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对自己父母不满意?

酿酒师刘兴禹


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但是有些时候谈起父母,有些人却对父母不满意。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叛逆期的教育方式


叛逆期的孩子会对父母不满意,甚至可能憎恨父母。在他们看来,一方面父母过于唠叨,不能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一方面觉得父母迂腐,从来不肯定自己。


有些父母原本出发点是好的,想要鼓励孩子,但是用错了方式。比如总是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在孩子取得成就的时候怕他骄傲,不夸奖一味的打压”等等。



这就会让孩子心中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还会非常自卑,这种自卑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有些父母不听从孩子的想法,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哪怕孩子不喜欢,也会用“我都是为了你好”一句话让孩子无法辩驳。


他们无视孩子的需求,虽然付出了很多,但孩子并不领情。还会觉得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这时即使孩子想要和父母沟通,也会放弃,自己解决。

2、以爱之名控制孩子的人生


前段时间朱雨辰上了热搜,就是因为他的妈妈对他的过度溺爱看着让人难受。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错,但是凡事过犹不及。


朱雨辰年近40岁,依然跟着妈妈生活。他妈妈几十年如一日的每天凌晨4点起床为儿子熬梨汁,为儿子收拾屋子,做饭等等。妈妈做的菜必须都吃完。


他妈妈还干涉了朱雨辰每一段感情,只要她觉得女孩子不合适,就会教唆孩子和对方分手。


朱雨辰也反抗过,却因为妈妈的爱而不能苛责妈妈,自己却在酒后痛哭发问,“为什么我年近40了,就没有一个人愿意留在我身边呢?”


中国父母有一点做的并不好,就是在爱孩子的过程中没有“界限感”。


孩子年幼的时候不懂事,你可以做主;但是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因为代沟,有些事情父母无法接受,但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而不是不由分说地替孩子做决定。



为什么如今的90后不愿意结婚?最近有一个90后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一方面我们不想被人说啃老;一方面我们买不起房,如果依靠父母,势必要接受父母的控制。但我们想要自己做主的人生。”

3、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一部分孩子不愿意提起父母,因为原生家庭带给了他们伤害,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比如从小从父母争吵、打骂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婚姻、恋爱都心存胆怯和恐惧。


父母没有起到一个好的表率作用。有的父母离婚之后,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会把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或者用软刀子折磨孩子。



比如“你爸爸不是好东西,你要和他断绝来往。”“你为什么和你那不成起的爸爸一个样!”等等。孩子会觉得这是他自己的错。


上一辈的恩怨,不应该牵扯到下一辈。无论发生了什么,父母都应该及时给予孩子关爱和安抚,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阴影。

总的来说,大部分父母对待孩子都是很好的,只是很多时候方法不对,或者爱孩子没有界限感,总想要控制孩子的人生;对于孩子受到的伤害,不能及时有效地和孩子进行沟通。


当然有些孩子可能是年轻不太懂,当他们真的做了父母。就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了。孩子和父母这两个相爱相杀的矛盾体,如何相处一直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的永恒话题。


24帧半


世上无完人,这许多不完美的人成为孩子的父母,注定也是不完美的。

即便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恩人,但父母也还是有各种各样的不足和缺陷的。

所以,孩子不满意自己的父母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现象,根本不需要动不动就扣上“子女不孝”的恶名。

至于,为什么孩子会不满意自己的父母,有书君觉得大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吧?

第一、父母自身的性格缺陷或者行为方式存在问题。

有些父母不负责任,“生而不养”,好吃懒做,甚至违法乱纪,有些父母重男轻女,自私多疑、对子女和家人胡乱猜忌。

还有的父母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极差,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总是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倾泻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些都是导致子女对父母不满意的地方。

阿恩的父母是典型的“不负责任型”父母。

他的父亲好吃懒做,外出打工吃不了苦,自己做小本生意嫌收入低,生意不好做,总指望着“天上掉馅饼”,不是买彩票,就是去赌博。

阿恩的母亲在阿恩五岁的时候,一气之下和阿恩的父亲离了婚,从此对阿恩不闻不问。

阿恩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还从父母身上学习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上学时也不好好学习,初中毕业就出去给人家打工。

