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終,騰訊就拒絕3類人,無一例外

自始至終,騰訊就拒絕3類人,無一例外

自始至終,騰訊就拒絕3類人,無一例外

島 君 說

在騰訊,有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小P(Pony,馬化騰),另外一個是小T(Tony,張志東)。在互聯網上可搜到的關於Tony的文章報道屈指可數,他雖位高權重,能力過人,被尊稱為“大師兄”,卻甘當“馬化騰背後的男人”,一直默默付出,為騰訊的產品勞心勞力,這一做就是十幾年。

眾所周知,馬化騰的身份QQ號為10001,而張志東的身份QQ號為10002!

騰訊流傳著這麼一個段子:Tony一直開著寶來。忽然有一天,同事們奔走相告:Tony終於換車了,Tony終於換車了。於是有人激動地問:換的啥車?回答:一輛新寶來!

張志東就是這麼一個務實低調的人,也正是這樣,他在騰訊內部的多次經驗分享,從不玩花哨,滿滿乾貨,值得每一個人細細品讀。

作 者:張志東

編 輯:程靈素

圖 片:視覺中國

來 源:正和島

自始至終,騰訊就拒絕3類人,無一例外

給產品人的建議:保持克制和敬畏心

剋制背後是敬畏心,對自然的敬畏,對顧客感受的敬畏。

自然,就是用戶跟產品的接觸點是順其自然的,不是強行來的。

剋制,是需要深厚的功力的。

比如星巴克,其核心理念是通過調製完美的咖啡為媒介,為人們創造一個友善和活力的空間。要讓所有工作人員用心調煮每一杯咖啡,展現親切的微笑,熱情做好每一個細節,去建立顧客和社區的信任。這正是星巴克的功力所在。

勤奮並不都是好事,很多團隊很勤奮,但勤奮的不合時宜,我稱之為“勤快的打擾”這是在大、中型企業裡最容易出現,鵝廠也不例外。

很多產品的功力沒有用在找到真正能感動人的地方,而是用粗暴的方式完成業務指標。用粗暴的方式可能花兩分力氣就能看到收入增長,而做真正用戶喜愛的產品,需要花十二分力氣不斷打磨,也未必能看到微小的成果。往往由於粗暴的成果容易得到,功力不足的產品人更容易選擇粗暴。

在和同事們交流時,有同事表達他也很想剋制,但剋制會讓團隊不能完成KPI,滿足不了部門、BG、公司對業務數字的期望。我回應說,剋制背後需要極大的努力,優雅的魅力也是巨大的。

而當一個產品人懷有剋制和敬畏心,對核心問題有堅定的穿透力,他的出發原點,並不是為了給上司交差。這樣的產品人能給團隊帶來信任的凝聚,這種人就能發出光。

這種光可能在公司HR考核體系裡難以量化,甚至也不容易被看到,但是小夥伴們其實都能感受到。這就是一個產品人的口碑,這也是一個產品人的信仰。

我在海外用YouTube、Netflix比較多,給我感覺很值得信任。特別是YouTube,我幾乎每天都用。這裡我想專門談談YouTube的廣告體驗。

在我的Mac上,YouTube貼片廣告通常5秒後就可點擊跳過;再比如,如果有一個視頻,你之前看過一段,下次再點,YouTube會直接從上次播放點繼續播放,而不會先讓你再看一次廣告。YouTube這種剋制和敬畏,用戶能感受得到。

我相信,好產品如能堅持剋制,可以走的更遠,也會有更好的商業回報。

自始至終,騰訊就拒絕3類人,無一例外

給管理層的建議:做能發光的帶頭人

一個產品或公司成功後,易陷入一個誤區:對產品老化的後知後覺。而在討論誤區前,首先要知道究竟什麼是好產品?

企業內外部認知差距非常大。如果你對一家大型企業各部門問卷調查,問過去5年做了什麼好產品,他們會列出巨長清單。但你問用戶,回答就屈指可數。

我個人定義,好產品是在一個歷史時期,優雅地解決一個社會痛點,而不是靠過度營銷。它是較剋制的東西,而非KPI最大化。

那如何避免企業老化?我有4點思考:

1.敬畏感

特別是創始人的敬畏感。企業的收入來自於創造了更多的社會價值,這樣的收入越多越好,但是收入如果來自於歷史慣性,或是商業的過度挖掘,則未必是好事兒。創始人需要保持較好的敬畏感,更早的發現危機,有助於企業爭取再造的時間窗。

舉個例子,比如說一個味道很好的甜品店,顧客一天來吃一個甜品,你的生意很好。如果你再多一些硬營銷,去誘導他一天吃幾個甜品,你的收入會更多,但對用戶的健康,並非是好事兒。也就是說,在用戶身上並不是賺越多錢越好。

賺錢多,有時會容易讓人高估自己,進而對變化的感知變得遲鈍。

2.可以說真話的文化

當一個大型的企業,缺乏說真話的文化之後,就容易出現一種集體盲區,讓高層感覺自我良好,中層就開始不說真話,各種場合都是套話,做的事情都是層層分解KPI。基層忙得要死要活,但是一種不開心的忙碌。

