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感覺日本建築比中國的好看,是因爲日本建築正合現在人們的審美觀嗎?

Scorpion絡小羽


首先要說的是,中國建築並不比日本差。隨便舉幾個現在的案例——


古北水鎮——


布達拉宮——


古北古代就有,算不上著名建築,但是隻要投資進去,景觀馬上就能恢復。

布達拉宮作為古代宮殿,單純從外觀和氣勢,甩日本的那些城和寺幾條街。



其實要想建築好看,三個必備條件。


第一,是錢。

好的建築,不管是新的,還是古蹟,還是仿古翻新的,修建和維護都是需要大筆資金的。所謂一分錢一分貨。

比如說成都的琴臺路——


錦裡——



大慈寺——



都是現代仿古的,漂亮得很,要什麼朝代給你落實到什麼朝代,要什麼韻味給你復刻到什麼韻味。還可以做到修舊如舊。


但是這些都是要錢的。


錦裡僅僅是拆遷規劃,一條街都是動輒幾億,幾十億,還有現在的寬窄巷子,其實就是晚清民國風,一個院子就是幾千萬。第一張照片裡面的古北水鎮,30億。


日本的那些古代寺院,從建立之初到現在,日本人是舉全國之力在保養,修繕,寧可不吃飯餓死,也要維護,他們其實就那麼幾個名勝古蹟,如數家珍。那麼作為一個發達國家,砸錢在這些可以幫他們賺錢的歷史文化遺蹟上,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姬路城ひめじじょう


而相對來說,中國的古蹟就太多了,要全部保養好,幾乎是不可能的。政府也在努力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以取得資金上的支持,同時努力商業化運作,通過博物館盈利來養這些古蹟。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才幾十年,這需要過程。


自中國1985年11月2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zhi'jin至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共有53項(包括自然遺產13項,文化遺產36項,雙重遺產4項,含跨國項目1項),數量上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意大利。國家要出資去保護,經營,開發這麼多的古蹟,不是日本幾個廟幾個城能攀比的。


第二,是制度。

西方很多建築能夠保留下來,不是靠國家,是靠個人。你們家的宅子,你們家世世代代自己去保護。那麼那些龐大的王宮,行宮,花園,最後都是交給國家遺產基金會來打理,說白了就是有主的。


比如說,西班牙龐大的Escorial修道院建築群,裡面安葬著國王家族,後來君主立憲以後,就交給國家遺產基金會來商業化運作,不拿國家的和民眾的錢,而是靠商業活動,會展,博物館來盈利。


而很多規模很小的房子,如果家族能夠經營,都是家族經營,不能經營的就轉手賣給別的家人,別人拿到以後自然會當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來愛護。


相對來說,中國有很多公立的東西,大家有個習慣性的概念就是,公立的,那就公家去管,和我無關。只要這樣想,很多公家管不到的領域,就廢了。能不毀滅就不錯了,更不要說能被修繕,維護地很美了。

建築這個東西,修繕是很花錢的。尤其亞洲木質建築居多,不像歐洲的石頭城堡管得那麼久,其實即便是石頭城堡,你不修繕,幾百年下來,也是這個結果——


風化損毀非常嚴重。


第三,是文化。

日本人地小,物資缺乏,他們對所擁有的一切,幾乎到了戀物癖的程度,不要說建築,就是吃個飯,都是到了精緻變態的程度——




相對來說,中國地大物博,過去有些地方飯都還沒吃飽,生活都還沒精緻起來,那麼文化藝術領域,就還需一些時間。


另外就是,近現代中國的文物損壞太嚴重,一方面是韃子的功勞,另一方面是十年間的大量破壞,導致很多歷史悠久的古蹟慘遭屠戮。



其實現在看來,中國越來越有錢,越來越商業化,過去的很多古蹟在逐漸被恢復起來,而且效果並不差。隨便拿出手一個,都是驚豔爆了的,比如故宮、敦煌、平遙古城、蘇州園林......美不難,拿錢來堆就行了,剛開始可能土豪堆出來的很難看,等他堆個幾代,慢慢的精神層面的感覺就跟上了。


所以國人沒有必要自卑,更沒必要拿我們跟小R本比,要比也比比英美德法啊。應該看到我們的進步,應該為千年文明古國的復興感到驕傲。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侵刪


