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父母「無能」的的表現——孩子沉迷手機!


|親子|父母“無能”的的表現——孩子沉迷手機!

前幾天在餐廳吃飯,一對夫妻帶著孩子開門進來,看似三歲左右的孩子被爸爸抱著卻大哭不已,一直嚷嚷著:“我要買、我要買、我要玩具…… ”

“不然我們就買那個玩具給他好了,又沒有多少錢。”爸爸問媽媽。

“不行,剛剛就已經跟他說不能買。家裡一堆玩具,買了玩兩天就丟在那不玩了。”媽媽很堅定的回答。此時的我,真的很想給她一個贊。

“額,那好吧。”爸爸轉頭對孩子做了個無奈的表情,兩手一攤,然後把孩子放了下來。

但是孩子還是繼續哭鬧,嘴裡依舊是那句“我要買”。甚至還一直大力的揮拳打爸爸,但那位爸爸也毫無辦法,一邊任由孩子捶打,一邊還給孩子檫眼淚。一旁的媽媽也略微尷尬的看著周圍的其他顧客,畢竟孩子的哭喊聲在這間餐廳的每個角度迴響著。

“好了,不哭啦,給你玩手機好不好。”面對孩子的哭鬧,爸爸拿出了“殺手鐧”——手機。“你不哭就給你看動畫片,看小豬佩奇。”結果,孩子的哭聲停止了,眼淚夾著鼻涕的看著手機,似乎剛剛的哭鬧從未存在過一般……

這是我們常見的一種現象。一開始我們還會覺得這樣對孩子不好,但久而久之,這種情況卻越來越普遍,以至於我們開始認為這很正常。這其中就包括許多父母!但是,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教養時,千萬不能夠只是處理或者應付當下的表面,而是請想得遠一點。

敷衍的“應付”只會招致更嚴重的後果

從前

“孩子想買玩具,父母不給,孩子就哭鬧,於是給孩子買,下次孩子再要玩具,再哭,再買,直至父母意識到玩具太多,堅持不讓買。”

今天

“孩子想買玩具,父母不給,孩子就哭鬧,於是給孩子買,下次孩子再想買,再哭,父母決定讓孩子玩手機,轉移注意力,孩子玩手機,不再哭鬧,漸漸的父母發現玩手機能讓孩子乖乖的不哭鬧,於是遇事就給孩子玩手機。”

|親子|父母“無能”的的表現——孩子沉迷手機!

其實“從前”和“現在”的實質是一樣的,就像上面這張圖一樣!

“覺得孩子很吵,就塞手機過去”,這是為了快速解決孩子吵、哭、鬧的表面;“孩子力氣小,讓他打兩下也無所謂”,這是忽略孩子的情緒反應。敷衍地“應付”孩子,只是看到當下孩子的行為與情緒的變化,最終只會招致將來嚴重的結果。

試想一下,倘若孩子現在的行為是20歲時做的,作為父母的我們會接受嗎?!如果不接受,那就請停止現在的行為,真正的面對孩子,而不是敷衍他。因為,孩子的行為並不會隨著長大而自動變好!而我們也不想做一個“無能”的父母。

“溫柔的堅持”勿讓孩子的哭鬧得逞

首先,當我們已經對孩子說不會買,所以就應該堅持不買,而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滿足。然後,父母雙方要一起做到,否則任何一方讓孩子得逞一次,之後,他的反應肯定會更大,畢竟有“成功經驗”啊!

|親子|父母“無能”的的表現——孩子沉迷手機!

接著,當孩子有情緒了,不能因為他的年紀小或力氣小就忽略。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但是有影響到他人就不行”,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滿了肯定會想發洩,但是發洩的方式不可以傷害或影響他人,所以,當孩子一生氣就揮拳、丟東西,請務必制止。畢竟現在可能是揮拳,當孩子具備更多能力時,可能就不僅是揮拳或者只對父母發洩了。

必要時,可以抓住孩子的手,跟他說“我知道你在生氣,但是不能打人,因為我會痛”、“你因為不能買玩具而生氣,但是不能打我”等到孩子答應不揮了,再緩緩地放開他的手。

再來,若是孩子的哭喊長時間無法停止,請把孩子帶離當時的環境。

一方面他人沒有必要承受我們孩子的情緒,另一方面我們可能因為他人的壓力被迫“妥協”。要注意,有些父母會將孩子帶到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任由孩子大哭。這其實是不好的,這可能會讓孩子停止哭泣,但一定會讓孩子感到被拋棄感,甚至因此產生缺乏安全感的情況。

最後,把手機收起來吧!

手機並不是孩子的“保姆”,更不是教養孩子的“良方”。或許手機可以吸引孩子,進而停止哭鬧的行為。可是,一旦孩子沉迷於手機當中,變成了阻礙孩子正常成長的一大障礙!

想必把上述的行為都做到了,就會有很多父母變得“不知所措”了。因為那是他們迄今為止,應對孩子的“唯一辦法”。

|親子|父母“無能”的的表現——孩子沉迷手機!

最好的方式是——“陪伴”!

是的,就是陪伴。返回去想,其實父母想要敷衍孩子,更多的是因為不能陪伴孩子,而不是真的想敷衍孩子。但是往往正確且有效的辦法恰恰是我們不願意做的。

但孩子哭鬧時,把孩子帶到不影響他人的地方(比如:餐廳外面),陪著他哭完。“等你哭完了,我們再進去”,讓他知道“你的哭鬧對我們是無效的。”

然後,在這個過程中用有興趣的事物來引導孩子加速結束,比如:“你看那輛汽車”,“你看那棟大樓”等等。

最後,等孩子漸漸收起了哭聲,我們再一起手牽著手回到餐廳,繼續就餐便好。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許多家長會在孩子哭鬧後,或者哭鬧時和孩子講道理,這其實是沒什麼作用的。孩子哭鬧時,沒空搭理你的道理。孩子剛剛哭鬧完,他沒心情去聽你的道理甚至反感你的道理。所以,我們應該等孩子恢復了,從剛剛的情緒中完全脫離了,再講不遲。

雖然這樣的做法已經“違背”了許多父母長期形成的教養方式,但是請一定這麼做。當我們把“忙”作為無法陪伴孩子的藉口時,招致的結果便是孩子漸漸脫離我們。要麼沉迷手機,要麼叛逆成性。

現在,你還覺得乖乖坐著玩手機的孩子是“好孩子”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