的勇敢而感動。”

女孩成長中的隱痛只是閱讀的一個角度,還可以從其他各個角度解讀。如琳達和保羅既像詩人又像哲學家,保羅說“天空在我之下”,琳達說“你應該說,你在天空之下”。如思想和行動之間的灰色地帶,琳達和帕特拉都察覺保羅需要去醫院,卻都沒有實際行動,法庭上琳達想為帕特拉辯解,也沒有行動。如保羅身上父親的影子,保羅跪趴在安靜的小女孩身上念著“上帝無處不在,”和他的父親利奧如出一轍。

你乘過獨木舟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