HannibalLecter


日本建築並不只是比中國好看,而是一種似曾相識。日本文化中有許多來自中國元素,其中唐朝文化最為明顯。而這一點日本人自己也承認他們的文化多源於中國。

其實,去日本旅遊就會發現,這些傳統建築並非沾滿了整個日本,就一些城市的現代建築與中國並無相差太大。而且中國的傳統古建築相對於中國從年代、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價值也是高於日本。但為何還是有那麼多人喜歡日本建築呢?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與中國已有很頻繁的往來,這種往來在唐代更為密切,更是將唐代多種文化帶回日本,其中就有效仿唐朝的建築樣式建設日本當地的建設,而且這一點日本在今後的發展裡,對其建築的維護和修繕都十分在意重視,所以我們看到的今天日本的傳統建築與中國的古代建築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很高的相似性,作為中國遊客也更容易接受日本建築。



加上今天人們對自然環保的意識,或受簡單大方設計所影響, 日本建築的原木材質給人親近感,它的傳統建築中多為木質結構,而木質顏色給人溫和淡雅的感覺,讓人有親近感大自然的美好氣息。而在中國的一些民宿客棧的發展,多是在山林古鎮中,且設計結構中所有用的材料多是木材,意味著人們的審美需求的改變與發展,越來越的人喜歡自然精緻風格的建築。


而日本的建築完美的融合了這些特點,原木色讓人感覺自然,規則整齊的房間佈局則讓人能感覺到生活的精緻。

而且日本對於傳統建築的維護和修繕十分重視。並不會隨便拆毀再來仿古建造,但這一點在中國就並非如此了。雖然不想承認也不願面對,但中國有多少古建築已被拆毀?


再是日本建築的設計更加註重生活性,這一點很多學設計的人更願意來日本求學,它的建築設計上在許多細節方面體現了更多人性化的特點,舒適性最為關鍵,而糟心的獨特性倒不那麼重視了。



這一點,中國與其比較起來,不禁發現中國建築的建築風格過於雜亂,由於是近些年的一些奇葩建築,一心追求現代化設計,缺少了傳統建築特色的保留與發展,雖然第一眼看去很意外,但也會容易讓人產生視覺疲勞。

所以才有了無奈的那句話——如果想看唐朝歷史就去日本!


蘇丹卿


第一,日本對於古建築的保護比我們下功夫,日本古建築大多是定期換件兒,循環往復,所以看起來都很新,還有像東京淺草寺這種的鋼筋混凝土的所謂古建築,維護就比較容易了。很多中國古建築琉璃瓦掉色長草牆面斑駁脫落,周圍環境嘈雜混亂,保護得不到位,顯得陰暗沉悶。



第二,日本古建築的配色更貼近現代人的審美。現代審美更趨向於和諧一致甚至極簡風格,日本古建築多以紅白黑綠純木色這幾種顏色搭配,並且造型簡單舒展。如日本古建築中唐樣和禪宗樣喚起了中國人對於盛唐的追憶和對世外桃源般禪意生活的追求和嚮往。以故宮太和殿為例,黃色琉璃瓦和斗拱部位絢麗複雜的彩繪配色再加上紅色的牆面,視覺效果強烈,在很多人看來並不舒服,彩繪如不精心養護如果脫落會使整個建築顯得老久,反倒是日本古建築白牆紅柱黑頂更柔和協調。很多人愛曬故宮的雪景照片,雪的白色覆蓋了琉璃瓦的黃色,但是保留了建築的形態正說明了這種審美心理。















第三,對常見事物的審美疲勞和對不常見的事物的好奇和趨之若鶩的心態。中國現存的古建築多為明清建築,新建的仿古建築也多采用明清式樣,古裝劇也多是清宮劇,看多了自然就不覺得新鮮。最近一些以小鮮肉為主角的古裝劇開始大量採用仿唐甚至仿日式的建築佈景就是抓住了這種大眾心理。

