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及时发现「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长期规律性地服用降压药物是高血压治疗以及并发症预防最有效的方法。由于长期用药,某些人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这与服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及个体对药物的耐受力和反应程度有关。医生很难预测哪些人会产生不良反应,哪些人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自我监测。降压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如下:

面红、头痛、心悸:这种症状常常是服用了扩张血管的药物造成的,如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等),一些长效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缓释片、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也难免会出现这种症状,只是表现出的症状可能轻一些。多数人服用这类药物一段时间后会逐渐适应,症状会减轻或消失,而有些人难以消失,需要找医生调药。

脚踝水肿:常常是由干服用了扩张血管药物而引起的,水肿主要出现在脚踝上,很少出现在小腿上,检查肾功能和尿常规通常都是正常的,卧床休息后会消失。此种情况要检查除外肾脏和心脏功能异常。

心率缓慢:服用β-受体胆滞剂(如美多心胺、氨酰心胺等)均会使得心率缓慢,一般心率在50~60次/分钟,尚属正常变异范围,须加以注意,低于50次/分钟,应该及时就医调整药物。

喉痒干咳:喉痒干咳、无痰,是在服用了转换酶抑制剂(包括"卡托普利"、"赖诺普利”、”培哚普利”等)后可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服用此类药大约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人会出现这种不良反应,有些症状轻微的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而消失,如果持续存在,应该找医生调整药物。

血钾偏低:服用利尿剂的人出现明显的肢体软弱乏力症状,可能是由于血钾排泄过多引起低血钾导致的,此时要检查血钾浓度查明原因。此外,还有些降压药会引起口干、便秘、性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有些人还会发生皮疹,另有些降压药对嘌呤等代谢、排泄有影响。因此,服药的高血压患者定期作生化测定(半年或1年)是有必要的。

降压药物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的,然而高血压患者对此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发生这些不良反应的只是少数人,只要更换了药物,这些症状就会消失。高血压患者要了解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不良反应方面的自我监测,也是高血压自身管理的重要一环。要正确认识药物不良反应,不要因惧怕不良反应而躲避用药,也不要因忽视药物不良反应而给人体带来不利。要配合医生,在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这才是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理想目标。希望通过我上面的介绍,可以对您在服用降压药物时有所帮助。

如何及时发现「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