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黑龙江,东北三省之一,共和国长子,祖国大地的东极与北极。

你可曾知道,这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最肥沃的那抹黑色;是“棒打狍子瓢舀鱼”的“北大仓”;也是中国工业脱胎换骨的“钢铁脊梁”。

你可曾知道,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种种过往,黑龙江从未缺席。无论是在国家发展初期倾尽所有的奉献,还是在辉煌过后重振旗鼓的勇气与决心……

你可曾知道,黑龙江,是如何见证着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与成长。

我们都知道,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坎坷与荣光,我们的爱也像这片深沉的土地一样隐忍。但如今,我们想要表达出对这里的热爱和情感……

值此建国69周年之际,《黑龙江头条》推出“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系列文章,从粮食、资源、冰雪、科技、文学、体育、文艺七个方面为你全方位地速写这片神奇的土地,带你回到那些辉煌的历史节点,感受那些白山黑水间的故事。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1949—2018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你一定知道,黑龙江是著名的粮食大省、资源大省、重工业大省,这些“特产”构成了人们对黑龙江的基本认知,让全中国人民哪怕简单地瞧向这里,就能看个满眼。

而你或许不知道,文学视野里的黑龙江要更为奇妙得多。那里不止是有据可考的迄今已绵延两万多年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发的漫漫旅程;不止是大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和五大连池火山群高低差参的景致;不止是在-58.3℃——41.6℃之间踌蹰的温差;不止是土著与流入合力完成的文化传奇;也不止是丰饶的特产和古朴的民风演绎的抒情文本……


那是被这方水土养育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之和,是一整套来自黑土地的思想与哲学。它给从这里走出来的每位作家打上了鲜明的文学烙印,在全国文学中独树一帜。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命途多舛

黑龙江古代文学


在东北,黑龙江是较为特殊的一省。与邻省辽宁、吉林不同,这里的生活离《刘老根》、《乡村爱情》里的那种不太近,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夸张的方言叙述的并不是黑龙江的现实。这里的文学,起源于悠久的文化历史。

据现代考古发现,黑龙江并非绝域苦寒的蛮荒之地,文明之花从未在此绝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蕴藏了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富有北国特色的文明。

自古以来,这片黑土地上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包括民族歌谣、史诗、神话等等都十分丰富。黑龙江流域的文明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几近同步,鲜明的北方民族印记,为古代的黑龙江文学创造了灿烂的辉煌。

以著名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为例,这里的诗歌创作在古时就可说是名扬中外,不但引来了日本作家的惊叹,也获得了唐朝著名诗人温庭筠的赞赏。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图丨马蜂窝游记

但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古代文学作品大部分已经失传,除了从日本文献的只言片语记载外,其余皆不知所踪,再难再现出来。这对于中国文学而言,无疑是个巨大损失。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反抗侵略压迫

黑龙江近代文学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文学曾经历了数次失落到复归的过程。而在其中,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沦陷时期是相当关键的节点之一,对于黑龙江而言同样如此。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炸现场,沈阳柳条湖铁路。图丨人民网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大举侵略东北,辽宁、吉林很快落入日本之手。

在坚持武装抵抗日本侵略的同时,一批优秀的黑龙江作家前赴后继,以文字做武器,用文学作品反对侵略,鼓舞全中国的抗日力量。而在这其中,尤以小说为最。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萧红。图丨和讯读书

黑龙江著名作家萧红是这一时期黑龙江作家中的代表性人物。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黄源、萧军、萧红(从左至右),1936年摄于上海。图丨兰州晚报

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她,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在屡遭不幸的坎坷中结识了萧军,走上抗日爱国文学运动之路。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萧红故居。图丨呼兰

她笔下的作品鲜明且多元,1935年,她创作的中篇小说《生死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典范意义的反帝文学作品;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则是通过对王阿嫂一家的遭遇,控诉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罪恶,呼吁着长期被压迫的农民觉醒反抗;而同样是她笔下的《呼兰河传》,则敏锐地捕捉着童年时的家乡模样,讲述着来自北方独特的家庭氛围和市井生活。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作家舒群(左)、罗烽(中)、萧军(右)合影。图丨黑龙江省档案馆

