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聯合創始人張志東:微信面臨「人際過載」尷尬

騰訊聯合創始人張志東:微信面臨“人際過載”尷尬

雷帝網 樂天 10月31日報道

在騰訊WXG(微信事業群)管理團隊領導力大會上,除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做了公開演講外,騰訊聯合創始人、前騰訊CTO張志東也做了一場演講。

張志東在演講中直接指出,微信存在幾個問題:“人際過載”、“內容過載”、網絡“小白兔”及故障和社會恐慌。

“見過一些過千人朋友的重度用戶,幾乎每隔幾分鐘,朋友圈就有新Push下來;也見過一些朋友,因為朋友圈的人數過多過雜,變得小心謹慎,不敢說真話甚至不敢發朋友圈。”

張志東說,微信雖然已有自定義分組及權限管理的措施,但還是不夠優雅,並未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微信團隊,更多從社會角度層面的思考和創新。

此外,公眾平臺的火爆,使得網絡存在大量小白用戶,長輩們經常轉發一些明顯誇張的養生文章,而這些“小白兔”無法識別。

張志東指出,微信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幫助“菜鳥”和“小白兔”們,不會被劣幣誤導,如何讓他們正向的增強數字化時代的常識,提升免疫能力,不被免劣幣驅逐良幣。

“我們的公眾號增長的很快,在增長速度的背後,我的解讀是:這裡的責任重大。”

張志東曾經擔任過很長時間騰訊的CTO,長期關注產品,深受騰訊內部中高層人士擁戴。張志東的這一番講話比張小龍的演講更能打動人。

張小龍在當天的演講中也表達了對微信的擔憂,及微信團隊已達1500多人,早已超過 150 人的管理舒適度。

當團隊規模特別大時,很多行為方式會進入“組織化”,很難再保持原有的特色。張小龍說,“如果當成整體 1500 人,我特別擔心它(微信)在創造的能力上會不會反而有一些衰退。”

以下是騰訊聯合創始人張志東演講實錄(精簡版)

我兩年前離任公司管理層,不再參與公司的業務,除了學院(騰訊公司內部分享平臺)的事務之外,我主要有兩個關注點,其一是公司的公益產品,其二就是公司產品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微信是關注最多的產品,因為它對社會深層次的影響最大。

向微信同事致敬之後,我想談談挑戰。這個挑戰,還不是產品、技術、或者商業化的挑戰,而是社會化的挑戰。微信過了6億用戶,我感覺就已進入了一個對社會影響的深水區。這和1億的時代已存在巨大的差異。

1.挑戰一:“老鳥時代” VS “菜鳥時代”

1億用戶的時候,那些是在互聯網上久經考驗的人群,網絡用語可以稱之為“老鳥”, 他們從PC時代就開始使用互聯網,他們的特點是眼明手快,經歷過網絡上形形色色的洗禮,具有很強的信息辨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

對於“老鳥”來說,優秀的互聯網產品,就能很好的滿足他們的需要,讓他們的生活如魚得水。

但微信發展到6億用戶之後,用戶群開始接近中國總人口的社會的複雜度了,三四線城市、中老年用戶、縣城用戶、農村用戶,移動網絡對於他們是驟然打開的新世界,他們基本上是互聯網上的“小白兔”或“菜鳥”,缺乏PC時代的互聯網的洗禮,自我保護能力也比較弱。

在PC互聯網時代,“老鳥”們已經習慣了網絡的虛擬性,QQ卡通頭像,nickname等等,虛擬和現實之間,有著天然區分感的鍛鍊過程。而微信從誕生第一天起,就是一個基於手機通信錄的“真實世界”,“菜鳥用戶” 和“小白兔用戶”嚴重缺乏對互聯網的辨別和自我保護意識。

相信微信團隊的同事們,已經對這樣的變化,有了很多實戰的經驗。我這裡提一個希望,希望年輕的同事們,除了產品思維之外,還要大力強化 “社會化” 思維。 將社會各人群和階層的複雜性,作為主要的研究課題。 對這種變化還要更加敏感。

這裡舉幾個社會化的思考視角。

思考1:對“人際過載” 的思考

在PC時代,有一個理論說 sns社交的人際寬度是150人。也就是說,人們的精力可以處理150人左右的人際關係,會讓人感覺愉快而不至於過載。

微信在4年前,朋友圈做出了一個很精妙的產品設計,讓朋友圈很巧妙的融合在手機IM之中,拓寬了150 這個數字限制,朋友圈也獲得了高速的成長。

然而,隨著用戶基數擴大,人際關係的複雜度也在急劇擴大。原有的巧妙設計,也已面臨很大“人際過載”的社會問題。

很多人際關係廣泛的商務人士,已經遇到 “過載”的尷尬。見過一些過千人朋友的重度用戶,幾乎每隔幾分鐘,朋友圈就有新Push下來;也見過一些朋友,因為朋友圈的人數過多過雜,變得小心謹慎,不敢說真話甚至不敢發朋友圈。

