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城市總體規劃出爐

長沙城市總體規劃出爐

構建“3+5”大都市區

《規劃》提出,長沙應堅持競爭力和吸引力兩根主線,以建設“更具競爭力和吸引力的國際文化都會”為發展願景,將長沙打造成文化之都、服務之都、智造之都、品質之城,實行“區域開放、文化升級、經濟創新、空間重組、品質提升”核心戰略。

《規劃》內容包括區域開放戰略、文化升級戰略、經濟創新戰略、功能重構戰略和品質提升戰略等,其中,區域開放策略中提出構建以長沙為中心、包括2個副中心城市(株洲、湘潭)與5個節點城市(瀏陽、寧鄉、韶山、湘陰、醴陵)的“3+5”長沙大都市區。另外,高鐵樞紐方面,包括渝長廈升級,謀劃京廣第二通道和長沙至九江高鐵,建設河西高鐵樞紐,形成東西兩大複合樞紐;空港樞紐方面,長九高鐵接黃花機場,建設空鐵複合樞紐;推進第二機場選址建設;加強與岳陽三荷機場的分工,形成“南客北貨”航空佈局;水港樞紐方面,依託霞凝港,聯合岳陽港,培育水鐵公聯運樞紐,承載自貿區功能等。

長沙城市總體規劃出爐

提出“1+4”功能重構戰略

《規劃》還提出了“1+4”功能重構戰略並對各板塊主導功能進行了明確,其中主城板塊定位為高度複合、高品質的中央活力區,其行動抓手有中央文化核、中央商務區;東部板塊將立足空鐵建設兩大功能區,承載對外開放平臺功能,其行動抓手有高鐵會展新城、臨空經濟示範區、黃花綜合保稅區等;西部板塊將依託湘江新區,建設科技創新和現代服務中心,其行動抓手有國家大學科技城、濱江新城(湖南金融中心);北部板塊將依託鐵水路港,構建區域樞紐和貿易中心,其行動抓手為金霞貿易港;南部板塊將依託綠心,建設承載4.0功能的轉型引擎區。

長沙城市總體規劃出爐

根據《規劃》,長沙將形成“兩帶兩圈五楔”的生態綠地空間結構。兩帶為湘江風光帶、瀏陽河風光帶;兩圈即外圍以規劃區自然山水環境為城市生態支撐,通過河道風光帶、綠色通道、森林公園的建設,構築城市林業生態圈;都市區內以組團生態隔離帶形成綠色包圍圈;楔形綠地即將外圍生態綠地與都市區綠地系統有機連成一體。

另在規劃區範圍內規劃建設湘江、瀏陽河、靳江河、撈刀河等9條江河風光帶;規劃黑糜峰、書堂山、谷山、洪山廟等14個森林公園;規劃生態動物園、天車嶺自然保護區和嶽麓山風景名勝區;規劃洋湖垸、蘇託垸等8個溼地公園。

在規劃區範圍內劃定生態控制線,範圍包括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郊野公園、溼地公園、坡度大於25%和相對高差大於50米的山體、主幹河流、重要水庫以及對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態廊道和隔離綠地。

在規劃區範圍內劃定生態控制線,除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公用設施、旅遊設施、公園、農村居民集中點、農林牧漁生產必要的臨時配套設施以外,禁止在生態控制線範圍內進行其它建設行為。

至2020年,中心城區人均公共綠地12.1平方米。規劃市級綜合性公園46個,主題公園14個,區級、居住區級公園119個,建設濱江綠帶、街頭花園、城市綠化廣場等開敞綠地。

2020年,軌道交通承擔公交客運量的40%,半徑100公里範圍內實現“1小時都市圈”

根據《規劃》,長沙中心城區城市內部交通規劃則構成“井字+環形”快速路系統,主幹道系統規劃形成“18橫16縱”34條主要主幹路,聯繫城市各片區。中心城區規劃勞動路、三汊磯、營盤路、橘子洲、銀盆嶺、猴子石、月亮島、黑石鋪、馮蔡路、湘雅路、學士路、南湖路、湘府路、福元路等14座跨湘江特大橋及隧道,預留白泉大橋、人民路隧道。

軌道交通方面,2020年規劃軌道交通線路7條,總長200至260公里。控制軌道交通場站用地,規劃14個車輛維修基地。公共交通以常規公交為主體,到2020年承擔居民全日全方式出行總量的35%,軌道交通承擔公交客運量的40%。

對外交通,以長沙為中心、半徑100公里範圍內,實現“1小時都市圈”目標,即長沙到益陽、湘鄉、醴陵、湘陰等周邊城市不超過1小時。建設撈刀河編組站和霞凝鐵路貨運樞紐;擴建現有長沙站,新建金橋站,完善長沙南站;建設長昆、杭長高速鐵路;建設京廣鐵路貨運外移線;建設長株潭、長常、長瀏、長潭西環線等城際鐵路。擴建黃花機場,使之成為中南地區重要的樞紐機常對外公路運輸以高速公路為骨幹,與全省及周邊省市的高速公路聯網,打通成渝經長沙至江西、福建的高速公路通道。

長沙城市總體規劃出爐

規劃對生態紅線和開發邊界做了劃定,並正在開展長沙城市開發邊界研究,避免城市攤大餅式無序蔓延,將保護好谷山至黃金園、嶽麓山至象鼻窩、蓮花山至洋湖垸、圭塘河至瀏陽河、潭陽垸至瀏陽河、烏溪橋至松雅湖、解放垸等 7 條生態廊道,編制生態廊道城市設計。

規劃提出加快推進公園和綠地成網,加快推進長沙湘江風光帶(南二環以南段、北二環-北三環段)、撈刀河風光帶、瀏陽河風光帶、靳江河風光帶、圭塘河風光帶等河流風光帶、環城綠帶生態圈、磁懸浮兩廂生態景觀帶規劃建設,鼓勵利用邊角餘料的小型開放空間,增加社區體育公園、街旁綠地、街頭廣場等綠色微空間,形成精緻的“口袋公園”,通過多種形式,實現“300 米見綠,500 米見園”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