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最完備的慈愛理論

成書於東漢末年的《太平經》繼承了儒、墨各家的慈愛思想,並對各家做了具有宗教意味的改造與闡釋,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慈愛理論。這一慈愛理論可分為三個層次:最低的層次是物質上的賙濟;較高一個層次是對生命的關懷;最高的層次是道德上的慈愛。

漢代最完備的慈愛理論


物質層次的慈愛主要體現在《太平經》中有要求平均與周窮濟困等方面的內容。《太平經》認為天地間的一切財物都是由“天地和氣”所生,是用來供養世間所有人的,是大家共同擁有的,因此大家應該共同享受,而不應被少數人獨佔。《太平經》反覆強調:“天地乃生凡財物可以養人者”“物者,中和之有”“中和有財,樂以養人”,既認為天下財物共有,那麼不足之人自然可以取來用。該經咒罵那些將財物據為己有的人是“倉中之鼠”;批評那些享有私財而不救濟窮人的人是“天地之間大不仁人”;並指責那些“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飢寒而死”的人,認為其罪不可饒恕。

對生命的關懷主要體現在重德輕刑,反對廝殺,關注婦女,保護自然上。在這方面,《太平經》首先強調“人乃道之根柄,神之長也”“人命至重,不可須臾”,先講生命的珍貴,由於珍貴而需要被珍視;其次講到“天重人命”,這就由普通的道德倫理上升到宗教信仰的層面了,有“天”在頭頂上時時考量著,是推廣道德教化以存身,還是施行嚴刑峻法以喪命,就看自己所行了。《太平經》倡導“君者當以道德化萬物”,認為“以嚴畏智詐刑罰勝人者,是正乃寇盜賊也”,同時又指出“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太平經》對當時社會上大量殘殺女嬰的現象提出批評,它從生理及人類繁衍的角度指出陰陽互相倚靠、均不能獨生的特點,認為殘殺女嬰是“絕地統,滅人類”。對生命慈愛的觀念還涉及非人類生命體,《太平經》從“道畏自然”與天父地母共生人與萬物兩方面出發,提出要保護動植物。

道德上的慈愛主要是指贈人以道、德。《太平經》在《六罪十治訣》中,將“積道無極,不肯教人開朦求生”之人,與“積德無極,不肯教人守德養性為謹”之人,以及“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飢寒而死”之人,一起視為罪不可赦之徒,認為他們不肯予人以道、德的行為是與天地結怨。該經還指出,教人以道就好像把火分給別人,再多的人來取火,火苗也不會變弱;又好像在大河中飲水,再多人來飲用,水也不會枯竭,即予人以道、德是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之事。此外《太平經》還指出“天道助弱”,因此反對“智者”欺負“愚者”,“強者”欺負“弱者”,“少者”欺負“老者”。

綜上可知,《太平經》的慈愛思想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在對象上,不限於人類,也涉及動植物,甚至擴展至土地;二是在內容上,不限於通常所認識到的較低層次之物質上的慈愛,還涉及到生命的慈愛與道德上的慈愛;三是在結構上,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理論。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