微信雖然已有一些自定義的分組及權限管理的措施,但還是不夠優雅,並未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人際過載會帶來很大的壓迫力,需要微信團隊,更多從社會角度層面的思考和創新。

思考2: 對“內容過載” 的思考

公眾號是微信一個重大的創新,給用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內容獲取和服務獲取的體驗,也給內容供應者和服務供應者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生態。

微信認證、原創標識、閱讀打賞,等重要的配套創新,體現了團隊對內容生態的思考和探索步伐。

我在訂閱十來個訂閱號的時候,每日一條推送的體驗是很愉快的。但是,當我有大幾十個,上百個訂閱號的時候,我就陷入了 “內容過載”。

過載讓人產生不愉快的感受,紅點密集讓人產生焦慮和失控感。貪多是人性的弱點,雖然微信早就有右劃退訂的功能, 但依然不足以體驗平衡,用戶還是很容易被人性的弱點帶入坑裡。 微信這裡還需要更多友善的創新, 幫助用戶擺脫這種不愉快處境。

思考3: 小白兔的免疫思考

因為微信的公眾平臺, 內容的傳播速度和傳播的形態, 有了很巨大的改變。 優質誠信的公眾號,獲得了很不錯的發展,這對內容業界是很好的基礎設施。

公眾平臺的火爆, 也有許多的公眾號運營者, 本身並無足夠內涵,只是利用人性的弱點來運營。 如何幫助小白用戶在過程中提升鑑別能力,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舉個例子,我有文化水平不低的長輩,但他們依然還是網絡“小白兔”。在親人的微信群裡,長輩們經常轉發一些明顯誇張的養生文章。他們還會說,“這是微信上說的。”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些“小白兔”在辨識一個公眾號的信用上,遇到困難。公眾號名字可能叫做“ XX健康之寶”或者“ YY養生之道”。

在用戶1億的時候,問題不尖銳,老鳥具有很強的辨識能力;但到了8億用戶的時候,即使有了企業認證,有了舉報和處罰,但依然遠遠的不夠。這個公眾號背後,信用有多少,信用能否可視化? 能否讓“小白兔”在他的文章裡一眼就能識別?

在洶湧的數字化社會的大潮中, 如何能幫助“菜鳥”和“小白兔”們,不會被劣幣誤導,如何讓他們正向的增強數字化時代的常識,提升免疫能力,如何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

這是特別需要我們關注的問題。我們的公眾號增長的很快,在增長速度的背後,我的解讀是:這裡的責任重大。

思考4,故障和社會恐慌

作為社會基礎設施,最近兩年來,微信的幾次技術故障,造成了用戶“恐慌”,好幾次都還是PR團隊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上發公告的傳統形態。我們還沒有做到,在產品UI上對用戶進行1分鐘的安撫。

打個比方,我們去銀行櫃員機取錢, 遇到銀行系統故障,若櫃員機能提示, 已知系統故障,正在修復, 稍後將恢復服務。用戶會很淡定。若櫃員機上,啥也不說,就顯示登陸錯誤,那將會讓用戶造成恐慌,會害怕存款被盜。

微信作為一個早上起床第一個點擊的國民應用,有幾個場景如,登錄故障、群故障、朋友圈故障、支付故障,用戶容易受到驚嚇。會比銀行卡失效更恐慌,更容易 “懷疑人生”。會焦慮而恐慌,不斷關機重啟,甚至刪掉App重裝。

雖然我們有很優秀的技術團隊,也已經實現了系統的各層面的多級健壯性,但故障總是難免的,需要我們把故障的透明告知,作為特別重要的產品體驗來設計和演練。目前還不夠自動化,還有不少環節依賴運營來反應。很多時候,技術團隊和運營團隊,估計故障人數是1%,總想看看能否很快修復,而耽誤及時告知。這種思維,也反應了我們對社會化視角的敏感度還夠到位。

2.挑戰二:人性的弱點 VS 數字化時代

數字化時代會放大很多倍人性的弱點。(這裡推薦兩個有趣的小視頻,大家可以在youtube 上搜素一下Guiding hands 以及 social media guard)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卻各自低頭看手機,這已是移動時代很常見的情況。

刷存在感, 也許可以算是一種人性的弱點, 尤其在數字化的時代。 而我們的產品,可以如何更溫暖一些? 比如提示一下 “您今天手指已經劃了1000下,建議放下手機去關心下家人”?