第四,日本古建築確實善於創新。難道古建築還得創新嗎,那麼何為“古”呢。其實中國古建築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秦漢風格到魏晉風格,從隋唐風格到宋遼風格,最後到明清風格,審美再變,技術也再不斷進步,在這個過程中中原文化也吸收了大量北方民族的文化,這些文化在建築上都有體現。日本建築早期學習吸收了中國的魏晉風格和唐宋風格,在宋以後,日本建築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形式。幕府後期到二十世紀初隨著國門被西方列強打開也大量地借鑑了西方建築的一些東西。比如咱們現在看到的大阪城天守閣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重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採用了大量的西方建築的裝飾手法,白牆金飾,借鑑西方建築三角楣的樣式擴大了破風的面積,有種西方宮殿的感覺。有些建築甚至用上了銅製的屋頂,類似西方一些教堂的屋頂。






總結一下就是:保護到位,審美現代,大眾心理,善於創新。


奧克塔維亞


日本建築無不透露著一個主題:唐宋遺風。為什麼這麼說,從隋唐時期開始,我們國家一直都是全亞洲甚至全世界走在科技文化文學等等方面前列的國家和民族。因此日本那時候就開始派選遣唐使來中國學習,最早的一批遣唐使的代表小島妹子為首的人中,就有包括佛教僧人,官員,工匠,還有建築師來到大唐。

這批人到了中國發現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建築技法,全部照搬學習,回國仿造。因此那個時候唐朝所有的民俗技藝全部被複制到日本。因此我們在日本看到的很多建築就是那個時代開始流傳到日本,並且一代代流傳下來的。


要說起日本的建築的風格性,第二點很重要的就是日本的庭院景觀也是給建築的加分項,日本的枯山水的園林造園技巧和唐風建築非常相襯,互相促進。導致了我們去各個大社,寺廟,建築閣。都能看到植物景觀和建築非常好的結合。


旅日


混沌大學來回答這個問題,請看視頻: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1211843605082040257, "vid": "1f2954cd194e420daceb3b48c01c926c\

混沌大學


很多人都說日本的建築比中國的建築好看,但是這隻代表的是一部分的日本傳統建築,在東京等日本的大都市來說,它的建築與中國的城市建築差別並不大,那傳統的日本建築為什麼受到人們的青睞呢?

日本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的相似性

日本在歷史上就與中國有很頻繁的往來,在唐代這種聯繫更為密切,日本效仿唐朝的建築樣式建設日本當地的建設,所以日本的建築與中國的古代建築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很高的相似性,作為中國人也更容易接受日本建築。

日本建築的原木材質給人親近感

日本的傳統建築多為木質結構,木質顏色給人溫和淡雅的感覺,讓人有親近感。

順應人們的審美需求

近幾年來,隨著自然環保的思想的流行,人們越來越喜歡自然精緻風格的建築,而日本的建築很好的融合了這些特點,原木色讓人感覺自然,規則整齊的房間佈局則讓人能感覺到生活的精緻。

日本建築的設計更加註重生活性

日本建築的設計上體現了很多人性化的特點,注重舒適性,不注重造型的獨特性。

中國建築的建築風格過於雜亂

中國當代的建築追求現代化的設計,缺少了傳統建築特色的保留與發展,過於現在化的建築會給人強烈的第一印象,但也會容易讓人產生視覺疲勞。


世界邦旅行網


(如上圖:位於瀋陽市中山廣場南側的中國醫科大學原建築就是日偽時期留下的日式建築)

日本建築好看嗎?可能是每個人的審美不一樣。反正我不覺得日本建築好看,甚至我對日本的建築是深惡痛絕的,這一切原於我在日本送報紙的經歷。

其實,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在中國的東北,還遺留著大量偽滿時期的日式建築。因此,作為東北人的我,對日式建築並不覺得有多新鮮。不過,現在東北的日式建築越來越少了,基本上都被開發商以新式建築所取代了。

(如上圖:位於瀋陽市中山廣場西南側的遼寧賓館也是日偽時期留下的日式建築,原名大和旅館)

