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編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前幾天發佈的《三國猛將張飛其實沒用過丈八蛇矛?“萬人敵”張益德究竟用什麼武器?》一文,引發了不少讀者對三國猛將張飛與其在《三國演義》裡的標誌性武器“蛇矛”的關注。說起來,相比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的被關注度與熱度確實小得多。因此,今天我們就來具體說一下歷史上和演義中的蛇矛,以及其和三國猛將張飛的故事。(要提一下,在《三國演義》張飛字翼德,但在歷史記載裡,張飛字益德。)


1.蛇矛的詞源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張飛持矛雕像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的丈八蛇矛是個很有特色的武器。在目前所能見到的影視作品中,張飛的“蛇矛”基本都是矛頭弄成彎彎曲曲的像蛇一樣,很有辨識度。在歷史上,“蛇矛”這個詞目前所見的最早出處,是《晉書·南陽王傳》及《劉曜載記》中有關陳安的事蹟,“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東晉《隴上為陳安歌》寫到“讘驄父馬鐵鍛鞍,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然而,“蛇矛”這個詞除了晉書涉及陳安的內容有出現,整個兩漢兩晉到隋代就都不見記載了。“蛇矛”再次面世已經是唐代了(正巧是《晉書》的成書年代)。當時的文人似乎對“蛇矛”這一辨識度極高的武器有特殊愛好。李白《送外甥鄭灌從軍其二》有“丈八蛇矛出隴西,彎弧拂箭白猿啼”;杜牧《駿齋獨酌》有“犀甲吳兵鬥弓弩,蛇矛燕戟馳鋒芒”;陸龜蒙《村夜二篇》有“遇敵舞蛇矛,逢談捉犀柄”等等,不勝枚舉。然而唐代的正規《唐六典》中並沒有“蛇矛”,更遑論出土文物了。

2.實物蛇矛考證

到了明清時代,尤其是《三國演義》成書的時代,我們一般印象中的“蛇矛”開始出現了。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明代蛇矛 藏家 楊勇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明代蛇矛 藏家 皇甫江



不但是中國,全世界在這個時代都出了類似的器型。這類器型在世界其他地方有個更加文藝的名字——焰型。其包括但不限於德意志地區的焰型劍,還有菲律賓的焰型矛頭。比如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馬來克力士(出自《盤點菲律賓九大傳統刀劍,從平民到軍隊、到現在還在使用的冷兵器》)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法國戰戟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德式豬牙劍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波浪形小劍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出自《東南亞難得一見的重型鎧甲:源自奧斯曼帝國的菲律賓鏈板甲》)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焰型劍



中國的蛇矛除了造型彎曲,在矛尖上有兩個類型。一是閉合如劍端,一是張開如吐信。如此設計的目的,在於增加切割感,就是同等長度的刃部,增加接觸面,擴大傷口。短兵做成這樣,還可以在交劍的時候降低對方突刺的速度。或者“拉平”雙方的刺擊速度,畢竟對手慢了你自己也快不起來。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3.蛇矛與槊

陳安是晉到十六國時代的人,卒於323年,離大家熟悉的三國時代結束的280年不過40年。而目前我們一般認為的“蛇矛”實物絕大多數出自明清兩代,兩漢的畫像和石刻上也不見這型矛頭的蹤影。所以,張飛是有可能用“蛇矛”的,但使用那種矛尖彎曲的“蛇矛”的可能性基本沒有。那麼晉書中的“丈八蛇矛”到底是一種什麼武器呢?一些人根據《釋名》中“矛長丈八尺曰矟”推斷,丈八蛇矛也可以曰矟。有可能,文學家們筆下的“蛇矛”並不是矛頭彎曲長得像蛇,而是矛特別長,握起來宛如握著一條長蛇。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釋名》僅說“矛長丈八尺曰矟”,而矟頭的具體形象並沒有明確描述。明清的蛇矛與平常的矛頭比刃部較長,而目前所見漢代矛頭,也有不少刃部修長的,是否就是矟頭,目前還沒有有力的證據。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漢代矛頭


但在《三國演義》中,槊和蛇矛明顯是分開的兩種兵器。三國演義第二回,孫堅功宛城破黃巾時,飛身奪了敵將趙弘的馬槊。第四十一回,趙子龍在長坂坡殺七進七出,斬大旗兩面,奪槊三條。看來明代不認為蛇矛就是矟。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古代馬槊實物,外觀比步兵長矛還長、還鋒銳,更適合衝刺破甲

回顧《三國志》,“槊”“矟”這兩個字從來沒出現過,張飛使用的矛是不是“長丈八尺”也沒有記載。(按照冷兵器研究所文章《鮮卑人的特色武器馬槊為何能取代漢人特色武器長戟?》與《馬槊到底是不是中國原創?“槊”與“矟”又有何不同?》的觀點,槊這個稱呼應該比三國時代晚,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對重型騎兵矛的特指稱呼,而矟則是南方針對“槊”這種新式武器的稱呼而造出的新字。

4.蛇矛與張飛的文學形象

那麼,為何在《三國演義》中,要讓張飛使一杆槍頭扭曲如蛇信子的長槍呢?蛇這種動物在古人的語境下代表“長”,“巨力”,“靈”。這幾個特色構成了龍的主要特色,龍比蛇多的主要是善惡和正統方面的內涵,在生物特色上是完全繼承蛇的,民間也稱蛇為“小龍”。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明代槍術家將長槍尊為“龍”,其實就是取蛇的生物性。《孫子·九地》篇載:“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即以蛇來形容用兵靈活。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在《三國志》的正史中,張飛是個強力猛將。“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亦是個用兵靈活、粗中有細的人。如“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如此形象,其實很符合正面意義中的“蛇”。


與青龍偃月刀齊名的丈八蛇矛,離開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而關羽已佔據了青龍偃月刀,如果再寫一杆“XXX龍矛”,似乎從形象上不能區分二者。於是,作者將丈八蛇矛設定為張飛的標誌性武器也就不難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