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晋商为什么最终灭亡呢?

历史思想家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三个新动态,即

商帮的出现、商业市镇的崛起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的发展。

商帮,即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形成的商人团体,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陕西的陕商,这些大的商帮活跃在中华大地上,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活力。

在这些商帮中,晋商规模最大、实力最强。

晋商产生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明清两代,纵横中国商界500余年。

但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晋商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衰落的危机,一旦国内外局势发生变化,其弱点就会突出起来,最终,量变导致质变,在20世纪初,晋商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那为何晋商会突然衰落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国内局势不稳

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我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起义频发,太平天国革命、捻军起义、西北回民和云南苗民起义等频频爆发。

为了镇压起义,清政府大规模筹措军费,军费从哪里来呢?肯定是来源于广大下层民众。为此,清政府增加许多苛捐杂税。

这些税收,不仅打击了自耕农、手工业者,商人也难逃其难。沉重的赋税使商业贸易活动成本急剧上升,商品生产和流通受到影响。有史料记载:

清洪战役与捻回之乱,太原盆地虽未罹害,然影响于事业者,在咸道与同光之间显然划一界线。

国内战争频繁,局势不稳,晋商在各地的票号遭到破坏,损失惨重。这给晋沉重的打击。

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们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时间推移,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不断加深,而清政府软弱无力,步步退让,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他们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这沉重打击了中国民族手工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也打击了中国的商业。

三、墨守成规,经营手段没有更新

晋商独特的经营手段,使其快速崛起。但因为其垄断地位的保持以及与政权力量的结合,决定了他们的保守性。

晋商的思想观念是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他们经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扩大经济实力,把商业资本转化在生产领域中,而是蓄意积累金银,最终衣锦还乡,购置土地,添盖新房,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在经营理念上,他们也习惯沿用旧法,不懂的变通,对国内外市场情况缺乏系统的了解和研究,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所以,他们在国际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在国内渐渐无法与其他商帮相抗衡,最终,国内外市场被他人夺走。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晋商之所以衰落,主要是当时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自身经营理念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随着旧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而一蹶不振的。

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助到您。

预知更多历史文化知识,不妨点个关注。


小江侃文史


其实,也不能说是晋商完全灭亡了,因为直至现在还有很多晋商的商会。不过,对比历史上晋商最风光的时候,晋商确实衰落了,在如今的市场上也落后于其他商会。今天,我就从晋商的“崛起”、“巅峰”和“衰落”三个方面,简单来分析下,曾经辉煌无比的晋商的为何会走向衰落。

【一】、晋商的“崛起”:

1️⃣元末明初,明朝边疆守军急需战马;

现在比较公认晋商的起源时间是明朝初年,也就是元末明初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元朝是由我国北部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其大本营在北方。而明朝成立后,蒙古族原有的贵族势力虽然都退守到了北方草原,但对于明朝的领土依然虎视眈眈,不时袭扰。

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境内又有很多其他武装势力需要去清理,所以一时间无法完全消除北部的威胁。于是,明朝在北方边境派驻了大量的军队,防治蒙古部落的南下袭扰。可是,蒙古族有着天然的骑兵优势,经常是骑兵快速突进,袭扰抢夺后迅速离开,让以步兵为主的明朝边疆守军无可奈何。

2️⃣国库空虚,南方商人不愿意运马;

因此,明朝边疆守军急需从内地采购马匹送到北部边疆去,补充所需要的战马。可是,很多养马或者贩卖马匹的南方商人远离边疆,没人愿意千里迢迢运送马匹。辛苦不说,万一出了差池,损失了战马,还会背上牢狱之灾。再加上当时明朝刚建立,朝廷国库空虚,无法及时支付高额的运费,导致并没有太多商人愿意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

3️⃣明朝设立“盐引”制度,鼓励商人运马;

明朝政府看到南方商人不愿意运送马匹,所以就创造了“盐引”制度,用来鼓励商人们运马到边疆。这种“盐引”也就是俗称的“盐票”,当商人们把马匹运送到边疆后,就会从当地驻军所在地官府手中获取等额的“盐票”,然后商人再回到中原地区,凭借手中的“盐票”换取食盐进行贩卖。在古代,是不准贩卖私盐的,所以盐的利润很高。

4️⃣晋商坐拥地理之变,运送军马,趁势崛起;