工资低,工作时间又长,父亲还时不时让他寄钱贴补家用。

根本攒不下钱来,眼看自己身边的人都成家立业了,自己也三十好几,可是还找不到女朋友,阿恩对生活的不满就化成了对父母的怨气。

而婷婷的父母则是典型的“重男轻女”型。婷婷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个和自己志趣相投的男友。

可是,婷婷的父母嫌他的男朋友太穷,家里又没有社会背景,既不能给家庭经济带来好处,又不能帮她的弟弟找工作带来方便。

硬是“横刀夺爱”,要婷婷答应她帮婷婷找的对象,婷婷因此也对父母心生不满。

第二、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方式不对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教养方式不同,孩子对待父母的方式也不一样。

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独断专行,具有超强的控制欲。

他们从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声音,只是一味的给孩子制定规矩,要求孩子遵照执行,甚至不屑于进行解释,让孩子时时处于焦虑不安和痛苦难熬的状态之中。

有的父母对孩子一味放纵。

他们虽然对孩子照顾得也比较周全,但是偏于纵容,不愿意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

孩子要什么,家长给什么。这样往往造成孩子冲动叛逆,苛求别人,焦虑,缺乏毅力。

还有的父母过度溺爱,导致孩子在依赖、认知、游戏、情绪和社会技巧方面都可能存在缺陷;成年后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自我控制差,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有的家长是攀比型,动不动就是“别人的孩子”如何如何好,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差,孩子得不到认同,不是自卑就是叛逆。父母错误的教养往往教出畏缩、叛逆,不懂珍惜和感恩的孩子,这也就是“父母倾其所有,培养仇人”的原因。

第三,时代在发展,观念在变化,父母和孩子在生活习惯和认知水平方面产生诸多冲突。

有的父母一辈子勤俭,见不得孩子大手大脚。

有些家长习惯平稳安逸的生活,看不惯孩子身上的闯劲,总是批评孩子瞎折腾……

这些也造成孩子对父母有诸多的不满意。

其实,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许许多多对父母不满意的人,不知不觉的就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又不懂得如何去为人父母。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终生难以摆脱的命运。

没有完美的父母 也没有完美的孩子,孩子对父母有不满意,正如父母对孩子也永远不满意一样,都是可以理解的情绪。

最重要的事,父母和孩子双方都要学会时时察己,总结反省,保持沟通顺畅,才能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父母有养育之恩,很多父母甚至“为了孩子而活”,但是大部分人对自己的父母不满意,尤其是自己生活挫败之时,谈到“原生家庭”就痛心疾首,好像找到了挫败的根源。这是因为大部分父母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养育子女,不懂得身为父母之道。

比起西方的父母,中国的父母有一类是相信“慈母多败儿”的,也就是说,他们觉得一定要严格对待孩子,不能宠溺。这种严格,表现在物质上,就是明明可以承受的消费,却不让孩子享受;表现在心理上,明明可以表扬孩子,却偏偏变成了打压。举个例子,孩子听说很多同学都坐飞机旅游了,也想坐飞机旅游。父母可能觉得这孩子特别虚荣,这么小就攀比,追求享受,但实际上人的天性就是攀比。这时候不要一味打压孩子,而是换个视角看问题,让孩子也能有一些新鲜的经历可以与同龄人分享,而不是感觉自卑。可以带着孩子去露营、去住民宿,一般家庭可以买得起机票就坐飞机,如果坐飞机支出太大,坐大巴也可以。总之不能一味指责孩子的虚荣心,而是要理解、体贴,帮孩子找到信心源泉。更多时候,孩子讨要物质,是因为物质背后存在的心理需求。作为父母要能发现和感受孩子的心理需求,寻找合适的办法去满足。

