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0亿资金央行再救市,突如其来的降准打了老美的脸

周末央行释放重大政策,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7500亿资金央行再救市,突如其来的降准打了老美的脸

突如其来的降准

就在半个月前,美联储议息会议刚把美国商业银行利率上调0.5%,进行实现承若的加息政策,而作为汇率联动制度的香港也随之上调了利率,众多新兴国家因为缺乏独立的货币体系,只能跟随美国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新兴国家在痛苦中迎来被动加息。

而央行并未跟随美国货币政策,反其道行之,进行了降准,而且这次波动幅度在1%,超越了之前的0.5%调整幅度。原因在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民营企业生存堪忧。

要知道整个2017-2018年度,原材料的上涨呈现出不可逆的趋势,从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到纸价、油价等基础用品价格,甚至菜价物价成本不断攀升,民营企业本来生存问题堪忧,要么提高产品价格涨价转嫁给消费者,要么死守市场份额熬下去,无论哪种情况在商战中都是九死一生。

而保民企的背后,则是对全中国80%的就业进行保护,民企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一直都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大部分的就业都是来自民营企业,而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资质较差,一般来说银行不愿意贷款给民营企业,所以导致民企越做越小,越做越难的窘境。

这次降准主要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令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灵活操作,能释放出7500亿资金流入市场,很多人担忧会不会进一步去推高房价,目前看来还并未有调控政策松动迹象,而越来越多的房企加入到打折活动中来,相信房子不会成为资金去向。

7500亿资金央行再救市,突如其来的降准打了老美的脸

货币政策要因地制宜

各国经济发展本身存在大量的特点,就像不同的锁,一把钥匙开不了有所的锁,而美国的货币政策也不是万能的,一些处于经济瓶颈甚至下行的国家,一味跟随加息步伐,反而会拖累自身经济发展,压制着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而且从长周期来看,中国货币松紧周期也与主流国家不同。由于GDP长期稳定的高速增长,使得我们的货币政策稳健向好,以至于在2014年的时候,大部分国家完成量化宽松降息降准政策,不少国家甚至出现零利息。而我们的利率却是世界上最高的,从此开启了宽松的货币周期。

而美国率先完成量化宽松周期,现在也率先步入趋紧的货币周期,快加息慢缩表以是常态,即便经过了好几轮的加息,目前美国的联邦商业银行利率在2.00%-2.25%区间,也与我们国家当下的利率相当。所以也不会导致外资大量流出,毕竟利率相当,美国的吸引力并不比得了中国。

经济如同看病吃药,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国家不同情况货币政策存在较大差异,加息未必是唯一途径,换个角度降准,还能盘活整盘经济,岂非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