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畫人物像畫的那麼差?

孤獨的射手0532


的確,中國畫的人物畫和西方油畫的人物畫相比較起來,國畫中的人物形象簡直沒法看了,不知是畫家繪畫水平不夠,還是古人樣貌長得醜陋呢?可讓人更疑惑的是幾千年下來國畫中的人物形象依舊沒發生改變,讓人分不清是古人還是現代人。



中國畫是在傳承傳統的文化底蘊,“寫意”這兩個字就概括了中國畫所有的創作技法了,根本不注重人物的外貌特徵,只講究人物的內心情緒,用筆墨使勁的描繪人物情緒,就好像唱戲的一樣,原本爽朗的樣貌被各種粉妝畫的走形了,


既然中國畫注重“寫意”,所以畫家在畫人物時總喜歡把自己的主觀意識添加在畫中,就是憑空想也可以畫一個人出來,沒有真人參照,畫出來的人物自然又更不像了,

這簡直很任性嘛,就好比蘋果🍎是圓的,畫家可以把它畫成方的,因為只是一味的要畫出蘋果的味道,而不注重蘋果長什麼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寫意”。


現在中國畫的人物畫經過改良之後,在形上有了很大進步,至少人們可以清晰的分辨出人物的五官了,這主要是中國畫借鑑了西方油畫的素描,從而色彩變的鮮明,人物比例勻稱,具有空間感,當然了,中國畫依舊注重神韻,所以國畫的人物依然不夠形象逼真。


詩夜城主


很多朋友平常翻書冊,逛畫廊,看展覽,總會覺得自家傳統的人物畫不行,主要不滿是因為它們“不逼真”,“畫的不像”。不如西方人的肖像畫作,非常寫實,惟妙惟肖,很立體,如在眼前,栩栩如生。

(圖:油畫家冷軍的“超寫實”人物畫作——最大特徵是“像”,受到的詬病也在只“像”無“神)

有這種厚此薄彼的感覺,當然主要還是觀念上隔膜的問題。這裡面所反應出來的核心,甚至可以說是中西繪畫及人物畫表現重心之別。雖然說所有繪畫都是視覺藝術,都是用眼睛作為媒介去觀看的,國畫也好,西畫也好,都不能脫離“色彩”與“形狀”這兩個媒介。

但是籠統而言,西畫確實更重視“形似”,而中國話尤其是人物畫,宗旨在於“傳神”。也因此,一般人會喜歡冷軍那樣的照樣機式的超寫實油畫,而看何家英這類國畫家的人物畫,會感覺不知所謂。

一般而言,中國畫非常注重主觀情緒和意識的抒發,不是很注重“真實感”。以前中國畫家,畫前,早已“意在筆先”,“胸有成竹”,根本沒有背個書包去黃山寫生什麼的,也不會花錢去僱個模特啥的,對著描摹。

自古以來,中國畫家在學習時,在創作時,最喜歡說的話,聽得最多的話,也許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了。這是中國畫家的“武林秘籍”口訣大法。用現在的話來講,中國畫需要的,不是去復刻風景或人物,讓現實中的狀態原原本本的移到紙面上來這麼簡單,而是更加看中所見所聞的感受,與豐富的想象能力,讓所畫的人與景都有生命力,能傳達所畫者的思想、情感、進而也讓欣賞的人也同樣能感受到這種情緒,引起共鳴。

(圖:明代畫家沈周的自畫像——構圖是如同我們證件照般的金字塔式,筆法是剛勁的鐵線描,非常單純。據題詞“眼差小”、“額太窄”等,並不像,但是一代藝壇宗師溫溫儒者的風神直透紙面)

也就是說,對於中國畫家而言,極端寫實往往並非難事,但是在他們看來,繪畫是創造性的藝術,不是為了復原,更不是為了謀生。西方式的職業畫家,中國歷史上基本上是沒有的,連“揚州八怪”這樣“市場經濟”意識最強的帝國晚期畫家,主業也是官員,只是偶爾賣畫給達官貴人而已,像唐伯虎失掉進入體制的資格不得已賣畫,整天哭哭啼啼的,也不是因為窮,而是覺得賣畫是“賤業”,很丟人可恥。因此,無論是地位、意識、宗旨還是技法,中國畫家都和西洋畫家不大相同。

情緒、精神之類不是可以實指的,也是無法通過形似來傳達的。過去的歷史上,像“畫聖”吳道子,是有名的人物畫大師。他年輕那會,藝術家性情,不願受束縛,辭去體制內小公務員差使,作“京漂”混跡長安時,開始也窮困潦倒,為了賺點外快,經常給一些像龍泉寺一樣的大寺廟畫壁畫。據說,他畫過一副《地獄變》,是佛教人物故事畫題材,把地獄畫的陰風慘慘,鬼神猙獰威猛,受難者苦痛哀嚎,有殺生為業的屠夫,見到了跪拜改變職業。像這種人物畫,它所塑造的“真實感”,也不是形態上的“真實感”——地獄的慘狀也根本無法通過形似的真實傳達出來,而是情緒和氛圍上的“真實感”。