不懂表扬孩子只知道打压的父母,例子就更多了。比如,孩子考试考了90分,兴冲冲回家给父母看,父母问,你们班有多少考90分的呀?原来大部分人都是90分以上。父母就嫌弃孩子。或者,让孩子和第一名比。还有的孩子某方面突出受到老师表扬,比如踢球啊、帮助别人啊,父母就觉得这些方面被表扬没什么,学习好才是正途。总之,父母表面上说:“这都是为孩子好,怕ta骄傲。”实际上呢?父母将自己的价值观加到孩子身上,用自己的偏见去影响孩子,不去给与孩子积极的回应,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和热情,长此以往孩子只会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就是极度自卑,觉得自己总是做不好。

也有对孩子百般宠爱的父母,一切以孩子至上,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觉得是对的好的,看见孩子打个哈欠也觉得“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可爱呢?”这样的父母是很爱孩子,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可能一直很好,但孩子有可能形成一种认识:“我的父母是无所不能的”,“我是无所不能的”。然而有一天父母再竭尽全力也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了,这时候孩子可能会怨恨父母:“为什么你们不能给我更多?”如果孩子自己发展的很好,或许还能反哺父母,最怕的是孩子一直被保护的太好,温室的花朵,没有自己奋斗的能力,成年后百事不顺,而已经衰老的父母没办法再给予更多,习惯了父母的庇护的“成年孩子”就会格外的失落。

为父母之道真是很不容易,需要一代又一代智慧的传递。小时候在“原生家庭”里受伤害,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也可能不知不觉复制自己被扶养的方式,不知不觉长成自己不喜欢的父母的样子。好在现在更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也有很多书籍和讨论来探讨为人父母之道,期望每个人从“原生家庭”受的伤害可以更小一点,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建立良好的成人关系来化解,可以减少负面模式的代际传递。


裴谕新


焦建萍,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回复:“微课堂”,送您华大心理精品微课。


相信绝大多数为人父母者都会说养育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也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说他们是爱孩子的,为了孩子花费了无数的心血,愿意给孩子最好的饮食、最好的环境、最好的教育等等等等,但是说起父母的养育,总有很多人会讲起父母的很多不是,更有近日热传的“北大高材生拉黑父母,12年不归”。难怪有人惊呼“中国式爹妈,倾其所有,培养仇人!”且慢,这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吗?非也,我们还知道乔布斯至死没有跟父母和解,马斯洛选择不参加母亲的葬礼


难道大多数的为人子女者都是“白眼狼”?

我们先来看一看养育孩子的四种类型:


1、权威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即接受又控制,既能坚守原则,又能做到以温和的态度来坚守原则。孩子会发展出较高的自尊和自我控制及较高的道德成熟性。


2、专断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即拒绝又控制,坚守自己的管教原则,但态度不会温和。他们定有严格的规矩,要求孩子完全遵照,而且不屑解释,孩子会感觉焦虑,退缩,不幸福感;遇到挫折易产生敌对感,自我调整和适应较差。


3、放纵型:这类父母即接受又容许,对孩子固然很慈爱很温和,但是,却不能做到坚持原则。他们把孩子照顾得很周到,却也偏于纵容。他们往往不愿意跟孩子发生对峙冲突,因此也往往推行不了家里制定的规则。孩子可能表现得冲动,不服从,叛逆;苛求且依赖成人;缺乏毅力,且易产生不良行为。


4、溺爱型:这类父母即拒绝又容许,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 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导致孩子在依赖、认知、游戏、情绪和社会技巧方面都可能存在缺陷;成年后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自我控制差。

很多将要为人父母者可能会暗下决心:“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不像父母对我那样对待我的孩子”,而更多的已经为人父母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又不知不觉中使用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在对待孩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自己孩子的,但有太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为人父母,所以武志红说,“父母是我们最大的、终身难以摆脱的命运”。


那么,作为成年人,我们如何理解父母,改变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呢?