当时在山西,很多商人瞅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他们便组织起来从南方运送马匹到北方军镇,换取“盐票”后回中原贩卖赚钱。因为山西本来就地处北方,对北方的道路较为熟悉,且距离边疆军镇较近,所以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所以借着运送军马这一营生,晋商快速崛起,逐步积累起了巨大的财富。

【二】、晋商的“巅峰”:

1️⃣明朝中期晋商依靠“南北贸易”快速发展;

山西可以说地处南北交界的地方,在明朝时期,山西距离明长城距离较近,距离江南区域也不远,可以说是绝佳的贸易之地。

到了明朝中期,朝廷规定商人不再需要以马匹粮食等去换取“盐票”,商人在各地的盐运司,就可以直接用银两换取“盐票”,再进行“盐”的转卖赚取利润。靠着前期积累下的货运优势,晋商在这一政策下快速发展,并逐步扩展到从南方运送粮食到北方售卖,收购北方毛皮、人参等物,换取南方的茶叶、丝绸等。

就这样,晋商在明朝中期由南到北,再从北到南,依靠南北贸易快速发展。

2️⃣清朝中期晋商凭借“票号生意”达到巅峰;

到了清朝初期,晋商依靠驮帮、马帮和票号,生意进一步扩大,成为了当时三大商帮(晋商、徽商、潮商)中最强大的一个商会,一时间风光无比。

因为清朝官府当时也缺钱,所以晋商协助清政府完成了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时候地方晋商还会直接资助当地政府,或垫资采购官家所用之物。所以,清朝初期,晋商与清政府关系很好,在清政府的协助下,晋商在全国各地大力发展起票号生意,并逐步做大做强,到达了巅峰时期。

我们熟悉的乔家大院中的乔家,就是晋商的典型之一,乔家最重要的生意就是票号生意,也就是类似于现今银行的生意。

所以,在经历了持续的快速发展后,到了清朝中期,晋商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三】、晋商的“衰落”:

到了清楚末期,晋商就开始走下坡路,开始逐步衰落。它的衰落,并不是说某个单一原因,我认为是与时代的变化有关,因为单纯一个商会是无法脱离清朝的没落而独立发展的。具体原因,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

1️⃣清朝政府自顾不暇,晋商少了朝廷支持业务下滑;

晋商的兴起就是依靠明朝政府,到了清朝,它的快速发展依然是靠着与清政府的良好关系。很多晋商的生意,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与朝廷有关。而到了清朝末期,清政府自顾不暇,根本就无心去支持晋商,少了朝廷支持,晋商的业务快速下滑。

2️⃣清政府收复新疆、平定太平天国等活动榨干了晋商。

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晋商或主动、或被动,捐赠了大量真金白银用作军费。清朝镇压太平天国时,晋商也是捐出很多金银支持湘军、淮军的军事行动。

虽然,晋商这种捐赠,换取了与清朝政府的良好关系,但因为此时清朝政府已经国力下降,并没有为晋商提供更多的等价利益。

3️⃣清朝末期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打垮了晋商的生意。

另外,清朝末期由于一系列侵略事件,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及日俄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在这些条约签订后,大量的资源被这些侵略国家所占有,如铁路、矿山、码头等等。在他们创办商业公司的强力打压下,晋商的商业版图越来越小,最终走向了衰落。


四、答题感悟:

历史的变迁下,不管是任何事物,都得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否则终将被时代所抛弃。就如同晋商,曾经那么辉煌过,但因为过于保守及依赖和朝廷的关系,未紧跟时代的变化去进行相应的改革。例如清朝时期晋商的主营生意“票号业务”,在受到西方银行的冲击时,没能及时进行改革,最终随着历史云烟逐渐消亡,被市场淘汰。

这就是历史,如今的我们也需要从中吸取教训,大到所从事的整个行业,小到个人职业发展,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醉观沧海


晋商衰落自身、内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清晋商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附庸。

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一言以蔽之,明清山西商人始终靠结托封建政府,为封建政府服务而兴盛。但当封建政府走向衰亡时,山西商人也必然祸及自身。如志成信票号,庚子事变后,曾将资本运往南省放贷,但辛亥革命中运往南省资金大多散失。而清廷提银刻不容缓,结果账面上有应收银 400万两,有应付银 200万两,但实际上已无法周转,被迫倒闭。民国初年,债权人大多在山西太谷、平遥、祁县坐索欠款,财东因票号损失惨重,已无力偿还,只能卖房卖地,甚至逃匿他乡,有的还沦为乞丐。

