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民俗让我了解家乡很多

一场民俗让我了解家乡很多

周末回了趟家,赶上农村二月初一的一场民俗活动,闽南叫“进香”,休息日,比平时参加的人更多,站在庙门旁,看着进进出出的男女老少,不由得对站在旁边的我哥来一句:“人真多”,于是,我哥就开始给我讲起我们村的人口,来源,划分等等,第一次知道的这么详细,居然是从这个只大我两岁的亲哥口里知道的,其实也让我挺意外,但转而一想,身为男孩,在重男轻女的农村里,这种祭祀活动参加的肯定比我多和深,都是会思考的成年人,他对所谓的“老家”肯定也有真正的了解。

看着远处的山,我哥突然问我:“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三组村民每年初六还要特意去那片田中央祭祀吗”,关于每年初六的那场活动我印象很深,但问我为什么要拜,我确实不知道,我哥说:“因为我们三组这么多户人家最早都是从那个地方来的,我们的祖宗就是在那个地方生活,后来淹大水,那个古厝被冲毁,先人搬出来分散到村附近,后来有了我们这些后代”。听完,我再回忆起每年初六去到田中央的那一大堆人,想想最先只是一屋子的人,如今发展到大半个村,不由得对先辈和血脉有更深的感触,也对传承和延续多了一份理解。

看着这热热闹闹的祭祀活动,再想想闽南人自古的爱乡情结,其实是可以联系起来的,直到今天,村里依旧有一些华侨,大多都往东南亚的印尼、新加坡发展,联系紧密的会像我家旁边的邻居,他们家的华侨每年都会回乡,然后一大群亲人在古厝里吃顿团圆饭,说几句家乡话闲聊;联系不紧密的差不多就像我们家,他们离开时还是襁褓里的小孩,回来时却都已经年过半百,几十年才回来一两次,亲人相见其实很陌生,但他们还是愿意在更老之前回真正的老家看看。

看着祭祀那天,庙前跪着的一排排清一色男子汉,我发现,这其实也是让闽南一带多重男轻女的原因之一。女孩们嫁出去,男孩娶进来,嫁出去帮别人家开枝散叶,娶进来是给自己家开枝散叶,所以,儿子比女儿更值钱;当然,正是因为有些特别的祭祀非男不可,才会让这种重男轻女思想更重,也让很多农村女性有了太多“生子”的压力和负担,没生男孩前郁郁寡欢,一旦生了儿子便开朗轻松了。看着有些可怜,同时,也会担忧以后的命运。

时至今日,祭祀活动在农村还是很流行,这是一种民俗活动,也是村里的一种规矩,规矩不能坏,所以一辈传一辈,年轻一辈慢慢都开始跟着学了起来。在我家,以往大部分活动都由我父亲来,今年,我哥留下来,男子力的东西,我妈没法出面,他只能跟着村里老一辈叔公跟着学,折腾好几天,民俗祭祀的礼节和村里发家历史现在都能侃侃而谈,其实这也是一个孩子本来就应该要懂的同根和本源。所以说,如果非要重男轻女,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应该算是他们的起步基础。

听我哥说,为了这场活动,许多在外地发展的人会特意回来参加,庙里的杂事干的很起劲;再联想我之前帮人写的一些企业家文章,他们属于同一姓氏,对于宗族的发展他们出力都毫不客气······似乎越往外走的人越恋乡,心里都装着着那座祠堂---祠堂里都是一个姓氏的人,有可能你们互不认识,但只要有资格迈进去,你们就是亲人,这是一种天生自然而然的归属感和亲近感,也是一种依靠。所以,在祠堂庙里,做再小的事也是一种荣耀!

两天的农村活动,看着我妈和我哥忙忙碌碌的身影,想想女人真不容易,一生要伺奉两个宗祠,嫁之前是自己的本家,嫁之后,娘家把她从族谱去掉,她后半生都要替夫家的庙和祠堂鞍前马后;等她的儿子长大了,她还要教他学着父辈祖辈做他分内的事。这样一看,藉由礼节和孩子,她们其实也在寻求被夫家“祖宗”认可。

说真的,平时讲再多都比不上看一场这样的祭祀活动来的感悟多,因为聚在一起活动的时候,总是最有情怀的时候,情怀一来,不管男女,对“家”的情愫都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