人性有很多與生俱來的弱點,社會也存在很多既有的矛盾和問題, 這些不是我們的產品帶來的; 但人性的弱點, 會在數字化時代信息過載時, 產生急劇共振, 從而放大對社會的影響。我們必須要仔細地去觀察社會,不斷的反思和自我批判。我們需要用智慧和創新, 去幫助社會降低這些陣痛和代價。

3.挑戰三:社會化視角的遲鈍Bug

外界媒體人對微信比較有好感,批評會較為客氣,這容易讓團隊產生錯覺,容易讓我們自我感覺過於良好,而事實上,我們還有不少蠻遲鈍的Bug。

例如, Mac 微信2.0版本發佈距離1.0版本隔了整整一年。足足一年的時間,一些很容易修改、但給人很不便的東東,團隊是視而不見。比如在27寸屏幕上,字體小而勞神累眼;

比如,每次網絡斷一下,重現掃碼登錄後,空空如也的沒有了上下文。這些東東本是幾天功夫,就可以解決的疾苦,團隊卻忙得顧不上,為了憋大招,白白讓用戶眼巴巴的等待一年。

例如,微信消息的導入導出能力,還不如20年前小龍做的Foxmail Client。對16G以下的手機用戶,經常遇到存儲緊張,微信遲遲沒有提供一個PC工具,讓用戶很方便從手機 dump 出某個時段的老數據。

微信的大群很熱鬧,每天產生大量的看過就可以丟棄的東東,大群共用一個循環存儲空間,和其他消息隔離空間,16G的用戶出現存儲滿的鬱悶也許就可以減少。

但估計我們的產品團隊,人人都是64G/128G的手機,感受的不夠強烈。

這樣的特性,產品團隊告訴我,“他們早有計劃,只是沒有放在高優先級,在版本排期容易被其他更急的功能所延誤,上面這些特性需要若干時間會完成 ”,公眾號平臺也有不少同類的遲鈍例子。

一方面,我們年輕的團隊都很敬業,每天很忙碌,忙的不可開交。另一方面,好些幾天功夫就可以緩解的民間疾苦,我們卻又是顯得很不夠敏感。

我個人的感覺, 團隊這裡存在一些對 “社會化”的重要性缺乏敏感的Bug。我們年輕的總監們,更喜歡長時間的憋大招,渴望打造出令業界驚歎的特性,而對於這些短週期、技術含量不高的民間的痛點,總監們會被各種任務、各種原因而延誤很久很久。

小龍早上的關於敏捷精神的分享非常好,我很贊同。在團隊成長變大,分工變細了之後,同事們容易沉浸在自己忙碌的工作中,即使看到其他部門的產品毛病,也容易因為跨部門跨團隊,而表達的太溫柔,太一團和氣,這會讓我們失去敏捷的力量。

微信團隊從5年前十來人的小分隊,迅速發展為過千人的大型團隊,如何保持小團隊的敏感,保持敏捷,需要在座對骨幹同事有更多跳出來的精神。

期待:產品精神+社會化視角+批判精神

微信團隊,在我看來,一直是一個充滿銳氣,很善於獨立思考的團隊。在用戶達到8億的時候, 期待微信團隊的年輕同事們,提升對社會性的敏感度, 希望微信內部,也有更強的內部批判精神。

電影《蜘蛛俠》 裡有句臺詞提到,“能力越大,責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借這個臺詞比喻一下,微信將會發展為數字社會的基礎設施, 做一個很好的產品,做一個很酷的產品, 這個理念對於微信團隊來說,已經不足夠。

8億用戶之後,其社會複雜度已是無前人經驗可借鑑的深水區, 除了上面說的場景之外,還必然會有更多更深遠的數字化社會難題接連浮現,微信團隊面對社會化的挑戰,會比5年前從零開始創業的挑戰更大,責任也更大。

期待微信團隊除了產品精神之外,融入更多的社會景深視角,放下團隊已經取得的成就感,心態歸零。

在創建產品天地和業界生態的同時,還需要我們更多的智慧和更多的創造力,去緩解社會數字化大潮中的陣痛,成為真正靠譜和溫暖的基礎設施。

—————————————————

雷帝觸網由資深媒體人雷建平創辦,其為頭條簽約作者,若轉載請寫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