(圖:南宋梁楷《李白行吟圖》我覺得最能展現中國人物畫的特徵——捨棄一切背景與形似追求,寥寥數筆,純線描,而詩人疏放不羈的性情、邊吟邊行的姿態卻為傳神寫照)

總之,中國傳統畫家,凡是留名的人物,都是文人士大夫。他們之所以“遊於藝”,最終的宗旨是可以像莊子說的“技進乎藝,藝進乎道”。在他們看來,無論畫什麼,一心追求形似,就還是“匠”的層面,是非常“下流”的操作吧。他們很傲嬌,也不屑“形似”。

具體而言, 傳統的中國人物畫,更注重的是“傳神”。人物畫,需要的是與欣賞者“感應”。

所謂“傳神”,顧名思義,就是要傳達出描繪對象的精神。這種“神”,是每一個人都獨有的精神氣質與神情狀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相貌是完全一樣的,更沒有一個人的精神氣質是雷同化的。國畫的人物畫,基本上不重視惟妙惟肖地完全刻摩出一個人的“形”體,雖然工筆畫也多有,但並非主流。在”形”之外,傳達出“神”,才是傳統中國繪畫及人物畫的精華。

如上所述,中國人物畫的主流是文人畫。而中國文人是禪宗、道家等思想薰陶的群體,“遺形取神”是他們的中心意識。因此,他們始終認為,繪畫的核心不是“形”,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呈現出為人物所賦予的生命,才能算得上“上乘”之作。

(元佚名者所畫《倪瓚畫像》——線條很疏放粗獷,衣服的質感、身體的肌理也是乾淨利落的,沒有很寫實化操作,但是卻非常形象地刻畫出了倪瓚高節的習性)

比如,歷史上的一則故事所說明的:唐代名將郭子儀,曾請當朝兩大名畫家韓幹與周昉為他的女婿趙縱畫像。畫成,大家都覺得不錯,郭子儀也覺得都是名家手筆,便張掛在家中,想比較哪一副更好。有一天,他的女兒回家,郭子儀就問她二畫優劣。他女兒端詳一番,即說後畫最好。理由是,前畫只是“像”,“空得趙郎狀貌”,而後畫卻能兼得趙郎的“性情言笑之姿”。

後世論中國人物畫的,常拿這個故事作例,認為郭女是真懂畫者。而它也確實說明,傳統人物畫並不太重視“形似”,而更看中人物的精神特徵。所以,歷代人物畫家,畫人,多在形上籠統,一心想著的,是畫出人物的性格、心情與氣質。也所以,為什麼對於中國畫家而言,人的臉部處理,是最麻煩的,而臉上的眼睛如何畫,又是尤其高難度的工作。

說到這,大概也能說明為什麼傳統中國對於畫家的人品德行、人格操守要求會那麼高——西方畫家比如畢加索、達利這些大師基本就是個“人渣”,但西方人從來不以為意。 這不單單只是繪畫工具差異導致的原因,而是趣味和情志要求上,就有不同。也因此,就我本人觀感而言,當下範曾號稱“國畫人物畫大師”,可我很難被get到——畫者自己都沒啥正氣,如何可以讓筆下的人物元氣滿滿?

不過,平心而言,和西方盛行人物畫的風潮比起來,傳統中國的人物畫確實不發達。

(圖:清代蒲松齡生前畫像。照相機普及之前的中國民間,幾乎每家每戶都會請無名畫師給老人畫像,留以紀念——這類人物畫像,大概也是中國畫中最追求“形似”的實踐了,他們多少也因此永無法登中國畫的“大雅之堂”)

傳統中國畫,論題材,大宗的始終是山水風景、翎毛走獸、宮殿樓宇、天地花木,而人物畫從來都比較不受重視。比如,我們今天看宋時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可發現,裡面的日常生活場景栩栩如生,而凡是涉及到人物時,面目往往模糊。對於寫實的人物,他們好像都有意避開。這一點緣由,我們似乎也不難推測:物體的“形似”是不難描摹的,但是人物的“神情”卻是高難度,只可意會難以筆傳。也因此,古往今來國畫家對難易的認知,多數都會認為人物畫其實是最難的。

