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里两个我在撕扯,一个我在旁观……”留学回国的纠结!

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有60.84万人出国留学,同比增长11.74%;同时,有48.09万留学生选择回国,同比增长11.19%,也创历史新高。


当留学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多数人必然只能回流国内,但这份“大势所趋”下,不同的个体,在回与不回之间,内心又会面临怎样的“撕扯”?

有些人可能从来没有融入过当地文化,留学只是旅行,甚至是完成父母期待的煎熬;

有些人对那里虽无留恋,但找到了证明自己的动力;

有些人的心始终被“好脏好乱好快活”的热闹搅动着;

也有些人,回来之后反而水土不服,恍惚自己找不到归属……



在高潮时离开,

因为提前触到了职业天花板

@yuan, 30岁, 欧洲六年


“身体里两个我在撕扯,一个我在旁观……”留学回国的纠结!


一年前,我搬离荷兰,回到了上海。

回想在欧洲的六年,出现过两次心理危机。

第一次是刚来时的“文化冲击”。我的英文不算差,可即便他们话里的每个单词都能听懂,我还是无法在他们爆发出哄堂大笑的一瞬间 get 到笑点,觉得自己被隔离在外……

比语言更严重的问题是观念。和外国姑娘约会,基本两三次就没了下文……我总是主动买单、帮女生提重物、背包……几次碰壁后,我才知道这对于西方女生来说相当不礼貌。

这样的状态在来欧一年半后就“痊愈”得差不多了。

真正影响到我的是第二次危机,源于国内的同龄人。

两年前,朋友们大多都享受到了国内崛起的那波红利:北京三环买房、互联网创业……用世俗的眼光看,混得风生水起。他们都很有物质实力,却仍然心事重重的样子,我透过朋友圈每天刷新着这群人的动态,只觉得被莫名的压力裹挟:

已经很有钱了,到底还不满足些什么啊?

“身体里两个我在撕扯,一个我在旁观……”留学回国的纠结!


相比之下,我在欧洲太安逸了:每月领着税后2000欧左右的工资,工作之余逛逛美术馆、和当地的朋友聚会、每天固定去公园散步……我看不到向上的通道,仿佛一只手已经触到了职业天花板。

而国内的同龄人呢,今天A的公司上市了,明天B的公司融资了,可他们还那么拼命……这种拼劲让我害怕,地理上的距离成了我最后的保护伞,久而久之,那些曾经说服自己的理由一个个都失了效。

去年,我在老板又一次提出给我升职加薪后递交了辞呈……


身体里两个“我”在撕扯,

一个讲中文,一个讲英文

@果子狸, 29岁, 英国四年


“身体里两个我在撕扯,一个我在旁观……”留学回国的纠结!


等下个月交完博士论文,就到了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这些天的梦境里总是出现两个“我”不断撕扯的场景,她们一个讲中文,一个讲英文,第三个“我”在一旁静静地围观……

我所接触到的留学生,基本清晰地分成了两个阵营:前者,家境殷实,往往还没念到大学就被扔到了西方文化的场域,在最初的挣扎后大多都能和白人们打成一片,思维也越发西化。

后者,多数是像我一样,大学毕业才只身一人来到陌生国度,只是想拿文凭回去帮助就业,他们埋头苦读,对GPA 以外的东西几无兴趣,“早晚都是要走的,何必建立什么纽带呢?”有人曾经语重心长地劝过我。

“身体里两个我在撕扯,一个我在旁观……”留学回国的纠结!


是啊,二十多年的人脉都在国内,来这儿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场长时间的旅行,异国风光虽好,欣赏完也终究带不走的……

我和第二阵营的区别在于:我在这场原计划的“旅行”中动了心,脑海里一半的空间被腾出来存放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记忆,如今,东方和西方的力量打成了平手,分不出高下。

在英国,我需要通过持续关注中文世界的动向获取养分,呼唤 motherland ;但如果回到中国,我又会思念起约克平淡但充满人情味的一切,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需要在乎旁人的眼光……

也许,这样低迷的情绪在席卷而来的论文压力前不堪一击,但在它过去之前,我只能任由自己待在里面,动弹不得。

那就不动了吧,闭上眼睛,先熬过这漫漫长夜再说。

交往外国男友,

不是为了留下来

@Christina, 27岁, 英国三年

“身体里两个我在撕扯,一个我在旁观……”留学回国的纠结!


每当有中国朋友得知我在读书时交往了外国男友,都是一副艳羡的眼神,外加一丝“不怀好意”的笑。

他们心里想的无非是:这女孩儿找个英籍男友,到时候领个证就留下来了。在他们眼里,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成了用作利益交换的工具,双方都有所取,才能构成一段“稳定”的关系。

“身体里两个我在撕扯,一个我在旁观……”留学回国的纠结!