2、“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束缚了晋商的发展。晋商资本流向土地,在明代已屡见不鲜。入清后,晋商购置土地者很是普遍。有民谣称:“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此谓“大褥套”是指形同褥子的布套,也可搭在牲口背上供人骑坐。这句民谣反映了晋商外出经商致富后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的传统观念,在这一传统观念支配下,其商业资本是不利于向近代资本发展的。

3、墨守成规,思想保守。

如前所述,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旧有的商业模式已被打破,加快改革,适应潮流,是求得自身发展的途径。但是由于晋商中一些有势力的财东和总经理思想顽固,墨守成规,以致四次失去票号改革机会。




扶苏与鱼


晋商在明朝一直受到优待,扬州商籍中有山西而没有晋商的劲敌徽商,徽州人想要到扬州行商,需要依附别人的商籍才行。但晋商背叛了明朝廷的优待,明廷禁止卖刀剑火药等武器给后金,但晋商大量走私,支持了后金的军事崛起,甚至晋商会为后金提供情报。

蒙古语中对中国人有个称呼叫"胡扎“,就是从山西话的”伙计“发展而来的,意思是不可靠的人,奸诈的骗子等,就是因为晋商在贸易中往往使用蒙骗手段。

但坑蒙拐骗走私叛国都不是死因。

同治元年中俄签订了陆路通商条约,俄国人在中国有特权,抢了晋商在北方的茶叶业务,晋商无法垄断,就迅速败亡了,6年以后,恰克图的晋商从一百二十家暴减到只剩四家。

茶叶业务以后,上海等地开埠后,行商路线改变,东南沿海和武汉等地有了过手的油水,河运逐渐改为海运,陆路商业线路也变更了,晋商失去了垄断的凭据。

茶叶商和倒爷们被拿下以后,盐贩子也不行了。过去晋商中卖盐是暴利,铜钱价格经常上涨,白银相应价格就跌,而朝廷收盐税是收白银,所以晋商卖盐时只收铜钱,交税时却交白银,铜钱价格一路上涨,白银价格一路下跌,中间的大量利润,都被盐贩子吃了。铜钱上涨到清末时开始停止,白银外流,白银价格上涨,铜钱价格相对白银开始下跌,这时候交税要交白银,买盐却要收铜钱,中间的亏本,全让盐贩子贴补,吃的都给吐出来了。

清朝第一大票号日升昌在辛亥革命前夕,对各省乱象全不在意,还做着清廷千秋万世的迷梦,辛亥革命爆发后,日升昌因战争和动乱等原因,损失三百万两白银,生意逐渐难做,但日升昌东家李氏家族仍然保持奢侈风气,吸烟片,出行几十人,养宝马,1914年因为东家李王典大量从票号提款,日升昌的一些经理人辞职,随后发生管理失误,北京分号被查封,1932年彻底歇业。

晋商对蒙古贸易的最大商号大盛魁,因外蒙古被俄国逐渐侵蚀,而面临困境,1912年清民交替,1921年外蒙古宣告独立,两次动荡都让大盛魁的许多债务收不回来,损失极为惨重,尤其外蒙独立导致大盛魁在外蒙的许多债权都作废了,1929年彻底倒闭。

袁世凯1903年邀请山西票号假如天津官方银号,山西票号拒绝,1908年蔚丰厚经理人李红龄建议改组票号成银行,但遭到总经理反对。

晋商大多是放高利贷,和替政府民间处理汇款,赚取巨额手续费为生,因此每年花费大量钱财用来贿赂官员,处理人脉关系,比如咸丰二年一年内,山西捐银一百六十万两,咸丰六年捐银201万两,慈禧西逃时也是晋商提供资金和处理汇款,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存模式,无法进行自由竞争,固步自封,思想僵化,虽然有雄厚资金在手,却根本没有还手之力的被新兴的商业模式击败了。


锅史弟


晋商,通常是对明清王朝统治期间的山西商人的统称,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分析晋商的没落,就要首先分析其兴起原因:1.明朝"开中制"政策,为北方边镇军队筹集军饷,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山西商人又为清朝代垫代办汇兑军协饷、筹借汇兑抵还外债、代理部分省关的财政金库等其兴起、发展、壮大得利于封建统治政策和封建社会的特殊经济政治结构;2.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发达的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涉及的范围主要是为传统制造品提供资金支持,或直接参与经营。

由兴起分析其没落原因如下:

