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東:騰訊組織結構面對的挑戰

微信公眾號“騰訊大學”發表了一篇騰訊聯合創始人張志東內部交流的談話整理。其中,張志東談到了騰訊在前一段時間遭遇到的批評。一種批評的聲音就指出,騰訊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算法工程師,整個公司卻缺乏一個強大的數據算法研究團隊。而且,騰訊的數據分散在各個部門,至今也沒有實現內部打通。

張志東的回應是:“鵝廠的組織變革是滯後了。”鵝廠是互聯網圈,也包括騰訊內部對騰訊的稱呼,因為騰訊的吉祥物是一隻企鵝。

騰訊現有的組織結構,是2012年公司第二次大的組織變革之後形成的。當時組織的變革,主要是為了應對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的組織架構,在2012年之後,從原來以產品為導向的業務系統,升級成了事業群制,成立了互動娛樂事業群、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網絡媒體事業群、社交網絡事業群等。

馬化騰在解釋這次結構調整時說:“這次調整的基本出發點是按照各個業務的屬性,形成一系列更專注的事業群,減少不必要的重疊,在事業群內能充分發揮‘小公司’的精神,深刻理解並快速響應用戶需求,打造優秀的產品和用戶平臺,併為同事們提供更好的成長機會……”

張志東的評價是,這一次組織變革,幫助騰訊“從PC時代大踏步進入移動時代”。不過,最近這幾年,因為新技術的成熟,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時代,也就是所謂的ABC時代的到來,讓騰訊的組織結構受到了新的衝擊。

原有的組織架構,是以部門和產品為單位的,一個產品,部門就可以自主立項,快速實驗,這種方式有利於快速試錯。但是在ABC時代,“因為數據中臺建設的缺課蠻多,除了在技術上會造成許多重複發明輪子的現象,在大數據的應用上,帶來很重的數據牆和組織牆的問題。”

騰訊之前在業績以內部“產品賽馬”聞名,這種做法“是在一些特定尚看不清晰的產品領域裡,在一定的試錯時間內,允許不同的產品團隊有不同取向的探索。”但是,張志東認為,在非產品的層面,比如數據層面和人工智能研究層面,“過於分散的團隊和過多的重疊方向,並不是理想的組織形態。這樣會造成熱點方向上許多重疊的浪費和數據不通的內耗,也會導致一些重要領域無人開進的‘無人區真空’。”

張志東還反省說,他在管理團隊時,因為公司的產品線和跨度比較大,“各種忙於救火的事多,也沒有能幫助到公司級的數據中臺建設”,“這個結構性的矛盾,相信會是公司在雲時代發展的一個大障礙。期待公司的核心管理團隊痛定思痛,有大的變革決心。”

因為,中臺建設需要的是比較長期的投入和耐心,不會立竿見影提升業務量或者公司營收。它更需要找到適合的演進節奏,也需要管理層能夠克服短期陣痛比如部門利益衝突等問題。

以上就是騰訊主要創始人張志東對騰訊組織架構的一些看法,希望對你瞭解這家巨頭公司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