小時候,日式建築給我的特點就是一條長長的大走廊,彷彿看不到盡頭,特別是晚上走那樓裡,有的樓裡沒有燈光,有的樓裡燈光昏暗,無需任何渲染,陰森恐怖感就會油然而生。等我到了日本以後,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送報紙,每天早上三、四點就得起床,當然,這個時間段天還沒亮。陰森恐怖的日式建築對我的送報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日本的建築不像國內一進樓棟有三戶人家,每層都是三家。而日本的居民樓裡即使白天都很少能見到人,更不要說後半夜三、四點的時候。而且日本人比較乾淨,不像國內一進門棟又是自行車、又是酸菜缸,有時還能看到幾塊碎磚頭。日本樓的走廊裡什麼都沒有,空蕩蕩的,而且絕大多數走廊都很乾淨,就像沒人住的空樓一樣,非常瘮人。走起路來到處都是腳步的回聲,也不知道是自己的腳步聲還是從別的什麼地方傳來的腳步聲。有時還有莫名其妙的電梯吱吱呀呀開門關門的聲音。如今回國多年,還保留著送報時留下的毛病,每當一個人坐電梯的時候,都會站在電梯最裡面的一個角落上,因為這樣有安全感,不會總是覺得後面有人。每天送完報以後都有一種死裡逃生的感覺,特別熱愛每一天的陽光,當時真的不想幹了,怕嚇出點什麼毛病。

記得有一次,由於有的電梯門是透明的玻璃,擦得也比較亮。我上了電梯以後,從玻璃的反光裡看到自己,這本來沒什麼奇怪的。可是在電梯下到一樓的時候,我卻發現玻璃裡的反光出現了兩個我。這時,我異常驚恐,電梯門慢慢地打開了,突然我的面前出現了一個和我長得一樣的人,嚇得我大叫一聲“啊!”可是那人卻笑了。原來由於我過分緊張,而且在我送報時從來沒遇到過人,誤把在外面等電梯的人當成了我自己的反光影。

另外,我在日本的工地也打過工,工種是拆模板。由於日本是多地震火山國家,所以日本的建築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木結構建築,另一種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一般像兩層的一戶建式建築木結構的比較多,而樓層三、四層以上的建築基本上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了。這兩種建築都是比較抗震的,我曾經在日本經歷過多次地震,每每都是天旋地轉、地動山搖的感覺,從最開始的驚惶失措,到最後坦然處之,這當然與日本的良心建築不無關係。據說,像四、五層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可以抗八級地震,也不知是真是假,我沒經歷過八級地震,也不想去試驗……呵呵。

至於古建築,中國的古建築也挺看的,即便是再好看,也只能是白天看看罷了,但如果讓我半夜深更去故宮送報紙,我肯定不去,我膽子小,呵呵……挺費解,古代人是如何在那種陰森森的環境下過日子的?

除了日式建築,我再多說一句相關連的話題,我對日本的榻榻米也不是特別喜歡,儘管後來也慢慢適應了,但我更喜歡睡在床上。睡在榻榻米上,總給人感覺像是睡在地上一樣,還有我始終覺得像榻榻米這種東西,比較容易滋生細菌,再日本幾乎全國都是海洋性氣候,終年潮溼。我在日本期間,無論搬到哪裡都儘量弄張床,而不睡在榻榻米上。曾有日本人對此產生疑惑:“你們中國人好像都比較喜歡睡在床上?”對於這類疑問,我就笑笑,也不想費口舌去解釋,畢竟文化差異、生活習慣差異,無論如何解釋,雙方始終都不容易理解對方。


綜合文摘


🌸🌿「日本」對「空間」的認知❣️

來自專欄秋書堂

研究建築設計、是一種對於「空間認知」的規劃設計。

研究和自己的文化圈有差異的設計風格和理念,你無法避開異國文化的底蘊和它所帶來的對於空間的認知錯位。

日本在建築設計理念上,有其大和民族所獨有的對於「空間」、「間」、「間隔」、「點・線」、「面」的認知。

無論是建築外部結構亦或是內部空間的結構設計上,牆壁,支柱,門窗,隔門,居室和客廳的空間佈局上,日本風格永遠都不會強調帶有強制隔離色彩鮮明的物理性的個性空間。

因為,日本人對於建築構造的認知不止於物體層面,而是物體和物體之間的「認知空間」,一扇門窗,一根支柱,一堵牆壁…並沒有絕對的隔離外界環境和內部空間的佈局和內部空間上的強制性隔離。

看一幅畫,看一紙設計,「日本設計」的匠心絕不會把你的視覺和你眼前的風景隔離設計,而是把「你」和設計空間和建築外部環境融和連城一體!你的「心眼」決定你看到的是一幅平淡的平面圖亦或是和你和大自然繪為一體的一幅「境界」。