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说:发现自己被原生家庭“伤害”的人,其实已经好了。因为看到即是改变,一旦你看到了问题所在,就会做出不一样的行动。


其次,对此需要有一个哀伤的过程,正如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沿袭父母的方式一样,每一个为人父母者也都是沿袭了他们的父母,他们也是在发现了对父母养育方式的不满后,做出了很大的改变,用自已认为最好的方式在对待我们。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

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欢迎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父母生我和弟俩孩子,我工作后就不再花父母钱,92年结婚(父亲给了不到2000元的一个存折,我96年买房借父亲6000,年终发了年终奖全还)后因母亲没工资收入也没养老金给母亲钱花,给治病,到后来送终,尤其发了年终奖几次都是给母亲。弟工作了,有几年收入也挺高的,96年结婚父亲花钱给大办的婚礼,当时弟媳分房,父亲给交了8000元押金,并花钱给简装(周转房),弟结婚我给了2000,等我买房时,弟给我们1000,父母知道后命令我们送回给弟弟。弟买车,爸又跟后老伴各花1万,弟离婚,只要了辆车,开公司借我5万(先借7万,我有事需用钱找他还2万),借父亲7万多,3年多过去了,弟只字不提,平时说吃就到父亲那里白吃饭,父亲总怕他儿子饿着。弟再婚,父亲又跟我提他出钱给弟买房之事。过春节什么的,我每年给父亲送很多东西,弟几乎不怎么花钱,可是在父亲那里从年30吃到至少初五,除非,他有事外出。总之,多年来,弟弟只知道索取父亲的,父亲也溺爱他,我孝敬父母多年,从未花父亲一分,只有我2011年7月住过40天医院,父亲每周探望,给拿点儿吃的,后来几次说给我花了挺多钱,怎么也有1000吧,其实探望我五次有3次拿3小盒牛奶,2个煮的剩玉米,2个苹果,另外,拿过小盒饼干,怎么也不会花到1000,我也都给他买排骨买牛肉买鱼买点心等等早都还了回去,就那样,父亲还是曾几次说给我住院花了他1000。只有过春节,给我女儿压岁钱,我也都早已还了回去。别的没什么,就是我当女儿的,越孝敬他,他反倒说我没什么心眼,儿子不孝敬他,净吃喝他,花他钱,他越说弟弟不傻,这让我心里不是滋味。


xianghonghong_ygv


“北大留美博士12年不回家”这件事,人们或许还记忆犹新。


那个34岁的王猛,从小绝对符合“别人家孩子”的特征:高考地级市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的专业之一录取,被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然而,他与父母的决裂,也让人感慨万千: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


后来他写了一万字长文,明着是告诉朋友如何对待孩子,其实最多的是对父母的“控诉”。


这件事虽然属于个例,但是在当今社会,孩子怨恨父母,不满意父母的情况却不少。这是为什么呢?


有书君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父母方面,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家庭缺少责任与担当。


有的父母年轻的时候,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好吃懒做,或者有不良嗜好,致使家庭比一般人家要贫困得多。


孩子在这种家庭长大,从小吃了不少苦,也跟着受了不少别人的歧视。因此,这样的父母,肯定不会让孩子满意。


还有那些年轻时候作风不正的父母,搞婚外恋,让家庭蒙羞,让孩子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


有书君所住的小县城,一个父亲因为婚外情招致杀身之祸,这家的女儿因此也被男方退婚。这不能不说父母的不良行为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没本事。


有的年轻人爱跟周围的人攀比。别人的父母给孩子挣下了大家大业,或者父母身居要职。


孩子不动不摇成了富二代、官二代。有些孩子看到只能给自己解决温饱的父母,心里或许会不平衡。


没本事,这也是让孩子对父母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教育方法欠妥。


就像开头提到的“北大留美博士”一样,这个化名王猛的年轻人,也是因为怨恨当年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关爱”“肆意操控”等,造成自己现在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的弱点。



偏心。


在孩子较多的家庭,父母因为“重男轻女”或者其它的原因,对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偏爱。


因此,那些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觉得心理受到了伤害。


TA可能会想,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喜欢自己,自己真的是太差劲了。在这种心理暗示下,这个人一生可能都会陷入这种心理阴影中,不能自信地生活。