我們看歷代以來,我們的國畫,專門的肖像畫,論數量,雖然也不少,但是比之山水之類,就已經很不如了。人物畫,無論比之自己山水畫,還是衡量以西方的肖像畫,不能不說,確實沒有那麼發達。即便是到今天的中國畫壇,畫家們也多是長於山水、花卉、翎毛一類,人物畫一道還是相當式微的種類。至於還用傳統的國畫技法來畫人的,就更是難以見到了。這不是有意示弱,滅自己威風,有閒逛逛畫展,看看瞧瞧,就一目瞭然了。

(圖:西方名畫意.喬爾喬內《入睡的維納斯》. 畫於約1510-1511年.德累斯頓國家美術館藏 )

進入現代以前,在還沒有的照相機的時代,那些大半無名的中國民間畫家,賴以為生的謀生途徑就是給人畫像“寫照”。我們今天逛各地古董市場、舊貨攤點,看到最多的畫作差不多也是這類前人的畫像吧。他們大都穿戴華美,正襟危坐,雷同感很強。何以故?因為此類大部分人物畫,都是畫師預先早已先把軀體、服裝之類畫好了,一旦有生意上門,他們只替主人畫個頭像,剪下來安裝上即可,真如零件組合一般——範曾大師的“流水線”操作實古已有之呢!而知道了這個事,我想,大概也就多少能明瞭中西人物畫的某些區別所在了吧。

2018,10,6,晚,閒談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一中國人物畫不差,差的是能不能解讀。中國畫的起源相比較其他門類的畫派來說是最早的,也是直到現在依舊沒有斷掉的一個自成體系的畫種,你提問中所說的差我想你肯定是覺得中國人畫的不像真的?你錯了中國的人物畫有畫的很寫實的,那都是在很早以前,中國畫在發展中的作品了,特別是帝王畫像都是惟妙惟肖非常逼真的,隨著國畫的發展畫的像這個簡單的事情已經是很低級的了,中國畫上升到傳神的階段,畫的很傳神似像不像成了一個更高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畫作如何來解讀?這個就不僅僅是畫畫的人看得懂的問題了,普通的觀眾應該如何解讀,需要好好做功課,把接“接收器”的功能做強大,要不即使是世界名作放你面前估計也看不出道道。

(寫實的人物畫像 宋高宗皇帝)

二加強自身學習,換個角度看中國畫的美。中國畫裡的人物畫種類又可以細分,有寫意人物畫、工筆人物畫、壁畫就題材分可以分為神仙畫、仕女畫等。這麼多的種類,我們看中國畫裡的人物畫就不能以偏概全,要大概有一個整體上的方向,比方說你欣賞的是畫的惟妙惟肖寫實一些的,可以去看工筆畫,你喜歡的是傳神禪意筆墨暢汗淋漓的,那就看看寫意人物畫,這麼多的菜,總有一款適合你。

(寫意人物畫 重在意境的傳達)

三要有自信國產的並不差!國畫千年來沒有發生過根本性的斷層,一直沿襲保留下來老祖宗的精神文明的結晶,我們不能用全盤否定的態度去看這個問題,要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分析解讀,我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會越來越注重東方的智慧,就畫畫本身來講,西方的油畫也正在走著我們曾經已經走過的路,由寫實到寫意的路,只是在這條路上走的快的始終是孤獨的,藝術也是具有超前性的,如何看的懂,如何解讀好,需要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現代工筆畫 用傳統的技法展示人物的美)


國畫雅集


關注中國畫!有喜愛藝術的朋友,認為中國人物像為什麼那麼差?這個話題提得好,有一定的代表性,這種觀點和文化現象,在民國時期,第一次全盤西化思潮影響下的美術革命,就提出中國畫不科學。請問是畢業於西化的藝術院校,還是中國化的藝術院校,是油畫專業?還是國畫專業?讀一讀西方美術史和中國美術史,再看看中西的代表性作品,瞭解中西文化觀念和審美習慣,在這裡,我選擇中國人物畫的三個代表性的人物畫家,一是西化的中國人物畫藝術新傳統的,代表性人物國畫家徐悲鴻先生和代表性作品《李印泉先生像》,(附:徐悲鴻作品《李印泉先生像》)


還有兩個是中國人物畫藝術傳統的代表性國畫家,一是意筆(小寫意和大寫意)的代表性國畫家宋代梁楷和代表性作品《李白行吟圖》,一是工筆的代表性國畫家明代曾鯨和代表性作品《王時敏像》,(附:梁楷作品《李白行吟圖》和曾鯨作品《王時敏像》)


西方人物畫代表性畫家,我選擇是歐洲為代表的西方藝術傳統的,最有代表性意大利的達•芬奇和代表性作品《蒙娜麗莎》,還有荷蘭的倫勃朗和代表性作品《自畫像》。(附:達•芬奇作品《蒙娜麗莎》和倫勃朗作品《自畫像》)


