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三大最強戰刀,一把造成民族大遷徙,一把打得倭寇

在中國古代講究十八般兵器,人們最常聽說的就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在這裡面刀被排在了第一位,這說明了刀在戰鬥中地位,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中國古代戰功赫赫的三大名刀。

間接造成歐亞民族大遷徙——環首刀

環首刀誕生我國商代時期,是由鋼經過反覆摺疊鍛打和淬火後製作出來的直刃長刀,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一種兵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環首刀將匈奴打敗,並間接促成了當時的歐亞民族大遷徙。

中國古代三大最強戰刀,一把造成民族大遷徙,一把打得倭寇

環首刀

環首刀在西漢開始普及使用、徹底取代長劍是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士兵幾乎人手一把環首刀,環首刀成為了衡量軍力的重要指標,《太平御覽蒲元傳》中提到,三國時的諸葛亮曾命“蒲元”這個人造刀,蒲元在斜谷開工,為了造出好刀,還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來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稱為“神刀”。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劍錄》中描述,孫權在黃武五年(226年)造劍十口、刀萬口,從這可看出,劍在這時已成為玩賞用兵器,而刀則為士卒實戰的兵器。


中國古代三大最強戰刀,一把造成民族大遷徙,一把打得倭寇

現在鍛造的環首刀

在三國之後,環首刀作為一個經典和傳奇橫跨過近300年時光直到唐代中期。環首、窄身、長刃、直背,這系列特徵的環首刀在華夏武功最燦爛輝煌的一千年裡扮演了主角。

白江口之戰完勝日本——唐刀

根據歷史記載,中日兩國之間的第一次交戰是發生於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戰。在這場戰役中,日軍有士兵四萬兩千人參戰,戰船1000餘艘;當時的唐王朝派遣士兵一萬三千人,擁有戰船170艘。當時的唐軍將領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圍住日軍。日軍膽子也肥,竟敢冒著唐朝軍隊的火器和箭雨,登上唐朝的戰船。然而,就在登上甲板的一剎那,他們頓時和唐軍交手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中國古代三大最強戰刀,一把造成民族大遷徙,一把打得倭寇

現代鑄造的唐橫刀

只見一個個綻放著寒光的東西向他們快速劈來,日軍躲閃不及,有的被直接斬殺,有的則跳海而死。這場戰役最終以日軍的全面失敗而告終,日本方面的戰船被全部焚燬。白江口之戰也成為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唐刀有四式,分別是儀刀、橫刀、陌刀、障刀,其中,陌刀更是有“陌刀出手,人馬俱毀”的說法,殺傷力十分恐怖。

中國古代三大最強戰刀,一把造成民族大遷徙,一把打得倭寇

唐朝陌刀陣型

將倭寇打得望風而逃——戚家刀

明代的火器發展已漸成熟,遠射的火炮已基本上取代了炮與床弩,但單兵使用的火器如鳥銃等,因裝填費時,未至完全實用的程度,所以刀、矛、弓箭等傳統兵器仍為步兵之基本裝備,並因倭寇的侵擾而有重大的變革。當時的軍隊在接戰倭寇,時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日本刀磕折,死傷極重,爾後發展出厚背砍刀相抗,雖不再易斷,但一經正面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傷敵,況且器又沉重,遠不如日本刀的靈動沉猛。

中國古代三大最強戰刀,一把造成民族大遷徙,一把打得倭寇

戚家刀

於是,戚繼光借鑑了倭刀的弧度樣式,再結合明朝腰刀的自身特性和中國人的用刀習慣,改良出一種戰鬥力強悍的全新戰刀,即戚家刀。在抗倭戰爭中後期,戚家刀在以毛竹削制的狼筅配合下和藤牌的保護下大顯神威,將倭寇打得落荒而逃,戚家軍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就是戚家刀戰鬥力的最好說明。

中國古代三大最強戰刀,一把造成民族大遷徙,一把打得倭寇

電影《蕩寇風雲》中的戚家刀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