另外还有,父母当初感情不合,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身心健康受到了影响。


还有的父母,跟已经结婚后的孩子一起生活,因为他们的不明事理造成小夫妻感情不合。这些,都让年轻人对父母心存抱怨。


二、孩子方面,不能正确对待父母的做法,也是造成不满意父母的原因之一。


放大父母对自己的影响。


父母肯定有他们做得不对的地方。比如教育方法不当,给自己成长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作为他们的孩子,成年以后,要试着淡化这种影响,调整心态。

缺少感恩与宽容。


人无完人,父母也是一样。他们毕竟是生养我们的人,为我们的成长,或许他们已经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得最好了。


对他们不要苛求。因为接纳父母的不完美,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缺乏自食其力的理念。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好儿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虽然小时候的生活,跟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但是长大成年以后,人就要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双手创立一番事业。



而不要过份纠结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那些事业成功的人们,并不一定全是靠着父母的影响与资助才成功的。


而那些“啃老”啃得心安理得的人,父母如果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

有书君还是觉得,作为父母,孩子是上天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我们一定要不断完善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工作上要尽心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


另外,也不要过份溺爱与操纵孩子的成长。


不用指着养儿防老。有孩子陪着我们慢慢变老,就是上天一种最好的恩赐。


作为孩子,在成年以后,凡事尽量靠自己。不要对父母有过多的奢望。


因为有了一代代的传承,人类才会生生不息。我们现在虽然是孩子,但是将来也会成为父母。


个人在一种角色中,也不可能事事做得都尽善尽美。我们要原谅父母的不完美,因为这也是一种修行。


学会换位思考,多多体谅父母的不易。



学会感恩与回报。在父母年老需要照顾的时候,作为孩子,也要尽为人子女的职责,让父母安享晚年。


有书君很喜欢这样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愿我们都能珍惜亲人相处的时光。只愿岁月静好,父母子女都能怡然自乐!


有书课堂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爸妈永远在等我们说一句谢谢,我们永远在等爸妈说一句对不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

我出生在农村,爸妈没有多少文化,家里有三个小孩,就我一个女生。但是从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爸妈偏爱弟弟,可能很多家庭都会这样,最疼的就是小儿子。以前我还赌气地问过妈妈,如果弟弟长大了没有出息或者不孝顺,你这么宠着他,以后怎么办?她当时的回答,我至今都记得,那也没办法啊。最让我心寒的是每次家里吵架,爸爸总会拿起皮带就打小孩,我看不过下去想叫他住手,他会拿不让我去学校读书作为威胁,洋洋得意的样子,我真的觉得这样的家长糟糕透了。家里盖了房子,欠下很多钱,他们也会当面说以后我也有份还债,不过房子是分给男孩子的,我想都不用想。快毕业了就一直催我快点找份高工资的工作,没有问过我压力有多大,工作难不难找这些。回家也会当面提钱,骂我赚钱太少,给不了家里多少钱,没有出息,可是他们不知道我在大城市生活成本有多高,每天都不敢吃肉。

其实说这些我并不是想抱怨什么,我知道谁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养育孩子有多不容易,我是欠他们何止一句“谢谢”。但很多时候我能做的只是把压力扛在身上,不给他们造成负担,能尽力给家里人多少就是多少。现在我和家里人越来越没有话说了,真的觉得累了。但可能他们永远都不知道我的心情,不会说出那句“对不起”。


我真不是文青


为什么很多人对自己的父母不满意呢?中国的父母,往往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之物”,以爱的名义绑架了很多孩子的独立与自由,白眼狼不是一天就形成的。


1、 父母过度溺爱,孩子缺乏自主


天底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这份爱一旦处于溺爱,那将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过度溺爱的孩子长大后,特别自私,不懂得分享,脾气很坏,给他再多也不会感恩。


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遇到挫折容易自暴自弃,孩子不是家长的私人物品,他是独立自主的,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与空间。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是也应该有个限度,切莫因爱生恨,溺爱成白眼狼,到时后悔莫及。