1.明清晋商始终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甚至相互依托。明清山西商人始终靠结托封建政府,依靠于统治者的政策和权力,为封建政府服务而兴盛。但当封建政府走向衰亡时,山西商人也必然祸及自身。

2.晋商开始没落于清朝晚期,代表的仍是封建主义、小农经济,与大环境脱轨。晋商其资本主要投入了投资额大、见效周期长、管理要求高、并受运输条件制约的产业,而不是投资少、周转快、利润高的工业,致使资金大量积压,陷入困境。

3.“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束缚了晋商的发展,没有将资本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晋商资本流向土地,在明代已屡见不鲜。入清后,晋商购置土地者、建房很是普遍。在这一传统观念支配下,其商业资本是不利于向近代资本发展的。

4.晋商在近代新经济形势的冲击下墨守成规,不能改革适应。如前所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旧有的商业模式被打破,但晋商没能加快改革,适应潮流。

5.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全面冲击,当时的社会条件已不能为晋商提供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


兰州李晓东律师


富起来很难,但穷起来却很容易,金银再多,一旦开始流失,往往比流水还快。

晋商的没落,实际上可以说是物极必反的明证。从客观上来说,其没落,一方面是因为清末战乱的摧残,另一方面因为其自身没有紧跟时代发展而变化进步。

  • 不读书不知天下事

凡事情的发展,到了一定的极致,就会反向前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晋商长期的繁荣,直接导致后代子孙养尊处优,不以读书为荣,而以经商为上策。

一百多年前的山西民间,曾经有句谚语:“有儿开商店,胜过做知县”。可以看出,在当时山西人的观念里,经商是人生最好的选择,其次是做官,最后才是读书应试。 山西几乎在整个清朝期间,没有出过一个状元。

不读书就无法快速了解世界的变化,晋商在晚清时期,还是凭着自己学徒制所吸收的知识,去应付当时一个急剧变化的环境,可以说从起点上就开始输了。当改朝换代的重大厄运到来的时候,这些不读书的晋商,思想僵化,死守传统,根本无法转型,当然陷入了崩溃的命运。

  • 动荡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晋商,实际上是开设票号之后的晋商。晋商的起源,从明朝开始是盐商,后来变成茶商。从1823年开始,开设了票号,才算真正的晋商。

然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做票号很麻烦,常常要捐钱。政府有事没事就来摊派,找你捐钱。据资料统计,晋商捐钱的数字:清代大小金川战役11万两,白莲教作乱218万两,第一次鸦片战争200万两,太平天国起义287万两,左宗棠西征新疆捐了863万两。慈禧西逃,还向乔家大院借了40万两银子。

战乱对商业的摧残并不亚于直接的杀戮,犹如慢性毒药一样。晚清社会极为动荡不安,战乱连年,而晋商是战乱的直接受害者。 外有帝国主义入侵,内则有农民起义不断,晋商于是慢慢地被战乱所毁。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晋商几乎不能翻身。“南北客商,货未畅销,款多停滞,不能周转”,辽东、直隶的直接损失重大。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津,晋商的景况更为惨淡。“抢劫之后,继以焚烧”,“十室九空,生计殆尽”,在京晋商蒙受了巨大损失,纷纷撤庄、避难。

  • 国际局势

1900年以后,在国际金融资本的猛烈冲击下,外国银行逐渐取代土生土长的中国票号。实际上,清政府当时劝晋商进行票号改革,向西方学习,但是晋商固步自封,思想退化,没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拒绝了清政府的明智规劝。

1914年的冬天,中国票号的开山祖师“日升昌”倒闭了,山西商人左右中国金融界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随之落下帷幕,票号曾经创造的辉煌也被尘封在了这些古老的院落里。

  • 晋商的发迹

关于晋商,实际上不能简单滴说他怎么怎么没落下去,而应该看到并积极肯定他在封建王朝时期,对中国经济作出的积极贡献。

晋商的发迹除了有天时,地理等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还在于他们那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脱颖而出和经营意识。 值得我们后辈去学习。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势南北狭长,陆地地表水源十分贫乏,属干旱缺雨地区,因而有地瘠民贫、十年九旱之说。自唐宋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山西成为一个少地缺粮的省份。

