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漁梁印象

歙縣漁梁印象

歙縣城南,是山水彙集之處,揚之、布射、富資、豐樂諸水匯於練江。練江以南是龍井山,練江以北則是著名的漁梁古鎮。練江在漁梁一段,有漁梁壩橫臥其上。魚梁的本義就是指築堰攔水捕魚的一種設施,正是因為先有了漁梁壩創造的良好環境,人們在此設立渡口,走南闖北。漁梁壩邊也逐漸繁華,織蓆販履之輩,形成集鎮。文人墨客,流連於此中山水,久居於此。

歙縣漁梁印象

隨著水運的逐漸衰落,今日的漁梁古鎮已不再是車水馬龍。房屋斑駁如古舊的水墨畫,但依然保持著優雅的狀態。後人精心維護著這裡的風貌,他們不願失去先人的印記。幸福源自篳路藍縷的艱辛。

歙縣漁梁印象

白牆黑瓦之間,是鵝卵石鋪就的小巷,前店後宅,鱗次櫛比,跌落的馬頭牆,構成漁梁古街純粹的模樣。

歙縣漁梁印象

鵝卵石的鋪砌並非無章可循,而是以規整的魚鱗圖案排列而成。手工打磨的溫馨感和幾何圖案的嚴謹,共同交織成藝術的傑作。

歙縣漁梁印象

縱向看去,魚鱗狀的鵝卵石板路清晰而雋永,如詩如畫。無數的商旅士人從此走過,從漁梁壩前的平靜渡口離開徽州,去尋找自己的夢想。

歙縣漁梁印象

從漁梁古街前往渡口,需走上長長的石階。踏著青苔和石板混合的足音,對故土的眷戀油然而生,夢想升起,依然不捨溫暖的記憶。

歙縣漁梁印象

石階為宋代所建,是徽州最高最寬的貨運通道,直達漁梁壩頭的碼頭,那裡風平浪靜, 停泊著即將啟航的漁船。

歙縣漁梁印象

江水粼粼,南岸是水流衝擊下峻峭的石壁,北岸是集聚的沙灘。剛柔之間,見證大道至簡。

歙縣漁梁印象

漁梁壩建於隋末唐初, 歷代修建。為我國古代石質重力溢流壩。壩長143米,橫斷面是不等腰梯形,壩面為緻密的花崗石砌築,壩心則是砂岩,花崗石之間有石銀錠榫、石鍵鏈接。

歙縣漁梁印象

漁梁壩築在水流湍急處,可保持縣城的有效水位,為城內用水提供保證;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利於交通。漁梁壩分練江水為上下兩段,使水流平靜,利於架橋,利於擺渡,解決了津渡之難。

歙縣漁梁印象

築壩截流,調節陰陽,使上游的縣城乾溼合宜,同時水位高起,可擔當護城河之用。下流則水位平緩,為良好的渡口,棄岸乘舟之所。

歙縣漁梁印象

壩上下水位落差約2.9米,壩頂寬6米,底寬27米,通高5米。壩自北向南依次降低,因此江水大部分時間從南方流下。

歙縣漁梁印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漁梁壩,國務院2001年6月25日公佈。

歙縣漁梁印象

漁梁壩的建設繁榮了練江岸邊的經濟貿易,商品流通。人們在此築屋設肆,久而久之,形成漁梁古鎮。從練江南岸的沙灘望去,漁梁恍如夢境。

歙縣漁梁印象

粉牆黛瓦,鱗次櫛比的老宅,印證著水運商埠昔日之繁華。

歙縣漁梁印象

崇報祠又名壩祠,位於漁梁壩岸邊,為緬懷修建漁梁壩的有識之士而建,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三進三開間二天井,為徽派建築祠堂的典型。

歙縣漁梁印象

門楣石匾:崇報祠。光緒壬寅冬月立,閩中黃曾源敬書。

歙縣漁梁印象

內門橫匾題:水聚徽盛。康熙二十六年,知府朱延梅。徽人外出經商,走的是水路。水為財氣,故有“水厚則徽盛,水淺則徽耗”之說。

歙縣漁梁印象

享堂明間懸匾:崇報立達。亦為光緒三十一年知府福建人黃曾源題。

歙縣漁梁印象

雀替木雕人物。

歙縣漁梁印象

月梁、陀墩、撐栱、雀替,共同構成徽派建築的符號。

歙縣漁梁印象

享堂前天井左側立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的“重修漁梁壩提名碑”和嚴禁貨物上壩的禁碑。恍如昨日。