2、思想陈旧,顽固不化


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历,父母这一代人吃了不少苦,经历多了自然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工作就是公务员好”等等。



诚然父母是为自己着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一个人的思维仍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孩子的未来更多是自主选择的结果,父母更多是导向而不是决定。


3、传统道德丢失,拜金主义盛行


以上两点主要从父母那边找问题,当然如今社会拜金主义盛行,传统道德观念淡薄,孝道的丢失,家族家风建设的淡薄都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不利。


如今社会,笑贫不笑娼,青少年价值观并未形成,往往受社会不良习气影响,出现了“长大想做网红的言论。”


很多父母并不是很有钱,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特别是经济上爱莫能助,很多孩子嘴上不言内心早已不满。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千万不要因为溺爱而造成孩子人格的丧失,同时孩子应该体谅父母,学会感恩,双方都要有一个沟通与交流,我想这样的家庭才是健康幸福的。


有书知道


我是在重男轻女的家中长大,我家三个女儿最小是我弟弟,父母对儿子的偏心从小就开始了,我父亲是工人,那个年代你吃上玉米面就不错了,我弟弟吃白面,我们三个女儿吃玉米面,我十六岁就上班了,我每个月挣三十六元,那个时候就不算少了,我二十六岁结婚,十年,每年父母只管要钱,我结婚时我一分钱都没有,我以为我结婚了父母就不给我要钱了,没想到父母有事就找我要钱,我父亲把退休金给了儿子,自己卖儿童玩具为生,父亲住院我去看望,父亲拉着我的手说叫我拿钱,我当时有双胞胎孩子,没有本事的我手里就要一百块钱,我不知道怎么办?我想到了死,我想跳楼自杀,我拉着我刚会走路的孩子,我有点舍不得,我把我想死的事告诉我同事说了,同事叫我不要理会父母了,那是个无底洞,父亲有退休金,我听了,不在理会父母,我姐姐妹妹我父母从来没有给她们要过钱,后来我父母住院我经常掏钱,报销后都是他儿子的,后来我孩子都上学,我天天过得紧巴巴的,我父亲最后一次住院我真的拿不出来钱了,我就不拿,可是没想到,我弟弟不理会我,我去医院伺候父亲,父亲出院后我在弟弟家伺候我父亲,我父亲和我弟弟是一个家,我自己出去买饭吃,弟弟从来没有叫我吃他一顿饭,我每次吃饭眼泪汪汪,父母不管怎么样,做儿女的都应该孝敬父母,孝敬父母给自己的子孙惜福,我体会到了一个人的忍耐,不和父母计较那么多,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我现在心态特别好,儿女听话,都大学毕业了,我从父母去世后在没有回过家,我现在开始过我自己的生活,父母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所以儿女们不要计较那么多,父母需要你的时候一定要去照顾,这样你一定会锻炼自己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不要找任何理由不去孝敬父母,把心态摆正,这样你就能体会一句话了,家中一老,家中一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阳光丽女


说实话,我对我父母也是不满意的,他们也对我不满意,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感情。

我家有我哥和我两个兄弟,哥哥在老家,我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每一次回家哥哥嫂子都会和我说爸妈的各种不是,妈妈也会悄悄和我说哥哥嫂子的不对,只有爸爸从来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发表意见。但是我知道哥哥嫂子对爸妈还是不错的,对于哥哥嫂子的能力和孝顺,爸妈也是认可的。

哥哥嫂子说得较多的是爸爸老是偷喝酒,说他他还会生气,一天在家做个饭也做不出来,他们说妈妈太喜欢八卦,家里面有点事情都被他说出去了。而妈妈则说哥哥从来不拿钱给他们,嫂子有点好吃懒做,顿顿想吃好的。

听着他们的抱怨,我只能笑而不语,他们说的问题都确实存在,但都是小问题。除了爸爸身体不好不能喝酒以外,其他的都是两代人观念不同导致的。

所以说,对父母有意见并不是不孝敬他们,很多时候可能是观念不一样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