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父母“无能”的的表现——孩子沉迷手机!


|亲子|父母“无能”的的表现——孩子沉迷手机!

前几天在餐厅吃饭,一对夫妻带着孩子开门进来,看似三岁左右的孩子被爸爸抱着却大哭不已,一直嚷嚷着:“我要买、我要买、我要玩具…… ”

“不然我们就买那个玩具给他好了,又没有多少钱。”爸爸问妈妈。

“不行,刚刚就已经跟他说不能买。家里一堆玩具,买了玩两天就丢在那不玩了。”妈妈很坚定的回答。此时的我,真的很想给她一个赞。

“额,那好吧。”爸爸转头对孩子做了个无奈的表情,两手一摊,然后把孩子放了下来。

但是孩子还是继续哭闹,嘴里依旧是那句“我要买”。甚至还一直大力的挥拳打爸爸,但那位爸爸也毫无办法,一边任由孩子捶打,一边还给孩子檫眼泪。一旁的妈妈也略微尴尬的看着周围的其他顾客,毕竟孩子的哭喊声在这间餐厅的每个角度回响着。

“好了,不哭啦,给你玩手机好不好。”面对孩子的哭闹,爸爸拿出了“杀手锏”——手机。“你不哭就给你看动画片,看小猪佩奇。”结果,孩子的哭声停止了,眼泪夹着鼻涕的看着手机,似乎刚刚的哭闹从未存在过一般……

这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现象。一开始我们还会觉得这样对孩子不好,但久而久之,这种情况却越来越普遍,以至于我们开始认为这很正常。这其中就包括许多父母!但是,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教养时,千万不能够只是处理或者应付当下的表面,而是请想得远一点。

敷衍的“应付”只会招致更严重的后果

从前

“孩子想买玩具,父母不给,孩子就哭闹,于是给孩子买,下次孩子再要玩具,再哭,再买,直至父母意识到玩具太多,坚持不让买。”

今天

“孩子想买玩具,父母不给,孩子就哭闹,于是给孩子买,下次孩子再想买,再哭,父母决定让孩子玩手机,转移注意力,孩子玩手机,不再哭闹,渐渐的父母发现玩手机能让孩子乖乖的不哭闹,于是遇事就给孩子玩手机。”

|亲子|父母“无能”的的表现——孩子沉迷手机!

其实“从前”和“现在”的实质是一样的,就像上面这张图一样!

“觉得孩子很吵,就塞手机过去”,这是为了快速解决孩子吵、哭、闹的表面;“孩子力气小,让他打两下也无所谓”,这是忽略孩子的情绪反应。敷衍地“应付”孩子,只是看到当下孩子的行为与情绪的变化,最终只会招致将来严重的结果。

试想一下,倘若孩子现在的行为是20岁时做的,作为父母的我们会接受吗?!如果不接受,那就请停止现在的行为,真正的面对孩子,而不是敷衍他。因为,孩子的行为并不会随着长大而自动变好!而我们也不想做一个“无能”的父母。

“温柔的坚持”勿让孩子的哭闹得逞

首先,当我们已经对孩子说不会买,所以就应该坚持不买,而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妥协满足。然后,父母双方要一起做到,否则任何一方让孩子得逞一次,之后,他的反应肯定会更大,毕竟有“成功经验”啊!

|亲子|父母“无能”的的表现——孩子沉迷手机!

接着,当孩子有情绪了,不能因为他的年纪小或力气小就忽略。

“情绪本身没有对错,但是有影响到他人就不行”,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满了肯定会想发泄,但是发泄的方式不可以伤害或影响他人,所以,当孩子一生气就挥拳、丢东西,请务必制止。毕竟现在可能是挥拳,当孩子具备更多能力时,可能就不仅是挥拳或者只对父母发泄了。

必要时,可以抓住孩子的手,跟他说“我知道你在生气,但是不能打人,因为我会痛”、“你因为不能买玩具而生气,但是不能打我”等到孩子答应不挥了,再缓缓地放开他的手。

再来,若是孩子的哭喊长时间无法停止,请把孩子带离当时的环境。

一方面他人没有必要承受我们孩子的情绪,另一方面我们可能因为他人的压力被迫“妥协”。要注意,有些父母会将孩子带到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任由孩子大哭。这其实是不好的,这可能会让孩子停止哭泣,但一定会让孩子感到被抛弃感,甚至因此产生缺乏安全感的情况。

最后,把手机收起来吧!

手机并不是孩子的“保姆”,更不是教养孩子的“良方”。或许手机可以吸引孩子,进而停止哭闹的行为。可是,一旦孩子沉迷于手机当中,变成了阻碍孩子正常成长的一大障碍!

想必把上述的行为都做到了,就会有很多父母变得“不知所措”了。因为那是他们迄今为止,应对孩子的“唯一办法”。

|亲子|父母“无能”的的表现——孩子沉迷手机!

最好的方式是——“陪伴”!

是的,就是陪伴。返回去想,其实父母想要敷衍孩子,更多的是因为不能陪伴孩子,而不是真的想敷衍孩子。但是往往正确且有效的办法恰恰是我们不愿意做的。

但孩子哭闹时,把孩子带到不影响他人的地方(比如:餐厅外面),陪着他哭完。“等你哭完了,我们再进去”,让他知道“你的哭闹对我们是无效的。”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用有兴趣的事物来引导孩子加速结束,比如:“你看那辆汽车”,“你看那栋大楼”等等。

最后,等孩子渐渐收起了哭声,我们再一起手牵着手回到餐厅,继续就餐便好。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许多家长会在孩子哭闹后,或者哭闹时和孩子讲道理,这其实是没什么作用的。孩子哭闹时,没空搭理你的道理。孩子刚刚哭闹完,他没心情去听你的道理甚至反感你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等孩子恢复了,从刚刚的情绪中完全脱离了,再讲不迟。

虽然这样的做法已经“违背”了许多父母长期形成的教养方式,但是请一定这么做。当我们把“忙”作为无法陪伴孩子的借口时,招致的结果便是孩子渐渐脱离我们。要么沉迷手机,要么叛逆成性。

现在,你还觉得乖乖坐着玩手机的孩子是“好孩子”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