此外,舒群、白朗、萧军等龙江作家也写出了很多反抗侵略压迫的作品。这些作家作品中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志,有力的支援了全国抗日力量,也鼓舞了中国广大受到压迫的百姓,增强了其战胜封建势力、侵略势力的信心和决心。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百花齐放

黑龙江现当代文学


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但和平还在路上。

而就在一般省份还裹挟于此时解放战争的硝烟中时,这个中华民族最东、最北的省份早已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也因此,黑龙江的当代文学发展尤为迅速。黑龙江小说创作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彻底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成为“中国顶级小说俱乐部”当之无愧的一员。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迟子建是黑龙江当代作家中被国内外理论界关注最多的一个。她认为小说最终的好是朴素——语言、意境、用词、生活态度,乃至人格,朴素是最高境界,还是生活化的反映。

事实上,不论是什么小说,迟子建都没离开过她的童年她的精神家园,她的创作风格也几乎始终如一。一次茅盾文学奖,三次鲁迅文学奖,凭借这些寻根的执拗,她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迟子建说:“一个作家心中最好是装有一片土地,这样不管你流浪到哪里,疲惫的心都会有一个可以休憩的地方。”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阿 成差不多是个无所不能的作家,他的小说题材涉猎极其广泛,人物身份千差万别——从历史人物、侨民、作家、官员,到看尸人、看林人、小贩、杀人犯等等。

众所周知,他的精神领域是以哈尔滨为中心,然后再向周边辐射的,他的很多小说都是在诠释“一个人和一座城市”。曾获鲁迅文学奖、作为北方高寒文学的卓越代表的他,可与迟子建合称黑土叙事的双子星座。

汪曾祺曾说:“看了阿成的小说,我才知道圈儿里,漂漂女,灰菜屯……我才知道哈尔滨一带是怎么回事。阿成所写的哈尔滨是那样的真实,真实到近乎离奇,好像是奇风异俗。然而这才是真实的哈尔滨。可以这样说:自有阿成,后世始识哈尔滨。”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张抗抗自1969年来到北大荒插队以来就与黑龙江结缘。她曾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她是一位具有人文情怀的写作者,人文精神始终是她小说的主线,这是她的文学观,更是她的精神操守,在这一点上她对自己的认知相当清晰:“从《北极光》到《隐形伴侣》再到《赤彤丹朱》,单从文本分析,都能看出我作品明显的变化。但我的总体思想价值体系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我依然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希望以文学来表现和探究人自身的总是批判和对抗现存社会中一切对人的尊严/人的精神/人的权利的损害。”

张抗抗的小说中常常描述“北大荒”的风云与悲壮。她的本色是寻根的,寻中国传统道德之根,这与她早年那些知青小说的精神实质始终保持统一。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记得一位作家曾这样说过,那些好文字是珍珠里的珍珠,是云朵上的云朵。我想,这用来形容女诗人李 琦的诗歌可谓再好不过了。

李琦是北国的女儿,幽深的林海使她目光犀利,广袤的雪原令她视野开阔,缤纷的花儿孕育了她清纯淡雅的情怀,洁白的冰雪浸染了她文雅高尚的品格。她的诗歌如一湾清泉,柔情似水;似一场白雪,雪花飞舞。清泉滴滴,在不知不觉之中,流进人的内心,沁人心脾;雪花飞舞,在如梦如幻之中,舞进人的灵魂。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给予她的颁奖词为:“李琦的诗简单、朴实、稳重、凝练,有不动声色的情感力量。她在一种灵动的日常书写里,隐藏着一种通透的生命哲学,也浸透着一种内在的知性情感和洞察世界的温润力量。”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人格崇高、灵魂美好,这是张雅文的报告文学中人物一以贯之的品格。“评论家说我有崇高美的情结。是的,我敬畏崇高。我认为崇高是人类精华的根基,我们民族的一批精英、一批人格崇高的人促使我们的民族发展到今天。”

她报告文学的题材选择,都受这种情怀的驱使,崇高、家国情怀和人性之爱,是她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对张雅文而言,文学有内在的驱动性,当文学的力量顽强地坚持内在于生命的时候,成就了她的人生,也让她收获了鲁迅文学奖的崇高荣誉。