大家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中國人物畫藝術傳統,採用的是散點透視,就是傳統說的步步移,步步觀的觀察方法,講究寫意,表現創作者的主觀思想和感情的意,強調傳神,以形寫神,追求形神兼備的最高境界,即使是徐悲鴻先生創造的新傳統,雖然借鑑西方的素描技法染法,但還是保持中國人審美習慣和傳統線條寫意,而西方藝術傳統,講究明暗的藝術效果,追求客觀人物形象的立體感,結合是西方的焦點透視、解剖學、色彩學等。

中西繪畫是兩個獨立的藝術體系,互有其長,互有特色,可以互相借鑑,但不能失去自己的藝術特色和民族的文化內涵,盲目的“邯鄲學步”?!歡迎不同的觀點和見解交流!也歡迎關注我,看看我的相關文章和問答,有時間到國畫聊吧,一起聊聊交流文化藝術,謝謝你關注!


於秋水工作室


外國畫,主寫實,所以外國畫派一旦出現擁有靈魂的畫作,就很值錢,甚至後期出現了一般人看不懂的抽象畫派。中國畫縹緲,寥寥數筆,畫的更多是意境,更顯得擁有靈魂。所以,各有各的特色。我相信將來會有更多中西合璧的傑作。


男人要經典


首先,國畫人物畫有素描,(結構素描,線型素描)其次,要看懂中國畫先要讀懂中國畫的筆墨和線條及畫面的氣韻等,假如你一直站在西方美術審美情趣上來看中國畫,那就一輩子看不懂中國畫了。還有,千萬別拿科學來比照藝術,否則還需要區分科學家和藝術家嗎?


捨得87667001


中國古人受佛道兩家影響,常以仙風道古為美,以虛無超凡為境界,故書之上乘為草,畫之極致為神,如此方為正統,繼而成為根深蒂固的審美流傳至今。「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也就是說不是畫不了,而是一開始就不打算畫的像,甚至可能認為那樣太俗。這種手法到了近代西方,才有人領悟,誕生出強調精神層面的抽象派風格,這些畫作以畢加索為鼻祖,市場價值極高,西方文明大徹大悟如獲珍寶,終於找到了與達芬奇分庭抗禮的大神。。可惜中國古人早己登峰造極了


minj007


中國畫不追求像(亦或沒辦法像),主張似與不似之間、意到筆不到……意思一下。

近代接受西方手法漸多,用傳統中國畫工具材料也能把人畫的像了,但一直被攻擊。有的畫家很有能力把人畫的像,也儘量做下變通,故意跑點形,以防被說成畫素描……


彭志信


中國畫重在寫意,刻畫人物不拘泥於現實中人物的真實形態,而在於抓住人物的舜間神情變化,切實把握住人物的特點要素,去進行勾勒。用簡略流暢的線條,達到傳神的目的。同時也內涵著表達出作者對畫中人物愛憎之思想傾注,從而使畫中人物個性及神采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西洋畫,主要指油畫。它講究透視原理,採用現實主義寫實手法。特別注重對細微地渲染和描敘。立體感強,圖面還原現實生活的場景。人物畫也比較真實傳神。

中西兩種畫風,各有優長,都是人類藝術的寶貴財富,不可偏廢其一。它們可以互相借鑑,取長補短,進一步發揚光大。但二者不可代替,是兩種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代表和結晶,只能繼承下去,才能生機勃勃。


江山64466859


其實歐洲的繪畫在文藝復興之前,跟中國的繪畫是一個風格水準,甚至遠遠不如。比如



這些都是文藝復興之前歐洲的宗教背景繪畫,代表了當時歐洲最高水平。

但是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的繪畫就遠遠超過中國和其它地區了,大家看看文藝復興繪畫三傑的作品就知道了。但是為什麼文藝復興出現在了歐洲,沒有出現在中國?

原因就是歷史上出現了蒙古人這個bug。中國在宋朝時期農業社會達到了頂峰,其它文明地區阿拉伯和歐洲也差不多如此,社會商業繁榮,財富的增長使手工業技術和藝術都達到了質變的臨界點,不幸的是這時東亞大陸出現了剛從矇昧狀態擺脫出來野蠻蒙古人,他們用武力橫掃了亞洲大陸,打斷了亞洲文明的進程,你可以想象一群原始人統治文明人的後果。就如同現代社會,阿拉伯人發現石油後,擁有了與他們的文明不相匹配的財富對這個世界的影響,中世紀愚昧宗教的反撲和恐怖主義盛行。

西歐人抵擋住了蒙古人的進攻,幸運地使他們的文明不受干擾地延續進化。而不幸的中國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就成了野蠻人的犧牲品,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失去了進化方向,社會文化停滯不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