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乘过独木舟吗?

你乘过独木舟吗?

“你乘过独木舟吗?”读到这句话的读者多少都会有些触动,这种触动也是进入《软刺》的心理基础。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样,《软刺》也是一本讲述少女成长中的隐痛的小说,只不过表达更隐晦,情感更细腻,主题更丰富,女孩成长中的孤独、种种伤害、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面对成人世界的惶恐等。在莉莉和老师格里尔森身上,在帕特拉和利奥身上,仿佛看到了房思琪、李国华。尤其是邻居帕特拉和利奥,是李国华所谓的恋爱关系的美化,在小说结尾这种美化变得极其荒诞,本质暴露,读者也从爱的假象中清醒过来。

你乘过独木舟吗?

伤害不是一次性地撕心裂肺式的痛,而是一种隐痛,芒刺在背,如影随形,中文版小说的封面非常形象具体。

英文版小说的封面则更贴合少女的成长主题。

你乘过独木舟吗?

1

远处飘来烧焦的气味

“我记得当时从远处飘来烧焦的气味,有人正在焚烧塑料袋里的垃圾,大概是守门人想在第一场大雪之前把落叶和南瓜皮处理干净。” 琳达的父母早年是嬉皮士,贫穷,离群索居。特殊的家庭环境导致琳达性格孤僻,极度渴求爱和温情,感官极其敏锐,世界就好像是她可感知的身体的一部分,对人的观察却冷静、深刻。正在观察历史老师的晕厥,一股气味传来,琳达的思绪立刻跟着飘走。飘忽的思绪,如同催眠师的魔法,将读者带入情景,增强读者的真实感和体验感;远处飘来焚烧垃圾的气味,如同普鲁斯特的小玛德莱娜点心,将读者带入琳达的意识,带入到过去的时光里,小说也由此开始。

2

你的思绪就这样飘忽着

飘忽的思绪是琳达的一大特征。小说有三条主要故事线,新来的历史老师和莉莉,邻居一家,法庭的问话。讲述中,飘忽的思绪使得故事脉络忽断忽续,故事脉络的断裂、接续同时穿插着法庭的问话,既能缓解读者的阅读疲劳,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飘忽的思绪使得小说悬疑氛围浓厚。小说从历史老师晕厥开始,新来的历史老师格里尔森引起琳达的兴趣,却发现历史老师更喜欢有胸且漂亮的莉莉。不久学校开始流传莉莉和历史老师的传言,琳达也发现了历史老师因为性侵被贬到这所学校的秘密,莉莉在法庭上否认与格里尔森发生过关系,莉莉怀孕,似真似假的湖中央小船上的性侵,格里尔森先生信件中的坦白等,仿佛是一场罗生门。同时进行的故事线是琳达和邻居一家的交往。和邻居家小男孩保罗相处融洽,彼此理解彼此的孩童世界,从邻居女主人帕特拉那里感受到朋友的温情和家庭般的温暖。但小说的第一页即说到保罗已经死了,庭审过程中(保罗死后对其父母的审判),问琳达“你是什么时候确定情况不对劲的?回答大概是:几乎是见第一面的时候就觉得。”看到邻居男主人利奥与帕特拉的相处,想起格里尔森先生和莉莉。这些悬疑因素随着故事的开展逐渐揭露,利奥和帕特拉曾经是师生,帕特拉和莉莉等女孩儿一样,看似是控制者,其实是被控制、被引诱者,保罗因父母都信奉科学基督教,生病之后没有被送去医院,在家里去世。审判的问话穿插在两条故事线里,时刻提醒着读者,看似圆满、温情,最后却是要接受审判的,无论是格里尔森老师,还是帕特拉和利奥。

3

你乘过独木舟吗?

“你乘过独木舟吗?

嗯,就一次。但我不像你,我是个城市孩子,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我明白。

她看向坐在沙发这头的我说道:有一次露营。他们把我摁到一条独木舟里,我满脑子想的只有:我要掉下去了。但我越这么想就越害怕我最后会把独木舟弄翻,因为我的想象如此清晰——就是哗的一声。太具象了。

每个人都会这么想。

她缓慢地深呼一口气:我需要修炼自己控制思维的能力。

每个人最终都会翻船。”

在湖中划独木舟是琳达最常做的事情。小说中,琳达、莉莉、帕特拉都是乘着独木舟的人,被排斥,孤独,害怕独木舟随时会翻,在少女世界和成人世界的碰撞中惶恐不安,不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渴望爱和安全。如琳达所说,“其实你想要的只是一个吻!”乘着独木舟的人需要的是一个吻,而格森尔、利奥等人却将引诱性的控制和性伤害伪装成爱,伤害比单纯的性侵更严重,这也是女邻居帕特拉为什么一直说服自己:是帕特拉控制着利奥,利奥让帕特拉避免无谓的担忧。

4

哪怕做噩梦了也要积极思考

“我看到一篇文章中写道,她(戴安娜王妃)在离婚后为自己罗列了一张‘每天早晨必做清单’,其中一条:哪怕做噩梦了,也要积极思考。这让我同情她的同时,又为她的勇敢而感动。”

女孩成长中的隐痛只是阅读的一个角度,还可以从其他各个角度解读。如琳达和保罗既像诗人又像哲学家,保罗说“天空在我之下”,琳达说“你应该说,你在天空之下”。如思想和行动之间的灰色地带,琳达和帕特拉都察觉保罗需要去医院,却都没有实际行动,法庭上琳达想为帕特拉辩解,也没有行动。如保罗身上父亲的影子,保罗跪趴在安静的小女孩身上念着“上帝无处不在,”和他的父亲利奥如出一辙。

你乘过独木舟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