歙縣漁梁印象

後進寢殿。前為敞廊,兩廂廊廡。

歙縣漁梁印象

後進天井,古樸典雅。

歙縣漁梁印象

祠內供奉汪華、宋濟、袁甫、趙希愬、張禎、陳理、彭澤、朱廷梅等歷位徽州長官排位,橫匾題:功垂千秋。

歙縣漁梁印象

方亭楹聯詠道:百世文鳴舊時山月,千帆雲集昔日濤聲。說盡了漁梁壩曾經的繁華,和蜿蜒多情的風致。

歙縣漁梁印象

漁梁街以江邊從東向西的橫街為主幹,伸出枝杈。主街上設過街門,雙坡屋頂,拱形門洞。

歙縣漁梁印象

最東邊的城門磚石拱券,上有雉堞式女牆。

歙縣漁梁印象

門洞上嵌石匾:新安關。新安關曾是新安第一關,走出關外,便走向茫茫遠方,追求遙遠的夢想。

歙縣漁梁印象

巴道復運輸過塘行為清末漁梁碼頭茶葉、貨物週轉經營處。當時每有貨船來,即在此暫存貨包,再轉散各地,故稱過塘行。舊址座北朝南,二層三進,前店後宅。

歙縣漁梁印象

巴慰祖是清代乾隆年間著名書法篆刻家。其故居位於中街,坐北朝南,分前、中、後三進,建於清初,是漁梁街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民居。

歙縣漁梁印象

銀杏木構樑架客廳,前有天井、兩廡及門廳。

歙縣漁梁印象

正廳,堂號:敦本堂。

歙縣漁梁印象

柱為梭柱,月樑上陀墩雕刻精美。

歙縣漁梁印象

撐栱側面刻捲雲紋。

歙縣漁梁印象

由東向西看,前方是一座拱券門洞。在洞的那邊,是獅子橋,是漁梁古街上著名的廊橋。

歙縣漁梁印象

獅子橋始建於唐,為單孔石拱橋,上有長廊,街道穿廊而過。

歙縣漁梁印象

獅子橋據說本名施氏橋,以訛傳訛,成為獅子橋。

歙縣漁梁印象

元和堂藥鋪建於清末,前臨主街,後接練江。為前店中坊後宅式,曾經經營中藥材生意。後進高大。

歙縣漁梁印象

漁梁古道依山傍水,逶迤如帶,古樸素雅,綴連眾多建築,追尋逝去的光陰。

歙縣漁梁印象

忠護廟,內八字牆面。牆身斑駁出濃烈的紅,增添了肅殺壯烈之氣。忠護廟俗稱九公廟,供奉汪華第九個兒子汪獻。據記載,“汪獻早逝無嗣,宋封其為忠護侯,淳熙年間郡人念公愛子,特為立祠。因祠頗著靈異,古代舟行浙江者必祀之。”忠護廟面闊10,2米,深17,5米,八字門,馬頭牆,紅牆黛瓦,青磚牌坊門樓,上額有“敕封”、“忠護廟”篆字匾。

歙縣漁梁印象

門樓字板隸書忠護廟。

歙縣漁梁印象

水磨麻石門框,七級石級,中間置坡道,內為單層二進三楹結構。

歙縣漁梁印象

漁梁古街歷經興衰,巍然屹立。近年改造增加了街燈。燈為仿古的宮燈式樣,乳白的顏色,摒棄了大紅的炫目,賞心悅目。

歙縣漁梁印象

走出漁梁古鎮,古街邊立著幾塊石碑,最東邊碑身刻有:李白問津處。李白在唐天寶到至德年間,為尋訪許宣平,來到歙縣遊歷。這裡應是當年擺渡到練江對岸的渡口。李白未能見到仙人許宣平,只能在他的茅庵壁上題詩:我吟傳舍詩,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雲林隔太虛。窺庭但蕭索,倚杖空躊躇。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餘。

歙縣漁梁印象

李白問津處旁尚有三塊石碑,一塊題:放生池,其餘兩塊為徽州府立告示:敢有在放生池捕魚者,立拿重責卅大板枷號一月不恕。

歙縣漁梁印象

李白問津處旁新建涼亭,似乎迴響著詩仙的神聖長嘯:檻外一條溪,幾回流碎月。

歙縣漁梁印象

漁梁古街的西邊,直抵徽州城牆。東南面的城門洞上石匾書:城區商民捐建石洞,民國二十二年四月。這座城門是民國時期為方便交通而闢建。

歙縣漁梁印象

漁梁,新安古道的驛站,古徽州的婉約華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