写作多年,张雅文很少左右旁顾,她把全部心思用在创作上,沉下心来一部一部地写。写出思想,也写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内心的渴望,这是张雅文的生命里真正需要的。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孙少山小说的母题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命形态,而书写煤矿人生几乎成了他的创作情结。

在《八百米深处》身后,相跟着的是一长串的同题材作品,《东出榆关》、《狼洞沟》、《大榆川》、《废弃的大道》、《黑色的沉默》、《黑色的诱惑》……这是孙少山对矿区生活绵延如缕的吟唱。

就创作实绩而言,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煤矿文学某一向度的成就。孙少山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去揭示寻常百姓饱含韧性的生存状态,找出这一切存在的雄辩理由。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除此之外,黑龙江的文坛翘楚还太多太多。

小说方面


张林、王毅、骆宾基、周立波、曲波、谢树、林予、王忠瑜、吕中山、梁晓声、王立纯、王清学、周树山、韩乃寅、李汉平、满汝毅、葛均义、袁炳发、何凯旋、陈力娇、徐岩、孙且、刘跃利、梁帅、刘浪等几代黑龙江小说家用身世、经验、领悟与热爱来完成作品,讲述着这片寒地黑土的故事。

诗歌方面


林子、方行、严辰、沙鸥、吴越、梁南、刘畅园、中流、宋歌、陆伟然、马合省、庞壮国、张曙光、邢海珍、冯晏、文乾义、朱永良、朱凌波、张玉林、韩兴贵、马永波、桑克、李德武、钢克、刘禹、潘洗尘、王立宪、林柏松、全勇先、魏氓、吴井泉、张树方、鲁微、宋词、包临轩、宋迪非、李景冰、王冬冬、王雪莹、刘云开、迟慧、吕天琳、何拜伦、赵亚东、姜超、林建勋、曹疏影、宋冬游、杨铮、张伟栋、芦花

等不同身世、不同文化传承、不同流派归属的数代诗人“同台献艺”,挺起了龙江诗歌的脊梁。

散文、报告文学方面


关沫南、梁南、鲁秀珍等人的历史追思;巴波、刘邦厚、张抗抗等人的文化判断;门瑞瑜、徐景璋、延泽民等人的域外体验;谷世泰、重阳、黎杨等人的乡关探问;江南尘、谷南泉、郭庆晨等人的世情杂语;程树榛、贾宏图、蒋巍、张雅文等人的社会报告,生动地再现了这片黑土地上人们的心灵史。

评论、儿童文学方面


常新港等一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冯毓云、韦健玮、丛坤、于茀、于文秀、郭力、李华、孙时彬、肖国栋、车红梅、李枫、汪树东、叶君、乔焕江、徐志伟、陈爱中、崔修建、李雪、姜超、黄大军

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对黑龙江文学体系影响深远,成为龙江文学重要的学术补强。

「国庆特稿黑龙江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文学篇:黑土滋养独树一帜


黑龙江当代文学始终处在各种思潮相互撞击、融合的状态,从解放与保守的并立,到改革与僵化的同处,再到创新与传统的互渗,开放与自闭的统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交错,自由活泼与守旧刻板的相互认账……

这一切一旦转化为文学创作的精神动力,黑龙江文学就必然变得头绪杂多。

但这也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成全了黑龙江文学,因为相对独立的地域和文化单元,传统和现代相持不下的斗争实况,无疑会为文学提供长久的动力和珍贵的滋养。

向这高寒境遇里的文学致敬,龙江的文学之光不灭,龙江文明之火长存!

  • 林超然,高寒境遇里的文学致敬——黑龙江当代文学发展论略,《文艺评论》2013年9月
  • 范庆超,抗战时期东北文学的特性,《文艺论丛》2013年1月
  • 庞壮国《听猎人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 邢海珍《诗在灵魂高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 王晓华《面对事物自身的因缘之诗》,《文艺评论》2003年3期
  • 汪曾祺《汪曾祺文集·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 郭力《“北极光”的遥想者——张抗抗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罗振亚《雪夜风灯——李琦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颜敏《复杂现实中的文化选择》,《文艺报》2005年4月2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