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渔梁印象

歙县渔梁印象

歙县城南,是山水汇集之处,扬之、布射、富资、丰乐诸水汇于练江。练江以南是龙井山,练江以北则是著名的渔梁古镇。练江在渔梁一段,有渔梁坝横卧其上。鱼梁的本义就是指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正是因为先有了渔梁坝创造的良好环境,人们在此设立渡口,走南闯北。渔梁坝边也逐渐繁华,织席贩履之辈,形成集镇。文人墨客,流连于此中山水,久居于此。

歙县渔梁印象

随着水运的逐渐衰落,今日的渔梁古镇已不再是车水马龙。房屋斑驳如古旧的水墨画,但依然保持着优雅的状态。后人精心维护着这里的风貌,他们不愿失去先人的印记。幸福源自筚路蓝缕的艰辛。

歙县渔梁印象

白墙黑瓦之间,是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前店后宅,鳞次栉比,跌落的马头墙,构成渔梁古街纯粹的模样。

歙县渔梁印象

鹅卵石的铺砌并非无章可循,而是以规整的鱼鳞图案排列而成。手工打磨的温馨感和几何图案的严谨,共同交织成艺术的杰作。

歙县渔梁印象

纵向看去,鱼鳞状的鹅卵石板路清晰而隽永,如诗如画。无数的商旅士人从此走过,从渔梁坝前的平静渡口离开徽州,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歙县渔梁印象

从渔梁古街前往渡口,需走上长长的石阶。踏着青苔和石板混合的足音,对故土的眷恋油然而生,梦想升起,依然不舍温暖的记忆。

歙县渔梁印象

石阶为宋代所建,是徽州最高最宽的货运通道,直达渔梁坝头的码头,那里风平浪静, 停泊着即将启航的渔船。

歙县渔梁印象

江水粼粼,南岸是水流冲击下峻峭的石壁,北岸是集聚的沙滩。刚柔之间,见证大道至简。

歙县渔梁印象

渔梁坝建于隋末唐初, 历代修建。为我国古代石质重力溢流坝。坝长143米,横断面是不等腰梯形,坝面为致密的花岗石砌筑,坝心则是砂岩,花岗石之间有石银锭榫、石键链接。

歙县渔梁印象

渔梁坝筑在水流湍急处,可保持县城的有效水位,为城内用水提供保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利于交通。渔梁坝分练江水为上下两段,使水流平静,利于架桥,利于摆渡,解决了津渡之难。

歙县渔梁印象

筑坝截流,调节阴阳,使上游的县城干湿合宜,同时水位高起,可担当护城河之用。下流则水位平缓,为良好的渡口,弃岸乘舟之所。

歙县渔梁印象

坝上下水位落差约2.9米,坝顶宽6米,底宽27米,通高5米。坝自北向南依次降低,因此江水大部分时间从南方流下。

歙县渔梁印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渔梁坝,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

歙县渔梁印象

渔梁坝的建设繁荣了练江岸边的经济贸易,商品流通。人们在此筑屋设肆,久而久之,形成渔梁古镇。从练江南岸的沙滩望去,渔梁恍如梦境。

歙县渔梁印象

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的老宅,印证着水运商埠昔日之繁华。

歙县渔梁印象

崇报祠又名坝祠,位于渔梁坝岸边,为缅怀修建渔梁坝的有识之士而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进三开间二天井,为徽派建筑祠堂的典型。

歙县渔梁印象

门楣石匾:崇报祠。光绪壬寅冬月立,闽中黄曾源敬书。

歙县渔梁印象

内门横匾题:水聚徽盛。康熙二十六年,知府朱延梅。徽人外出经商,走的是水路。水为财气,故有“水厚则徽盛,水浅则徽耗”之说。

歙县渔梁印象

享堂明间悬匾:崇报立达。亦为光绪三十一年知府福建人黄曾源题。

歙县渔梁印象

雀替木雕人物。

歙县渔梁印象

月梁、陀墩、撑栱、雀替,共同构成徽派建筑的符号。

歙县渔梁印象

享堂前天井左侧立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重修渔梁坝提名碑”和严禁货物上坝的禁碑。恍如昨日。