当一方水土,不足以养活一方人时,山西人就只能走出去。 古老的民歌《走西口》就是对山西人被迫外出陌生状况的真实写照。

进行商业活动的最基本前提就是“走出家门”,面向全社会甚至是全世界,投身于市场洪流之中。当时,老百姓大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信奉土地就是立家之本、财富之源。再加上历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歧视、限制商人。还有道路的闭塞,旅途的艰辛,各地风土的千差万别,都为传统的中国人出外经商设置了重重障碍。很多人因此固守乡土、老死故里,终生没有迈出自己的家乡。

经商这条路是有一定风险的,也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没有一种敢闯、敢创、敢冒险的精神,是走不出家门,闯不出州县,跨不过崇山险关的。

山西人走西口的路线,大体上,是从山西中北部出发,一条往西,经杀虎口出关;一条往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然而,不论走哪条路,首先要面对的都是巍然挺立在其面前的万里长城的关口雁门关。雁门关是长城所有关口中地理位置最为险要的一处,它位于海拔1500米的太行山脉之中。雁门关之得名,传说是因为这里的位置太高了,关口建成之后,连在空中肆意翱翔的大雁也只能从城门洞中穿越而过。

明朝的各项开放性制度,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加上山西地产丰富,矿产加工业当时已初具规模,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山西商号之间是讲相与、讲帮靠、讲互济。山西商人注重团体发展,结成同盟商帮,而且还注重与各地商人的和谐相处,更注重与官府的交好。

明代时,晋商活动范围已经“半天下”,到了清代,可以说就是“足迹遍天下了”。


Genswell


从秦始皇开始算起,做水银生意的巴国寡妇“清”,就是秦始皇的亲密战友。

我们要知道商鞅变法的第一要义就在于“抑商”

秦始皇为什么独独容忍巴寡妇清的商业帝国发展壮大呢?

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贞”字。

秦始皇对于“贞洁”的女人有着异乎寻常的尊重!

所以,巴寡妇清才可以在最抑商的大秦帝国生存,发展,壮大,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

并不是那些晋商有多大的个人能力。

八大晋商的崛起如同巴寡妇清一样,也是靠着地域资源崛起的

食盐的重要商业性以及容易致富的特点,这里就不强调了。

近内蒙古便于开展大宗贸易也是产生大商人的便利条件之一。

就说八大家之首的亢家吧!

亢家是山西最大的盐商,而清政府如同历代官府一样实行的是“食盐专卖”

借着盐业发家之后,又借着官府的威风,大规模的贩运粮食


说太古曹家吧!

曹三喜固然是白手起家,生计所迫跑到关外三座塔磨豆腐养猪积累了第一桶金,可是他后来有了本钱转行去做“皮毛和药材”生意去了。

在关外,请问他向谁收购药材皮毛呢?当然是向女真人了。

曹三喜是女真人的皮毛人参关内代理商,然后从关内大量收购铁器

后来,大清进关,曹家也跟着进来的,做的是带路党也说不定。

其他六家都差不多也是这个路数。

各有各的道。

女真人为啥要用这么多商人呢?

因为女真人不会做生意。

女真人也缺乏管理后勤的人才,没办法只能把后勤“外包”。

网上有人骂晋商八大家是汉奸呢,其实言重了,他们只是商人。

倒了一家大公司,依附这个大公司的“外包商”必须也要倒呀!


历史那事儿


晋商的兴起与衰落是与朝廷的兴衰密不可分的。

晋商发展初期,明朝政府为北方各边镇筹集军饷推行开中制,实质是商人用实物和力役换取盐的专卖权,。

明、清之际,晋商的经营范围重点在北方、内蒙、东北一带,长期长途的物资活动,也拉动了关外经济。

最为闻名八大晋商有乔,常,曹,候,渠,亢,范,孔八大家。

  • 素有白手起家通天下的祁县乔家,是晋商中靠勤劳诚信,白手起家的典型。

  • 作为外贸世家的榆次常家,货通俄蒙,可谓是风骚独领。
  • 太古曹家是商铺规模最多的巨富之家,曹氏发家于东北三座塔,涉及酿酒,典当,杂货生意,后来逐步发展为省外大商。
  • 票号世家的介休侯氏又被称之“候百万”,侯氏产业以绸缎生意为主。
  • 祁县渠家是祁帮的一支劲旅。

  • 山西首富亢家,是富甲一方的大盐商,清代实行盐专卖制。
  • 晋商中的范家又称“世袭皇商”,当时商人常出入关内外,他们经常为满清提供军需与情报。
  • 太谷的孔祥熙在晋商中被称“财神爷”。