在西方世界呆久了,对中国人情社会的那套东西渐生反感,从小大人们耳濡目染“熏陶”給我们的东西,越来越成为我想要祛除的胎记。老实说,我想在这个国家继续生活一阵子,但从未想过借助一段感情拿到“通行证”。

我和男友交往三年,感情稳定,但至今仍未见过双方父母。在很多华人看来,我这么做很傻,近在手边成为一代移民的机会都不抓住。

我当然明白“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但在自己都没想好是要留下还是回国的情况下,以欧洲人的方式生活在欧洲,不也是一种选择吗?

在哪里可以做外科医生,

我就在哪里

@爽,24岁,留德5年

“身体里两个我在撕扯,一个我在旁观……”留学回国的纠结!


五年前选择出国,完全是个意外。

当年高考失手,家人不愿我复读重来,仓促之间便把我“扔”了出去。

学校位于德国十分偏僻的一座小城,距离最近的大城市科隆有将近100多公里的距离,甭管什么季节,晚上过了七点街上肯定没人了,要么就去外国同学家里参加 party 喝到第二天天亮,要么就窝在自己租的房子里看书整理课堂录音……大部分中国学生都会选择第二种的。

一天两天学习没什么,可我四年基本都是这么过来的,德国能玩儿的地方早都跑了个遍,法国、荷兰、奥地利……这些邻国也基本打了卡。到后来,逢年过节的娱乐活动就成了几个留守的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包饺子,我一个南方人,活生生被逼成了“饺子专业户”。

“身体里两个我在撕扯,一个我在旁观……”留学回国的纠结!


去年,好不容易修完本科课程,想回国就业,可转头在百度上搜了搜母校在国内的知名度,瞬间心里拔凉拔凉的……

认清现实之后坐在家里打包行李,我妈玩笑了一句:“你为了学个医,算是把自己卖给鬼佬了。”

算是吧,但又能怎么办呢?哪里可以做外科医生,我就在哪里。

“身体里两个我在撕扯,一个我在旁观……”留学回国的纠结!


留下是为了证明自己,

在哪跌倒了就在哪爬起来

@Elaine, 26岁, 澳洲半年, 英国两年


“身体里两个我在撕扯,一个我在旁观……”留学回国的纠结!


四年前,我争取到一个去澳洲交换的项目,半年里,憧憬混合着忐忑,懵懵懂懂,但凭借着一贯的勤奋,加上学校给国际学生安排的一对一辅导,最后顺利完成了交换。

那段经历像是一颗定心丸,给我一种可以挑战更高峰的“幻觉”。

直到拿到爱丁堡大学的offer,心里都是信心满满、势在必得的。

谁知,爱大奉行的理念是:既然来了,就默认你们有 handle 课业的水平,至于过程,我不关心,我要的只是结果。

没有课外辅导、没有学习伙伴、教授们上完课就没了影子……我还在吭哧吭哧打地基的时候周围人已经“进了阶”,每门课拼死拼活也只能“飘过”……

毫无意外,master 阶段的 GPA 3都没到,这反倒成了最后“支撑”我留下的理由,在哪跌倒了就得在哪爬起来。要说对英国有什么执念那是不存在的,我唯一的执念就是证明自己,在哪儿都一样。

据去年的一份调查,在80后、90后的海归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认为月工资低于自己的期望值。

当时,就有不少观点,说“你给孩子投入的他下辈子也挣不回来”,或是“不要惯着穷人家的富二代”,等等。

中国的中产家庭,据说都有一个“留学梦”,不少其实是建立在很脆弱的、赌博性的财务模式上的,既有风险,也容易将期待值放大。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或结果不如意,可能就会带来家庭情感的危机。

在学者薛涌看来,很多留学生没有学到本事,是因为出去的时候就准备不足。“投入一两百万到一个企业,难道不要看准企业有所表现才能出手吗?为留学投入这么多资本,难道不也要先保证自己有所表现吗?一点把握都没有,甚者连出去后的学业究竟是什么样都茫然无知,还不是匆匆忙忙出去、匆匆忙忙回来?”

社会上的声音更刺耳:或者说看着创业热闹回国的,是太傻太天真;或者说回来的不少是不能留在国外的失败者,等等。

观点有对有错,纷纷扰扰,生活的航向还要自己来找。

今年的一些调查显示,不少人已经能够“理性”看待这种留学投入和归国收入的落差。

毕竟,人生道路仍长,谁知道支撑你走下去的会是哪一段储备的能量。

知乎上关于留学话题有一则高赞回答:“如果出了国,见识到了更多可能性,还要拘泥于‘混得好’这种标签表象的话,那出国才真是有些浪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