歙县渔梁印象

后进寝殿。前为敞廊,两厢廊庑。

歙县渔梁印象

后进天井,古朴典雅。

歙县渔梁印象

祠内供奉汪华、宋济、袁甫、赵希愬、张祯、陈理、彭泽、朱廷梅等历位徽州长官排位,横匾题:功垂千秋。

歙县渔梁印象

方亭楹联咏道:百世文鸣旧时山月,千帆云集昔日涛声。说尽了渔梁坝曾经的繁华,和蜿蜒多情的风致。

歙县渔梁印象

渔梁街以江边从东向西的横街为主干,伸出枝杈。主街上设过街门,双坡屋顶,拱形门洞。

歙县渔梁印象

最东边的城门砖石拱券,上有雉堞式女墙。

歙县渔梁印象

门洞上嵌石匾:新安关。新安关曾是新安第一关,走出关外,便走向茫茫远方,追求遥远的梦想。

歙县渔梁印象

巴道复运输过塘行为清末渔梁码头茶叶、货物周转经营处。当时每有货船来,即在此暂存货包,再转散各地,故称过塘行。旧址座北朝南,二层三进,前店后宅。

歙县渔梁印象

巴慰祖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书法篆刻家。其故居位于中街,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进,建于清初,是渔梁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

歙县渔梁印象

银杏木构梁架客厅,前有天井、两庑及门厅。

歙县渔梁印象

正厅,堂号:敦本堂。

歙县渔梁印象

柱为梭柱,月梁上陀墩雕刻精美。

歙县渔梁印象

撑栱侧面刻卷云纹。

歙县渔梁印象

由东向西看,前方是一座拱券门洞。在洞的那边,是狮子桥,是渔梁古街上著名的廊桥。

歙县渔梁印象

狮子桥始建于唐,为单孔石拱桥,上有长廊,街道穿廊而过。

歙县渔梁印象

狮子桥据说本名施氏桥,以讹传讹,成为狮子桥。

歙县渔梁印象

元和堂药铺建于清末,前临主街,后接练江。为前店中坊后宅式,曾经经营中药材生意。后进高大。

歙县渔梁印象

渔梁古道依山傍水,逶迤如带,古朴素雅,缀连众多建筑,追寻逝去的光阴。

歙县渔梁印象

忠护庙,内八字墙面。墙身斑驳出浓烈的红,增添了肃杀壮烈之气。忠护庙俗称九公庙,供奉汪华第九个儿子汪献。据记载,“汪献早逝无嗣,宋封其为忠护侯,淳熙年间郡人念公爱子,特为立祠。因祠颇着灵异,古代舟行浙江者必祀之。”忠护庙面阔10,2米,深17,5米,八字门,马头墙,红墙黛瓦,青砖牌坊门楼,上额有“敕封”、“忠护庙”篆字匾。

歙县渔梁印象

门楼字板隶书忠护庙。

歙县渔梁印象

水磨麻石门框,七级石级,中间置坡道,内为单层二进三楹结构。

歙县渔梁印象

渔梁古街历经兴衰,巍然屹立。近年改造增加了街灯。灯为仿古的宫灯式样,乳白的颜色,摒弃了大红的炫目,赏心悦目。

歙县渔梁印象

走出渔梁古镇,古街边立着几块石碑,最东边碑身刻有:李白问津处。李白在唐天宝到至德年间,为寻访许宣平,来到歙县游历。这里应是当年摆渡到练江对岸的渡口。李白未能见到仙人许宣平,只能在他的茅庵壁上题诗: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杖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

歙县渔梁印象

李白问津处旁尚有三块石碑,一块题:放生池,其余两块为徽州府立告示:敢有在放生池捕鱼者,立拿重责卅大板枷号一月不恕。

歙县渔梁印象

李白问津处旁新建凉亭,似乎回响着诗仙的神圣长啸: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

歙县渔梁印象

渔梁古街的西边,直抵徽州城墙。东南面的城门洞上石匾书:城区商民捐建石洞,民国二十二年四月。这座城门是民国时期为方便交通而辟建。

歙县渔梁印象

渔梁,新安古道的驿站,古徽州的婉约华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