日本留學生by秋書堂


看了評論我覺得非常搞笑。噴子總能把不好的事情歸結的滿人的審美上。你如果稍微看過中國建築史你就會明白,清朝基本承襲明制,在外觀造型上基本一脈相承。你說清朝的建築不好看,那你說故宮好不好看,有人會說故宮是明朝修建的,事實是你們現在看到的故宮大部分是康熙年間依明制重建的。還有有的人喜歡日本唐風,只是部分人喜歡,不要說的好像所有人都覺得日本建築比中國好。為什麼有人會覺得日本建築比中國的好,無非以下幾點:

1:有些人更喜歡日本唐風建築,唐風的特點是什麼,屋簷出挑深遠,斗拱碩大,屋頂坡度平緩,裝飾簡潔,線條明朗,整體感官雄建有力。從宋之後,屋頂坡度逐步變大,明襲宋制,清襲明制,隨著磚的大量應用,不再需要巨大的屋頂來保護脆弱的木質屋身,所以屋簷逐步變小。

2:因為很多人看到的是照片裡的日本建築,答主學的是建築,你隨便找個垃圾建築照片我都能幫你們p成4A級以上的景區建築感官。其實你要是去了現場看你會覺得不過如此。建築只有在特殊的光影環境下才會特別吸引人,這點用ps恰恰很容易做到

3:很多人可能連真正的中國古代建築都沒見過多少就發表奇怪的言論。他們的感官中只有故宮那種官式建築。除了故宮,你為什麼不去看看蘇州的園林,安徽的徽派民居,還有隱於山野的古寺,你會體驗到正真的明清建築的美。還有很多人把一些劣質仿古建築當成古建築是最搞笑的,所以在下結論前你要搞清楚你看到的是真古建還是假古建!

4:為什麼上面說在中國只能體驗到明清建築的美,因為唐宋的建築已經不多了。中國古建因為特殊的原因保護起來難度大,火災,蟲蛀都是致命的,加上戰亂,和破四舊的破壞很多建築都或多或少的毀壞,遺存唐構僅個位數,感興趣的可以去查一下如佛光寺大殿,南禪寺大殿,它們僅只剩單體建築,且可達性差,很少有人能一睹風采。

5:中國古建築看的不是單體,而是組合,很多中國古建築組群都被破壞了,有的被民房侵佔,有的被拆毀,像故宮這樣保存完好的很少。很多老建築因為各種原因被拆毀,留存下來的又在村落鄉野,不刻意關注基本你不會看到。有些破舊的老建築會被亂修,除了樑架結構,其他地方都遭到了破壞性整修。好在現在國家開始重視。

6:中國的古建築講究修舊如舊,儘量保持建築原有風貌,而日本建築,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日本建築很新,因為他們基本是隔一段時間會拆了重建,裡面的構造會被大量撤換,但是是基本按照原貌修建,所以你們看到的日本古建已經不是原有版本,但是給人的錯覺保護的很好。兩種保護方式各有優劣,日本的雖然按照原樣式重建但多多少少會有所改變,你們可以看看日本唐招提寺的維修資料,網上能查到。

7:因為日本的小,建築集中,很多人去日本一下子看很多景點,能充分領略日式建築的魅力,而中國很多建築在天南地北,有的人可能只看過故宮和武當這種官式建築,如果想看江南民居要去安徽江浙看,想看宋式建築如保國寺得去寧波,所以很多人根本就沒看多少中國建築。再加上,粗製濫造的仿古建築充斥著我們的周圍,就會給人以誤導。所以不要自降身價,中國古建的智慧絕對比你們想象的好!


laogao1992


那只是你個人的感覺以及一部分人的感覺罷了。我還是覺得中國的建築更好看。

我也不會說你們崇洋媚外,畢竟每個人的審美不同。

但是,你之所以覺得中國的建築不好看,是因為你根本沒去好好看過。

福建的土樓

土樓是福建省最傑出的民居,也是中國少有的具有全球知名度的世遺民居,被公認為“神話般的山地建築”。這種肇始於宋元時期的客家民居分佈在與粵贛交界的閩西南地區,主要由圓土樓、方土樓、五鳳樓組成。其中,圓土樓更是土樓民居中的經典之作,據稱曾被某國衛星疑為我國的核反應堆。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樣的雅韻,絕對不輸櫻花

江南水鄉,簡直像生活在山水畫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