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跟随加息反而再次降准,中美货币政策分道扬镳?

未跟随加息反而再次降准,中美货币政策分道扬镳?

一长假最后一天,央行宣布了降准举措。“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及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但实际上,此次降准同9月27日央行未跟随美联储加息的逻辑基本一致,即经济下行压力凸显、物价暂不足虑以及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因此可以通过降准的方式来降低资金成本,实现稳增长的目的。

首先,经济下行压力凸显。9月官方和财新制造业PMI双双走弱。官方制造业PMI回落0.5个百分点至50.8%,这是今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财新制造业PMI回落0.6个百分点至50.0%,已落在荣枯线之上,这预示着9月下行压力将会愈发明显。从趋势性因素来看,全球复苏共振进入尾声和美国加码关税制裁将会限制出口增长,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和住房支出被动增加将会压制消费回升,房地产调控持续收紧和销售增速放缓将会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最终需求走弱和利润增速回落将会拖累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未来可能会企稳,但只能发挥托底作用,难以提供新的增长动能。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的首要工作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因此政策仍以边际放松为导向。

未跟随加息反而再次降准,中美货币政策分道扬镳?

其次,物价压力暂不足虑。受猪肉价格触底反弹、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旅游、居住等价格上升影响,8月份CPI同比上涨2.3%,略超预期,但距离3%的警戒线仍然较远,核心CPI则仍然稳定在2%左右。再加上经济继续下行、翘尾因素回落,今年后几个月物价预计仍以回落为主。通胀预期虽然有所抬头,但并未转变为实际的通胀压力,因此也尚不足以改变货币政策导向。

再次,汇率的掣肘因素减弱。从近期情况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明显走稳。央行通过上调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限制向境外同业账户拆借或存放人民币、重启逆周期因子以及推出离岸市场央行票据等手段,相当程度上扭转了市场预期。再加上美元指数近期已出现疲态,汇率因素不会对货币政策独立产生影响。央行负责人也特意强调,“本次降准弥补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缺口,优化了流动性结构,银根并没有放松,市场利率是稳定的,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基本匹配,是合理适度的,不会形成贬值压力”。

以这些因素为背景,我国在9月27日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之后,并未跟随上调政策利率,而且于10月7日宣布降准。

这意味着中美之间的货币政策导向已经开始分化

未跟随加息反而再次降准,中美货币政策分道扬镳?

央行之所以降准而非降息,除了降息的政策导向意义过强之外,还有两个考虑:一是由于目前OMO和MLF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主要方式,这也导致资金成本偏高,如果通过成本加成资金转移定价的方式传导到贷款方之后,会在相当程度上推高贷款融资成本。二是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仍处于低位,中长期贷款投放意愿不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始终难有改善,通过加大低成本资金的投放力度,有助于冲开受阻的传导渠道。

央行此次降准的幅度和方式同4月份那次一样,都是下调一个百分点,用以置换MLF。通过这一操作方式,可以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进一步加强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工具的切换,在适度回收淤积于银行间市场的短端流动性后,再通过定向降准实现流动性分流,可以更好地将活水引入实体经济,既可以实现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又可避免降准政策信号意义过强对金融市场产生冲击。(王静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