忆往昔胜兮,繁荣的晋商在他们受朝廷庇护的同时,他们就同朝廷有了密切不分的关系。

正是福兮祸倚,持续到清末时期这种与朝廷的亲密关系成了日后晋商衰落的主要因素。


在对内对外战争经费吃紧,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财政来源枯竭,国库空虚。他们曾经的好助手免不了,为朝廷压榨自己的血液,最终集体覆灭。


我很好笑


晋商衰败这件事怎么说呢?哎,说多都是泪。这都是命……

年前去过平遥,这座古城,还是刻印了太多的传说,历史仿佛在这里浓缩,古老的城市永远见证着晋商的辉煌。

晋商是因清兴而兴,因清亡而衰

明清时代,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或以地域为中心,或以血缘乡谊为中心的商人群体。而这其中规模最大,也是实力最为雄厚的,当说山西商帮,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晋商。

晋商纵横商界几百年,事无巨细一概能够挣钱,也创造了大名鼎鼎的“汇通天下”。且在明清两朝的国家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而晋商人终是由昔日辉煌步入日暮途穷,并且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

很多人觉得疑惑,怎么说没就没了?其实不然,可以说,明清晋商始终依靠封建朝廷,为封建政治服务。这样一来,当封建王朝倒塌,晋商也必然自身难保。

晋商专注购置土地,这在明代已是屡见不鲜。有民谣就这样唱:“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

晋商外出经商挣钱了就回家置田产,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利于向近代经济布局发展的。

19世纪中后期,晋商竟然没有大举投资新式产业,很多人会费解,觉得这是晋商的一大失误之处。其实不然。并不是晋商不想,而是他们的后代,实在是太废了!

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古代中国传统的商业模式就受到了很大挑战。在19世纪中后期,晋商将积累下的巨大财富挥霍浪费掉了,家家过着帝王般的奢华生活,而没有一家投资近代企业。当时的晋商已经作死到了什么地步呢?有史料真实记载:“及观富家,无论男妇长幼,率皆黎明方寝,日落才起,即早起亦在午后。惟是饱食终日,处高楼大厦之中,求沃壤膏腴之土,以备终夜呼吸”。

当时的大富豪平遥五联号侯家,其后代多数染上抽大烟的恶习。票号鼻祖雷履泰的后代大都才能平平,至其玄孙雷东阳,竟将家产变卖一空,甚至连祖坟上的石碑也卖了,最后竟流落街头,活活被饿死,也是一朵奇葩。

另外,不得不说,晋商的衰落也和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有着直接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封建农业国家,历代统治者往往重农抑商。到了清末,清政府的肆意压榨,各种商业税使得晋商不堪重负,给晋商的发展带来极大困难。

还有清王朝的软弱腐败无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陆路通商章程》这些不平等条约。沙俄借此获得了大量商业特权。此消彼长,晋商竞争力被大大削弱

总之,晋商依然在中外商业史上留下了辉煌且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如此,晋商最终的衰败,才更加令人唏嘘不已……


历史是个大葫芦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据历史记载,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晋商的出现。晋商发展的最昌盛时期,出现在明清500年间的时候,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人。他们主要以经营各种店铺,贩运,茶货,商盐,钱庄,各种票号,还有民间放贷等方式。他们的经营理念是:"广开财源,多种滚动式发展"。同时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三大商帮之一,其中包括有:"徽商,晋商,潮商"。我们的财力雄厚,也可以说是当时雄霸一方的大财团。晋商在明清时期发展的主要方式是依附朝廷权力官商结合经营,谁的权利大,就依附谁。在经营中不断充地实自己的财力,也为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性的稳定作用。

山西民谣里有一句话俗语:"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晋商通过经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们有的就大量的购买土地用来建别院,建豪宅等。他们建过很多有名的大宅院有曹家三名堂,乔家大院,有常家庄园,还有黄家大院等建筑。

你随着清朝的末落,晋商也开始逐渐走向了末落。由于经营者的墨守成规,封建思想的保守,还有来自对国外资本的不断冲击,在市场上越来越没有了竞争优势。因为晋商是朝廷的辅助商会。他们贪污腐败,己是司空见惯。而且在民间放贷很多都无法收回。出现很多烂账,这也是导致了晋商走向将灭亡的重要根据。

随着时代的改变,晋商的经营方式越来越水士不服,己经很难适合了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式。所以就逐渐地被现代的社会淘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