大型企業,比較難以保持說真話的文化,那麼創始人需要帶頭說真話。其次,員工需要有對企業理念和團隊的認同度。

一個團隊足夠大之後,要能夠繼續說真話並不容易,創始人需要帶頭說真話。CEO要以身作則,要可以被同事挑戰,這是一個帶頭示範。

然後就是高管,有的職業經理人會比較愛惜面子,但太愛惜面子,他帶的團隊就很難說真話。

員工對企業理念和團隊的認同度,也特別重要的。如果員工對企業認同度很低的話,對這個企業只是拿一份兒薪酬,缺乏對企業對團隊的認同和熱情,就很難說真話。

3.要有能發光的帶頭人

《戰爭論》(19世紀德國普魯士的一位軍事家的著作)講到將領的作用:

在茫茫的黑暗中,能發出內在的微光,這樣的將領才有可能在掙扎期帶領企業建立新的方向、新的共識。

什麼樣的人是能發光的人?指的是要能拿得起,放得下。

拿得起,是指這個人有這樣的經驗、資歷、有對未來的洞見,團隊信任他;放得下,就是指這個主將不那麼在乎自己的面子,他輸得起,他對產品理念的追求勝於取悅上司。

在大型組織裡,要做到“放得下”是比“拿得起”更為困難。

4.組織再造

騰訊也經歷了兩次組織再造:2005-2006與2011-2012,在紅利期,很少有企業能夠主動求變,即使到掙扎期,組織再造依然會有很多的阻力,各種既得利益的不願意放棄,各種情緒,團隊成員的各種不安。

但是時代總是在快速的轉變,企業的組織結構就必須跟上時代的變化。

自始至終,騰訊就拒絕3類人,無一例外

給創始人的建議:

做好文化傳承的第一棒

很多人覺得企業文化這東西玄之又玄,但其實每個大公司發展背後都離不開良好的企業文化。

在騰訊創立早期,我都會親自面試每個新人,並且給他們講解騰訊的價值觀和文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親自將文化傳遞出去,所以我建議,創業者在創業初期無論多忙,都要親自參與面試環節。

那如何統一團隊文化並做好文化傳承呢?我有四點建議:

1.不要讓與團隊出入較大的人加入

比如,有些人本領很強,也是團隊需要的人才,但其性格和團隊有較大出入。這種情況下,無論如何也不能請他加入。

創業團隊一定要防止出現“瘋狗式”人物,否則對團隊是毀滅性傷害。

2.堅決不要接納集體跳槽來的人

一般情況下,人到一個生疏的環境,都會產生一定抗拒或不安全心理,集體跳槽來的人很容易抱團,比如吃飯、娛樂,時間長了很難融入新團隊。

另外,新人比較容易發現公司缺點,一開始可能只是回家吐吐槽,但時間久了會每時每刻吐槽,負能量越積越多,逐漸影響到公司其他人。

3.堅決不能接納跳槽員工帶過來的代碼

他能跳槽帶來代碼,就能跳槽帶走代碼。所以騰訊會和員工說“原來的代碼一律不能拿過來,也不能應用到現在的系統裡面,我們只需要你的大腦。”

4.做好企業文化傳承

文化具有內在的延續性,一家公司若想要江山代有才人出,必須做好文化接棒工作。

對騰訊來說,創始人就是騰訊企業文化的第一棒;後來,騰訊管理團隊很願意認同並傳承這個文化,並很好地傳承了第二棒;將來,騰訊還會交接第三棒、第四棒。

騰訊保持這種文化,也是為了能夠吸引優秀人才加入。

自始至終,騰訊就拒絕3類人,無一例外

給HR的建議:別去美化公司

任何一個大型企業或大型組織,都會有很多毛病的,越大的組織越是這樣,會有很多bug。我們會有很多忙而無效的東西。

比如,我們的很多時間和精力,可能會被各種形式化和心血來潮所浪費,很多PPT、文案可能是沒啥意義的,我們也可能浪費他人幹了很多沒用的活,折騰了很多無效的模型。

如何看待企業和組織的bug?也許大家可以看開一點,更坦誠和真實的面對。

如果要給HR一點建議的話,我建議大家不要去美化公司。招聘的時候不要把公司誇得像一朵花一樣,也不要神話領導人,我們不需要紅毯迎送,上司是來接受大家挑戰的,不是來給大家剪綵宣講的。

支撐體系的同學們,如果大量精力奔波於各種只是一次性的保駕護航、奉陪很多精力於不可複用的“組織存在感”,這樣的效率,估計是追不上當今這個移動時代的。

《騰訊創始人張志東:談產品人的剋制與信仰》 騰訊大學

《騰訊五虎將之張志東:透明,真實,自組織》 騰訊大學

《騰訊聯合創始人張志東:關於企業如何基業長青,我的內外部思考》投資人說

《騰訊核心創始人張志東:互聯網產品做好很難,但老化卻是很容易》 鈦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